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最大的貧窮,不是沒有鞋子,而是缺少愛——我眼裡最好的兒童電影《小鞋子》

孩子最大的貧窮,不是沒有鞋子,而是缺少愛——我眼裡最好的兒童電影《小鞋子》

(一)

這是個一下筆就不由讓人心軟的故事。裡面有憂傷,有很多無奈,但依然如林間清泉,清澈明媚的感覺在心中靜靜流淌。

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對貧寒人家的小兄妹為了一雙小鞋子,不停地不停地奔跑。哥哥阿里買菜時丟掉了剛給妹妹莎拉修補好的鞋子,那是莎拉唯一的一雙鞋。阿里央求莎拉不要告訴父母,他不是因為害怕責罰,而是小男孩知道媽媽病重,爸爸工資微薄,他們根本買不起一雙新鞋。

沒有鞋子的莎拉只好穿哥哥的髒兮兮的球鞋去上學,下課後再匆忙跑到巷口,焦急等待的哥哥換上鞋子就拚命往學校跑。莎拉考試時一再焦急的盯著老師滴答滴答的腕錶,最終提前交卷跑出去,只是為了讓哥哥能不遲到。可鞋子太大,有一次還是不小心掉到了水溝,莎拉追著湍急的水流束手無措,直到一個大叔走過來幫她撿起鞋子。

穿著一隻濕漉漉的鞋跑到學校的阿里遲到了,差點被嚴厲教訓主任逐出學校,阿里流著淚一再懇求他,卻始終沒有說出自己的困境和委屈來博得同情。

兄妹倆第一次為此有了小小的拌嘴。可是後來當阿里把老師剛獎勵的愛不釋手的圓珠筆送給妹妹時,莎拉小心翼翼接過亮晶晶的筆,只說了一句:我沒有把丟鞋子的事告訴媽媽。阿里說:我就知道你不會說的….。兩個孩子臉上綻開了無比快樂無比燦爛的笑容,眼睛晶亮,如末日審判時天使的眼睛,讓人欣慰也讓人辛酸。

也有過好幾次希望閃現,莎拉可以穿上她的鞋子。

課間做操時,妹妹突然發現一個小女孩的腳上,正是她心愛的破舊的小鞋子。放學後,她和哥哥悄悄一路尾隨到小女孩的家,倆人正要衝過去討要鞋子,小女孩的爸爸出來,他是一個瘦瘦的盲人,小兄妹倆人對視一下,又默默回去了。

……

周末阿里和爸爸到城裡富人家嘗試做園丁,摁了一家又一家的門鈴都被拒絕,還被凶狗追的老遠,在失望時,一個孤單的小男孩讓爺爺給他們打開了別墅的大門。日暮時分,草坪花木都修好了,阿里陪玩的小男孩抱著小熊也睡著在鞦韆上,

拿到錢的父子倆十分歡喜,開始興奮編織他們「宏大」美好的夢:

「要買好多好多東西「」

電單車、電熨斗,大衣櫃」

「甚至租一間大屋」,

「給妹妹買一雙新鞋」,「和你」,「先買給莎拉」。……..

坐在爸爸自行車大樑上的阿里想像著妹妹的新鞋子,笑聲像銀鈴一樣歡快響亮。

可是窮人的夢總是那麼易碎,在衝下一個高坡時,自行車恰巧剎扎失靈,爸爸受傷,做園丁掙來的錢全被花光了。

可小兄妹還是等來了新的失望,市裡要舉行小學生五千米賽跑,獎品對這孩子們來說足夠豐厚,最吸引阿里的是季軍,它的獎品恰是一雙鞋子。

阿里承諾一定要拿到季軍,給妹妹贏回那雙鞋子。比賽中,阿里奮力奔跑,超過一個個對手,又被人超過,中途,一個小男孩推倒了他,阿里掙扎著起來,又拚命往前跑,風從耳邊呼呼刮過……

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阿里到達終點,他迫不及待的追問,「我是否季軍?」可人們的回答讓阿里的眼淚大顆大顆掉下來,他贏了,贏得卻不是季軍,而是冠軍。冠軍的獎品是一身運動衣,三個星期的營地游,可阿里想要的,只是一雙鞋子。

得了冠軍的阿里滿臉沮喪,這一次他不再跑,一步步怯怯挪回家,正在勞作的妹妹聽到哥哥的腳步聲,滿懷期待的抬起頭,當看到哥哥愧意的表情和空空雙手,小姑娘眼神很快黯淡下去。兄妹倆都沒有說話,疲憊的阿里慢慢脫下鞋,這雙兄妹倆共有的唯一的鞋,鞋底全爛了,阿里腳上也跑出好幾個血泡。

阿里將受傷的腳輕輕伸進池水,小魚很快涌過來,溫柔的碰觸他的腳,像是給他療傷給他安慰,這一幕美好憂傷的簡直讓人心碎。

然而,總是有希望,爸爸正在往家裡趕,自行車後架上載著滿滿的物品,一雙男孩的鞋,一雙女孩的鞋隱約可見。

這部安靜的片子,有舒緩的音樂,明媚的陽光,導演並不想賺人眼淚的,可這一幕還是讓人含淚了,含淚且微笑了。是的,總是會有希望。與中國式皆大歡喜的結局相比,這希望來的一點不牽強不突兀,它不是導演給小兄妹給觀眾的安慰,而是,很自然啊,這樣努力奔跑的雙腳,一定會有一雙鞋子。

我想這也是片子的最可貴之處,它讓你看到了,在貧寒交迫中也沒有抱怨,沒有憤怒,沒有壓抑和絕望。只有誠意的滿滿的愛,純凈美好的善,辛苦勞頓中依然有平靜向上的力量,憂傷的眼淚怎麼也遮掩不住溫暖的治癒般的笑容。

(二)

這樣一部憂傷溫馨的電影,沒有多麼深刻的喻意,然而它依然讓人追問和沉思:我們的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或者怎樣才會有一個充滿愛意的美好溫暖的孩子。

想起名作家張愛玲。張愛玲出生時,她顯赫的貴族之家已走向落魄,可是作為名門之後,她的童年不知比貧民窟的阿里兄妹富足幾多。然而她的筆下,很難看到溫馨和善意,人世之情總是那樣陰冷疏離,即使母女之間也總是有著自私的算計和狹隘。

她一生與母親所見甚少,從不歌頌母愛偉大,她的描述中在父親和後母統治下的生活更有如煉獄。

張愛玲四歲時,母親離開她和弟弟遠渡重洋,一別多年,母親方從國外回來,見她的第一句話是責怪僕人:衣服怎麼給她穿的這麼小?然而母親的歸來還是讓她喜不自勝,她真正歡喜的像個孩子。可是母親還是要走,總是要走,送別時她表情淡淡的,母女都沒有落淚,她揣想著:母親一定會想,這代人,心這麼狠呢?可當母親的背影消失,她說自己在冷風中大勝抽噎,哭給自己聽。

……..

寫到親人,張愛玲的筆下總是罕見溫情,只有一次,她寫到,去姑姑家吃飯,姑姑特意給她做了小籠包,包子小小的精巧的褶皺,讓她的心也一皺,連說好吃,借口蒸汽濡濕了眼。

張愛玲一生與人疏冷,母親臨終時想看看她,她都以無路費為理由拒絕。那種決絕如同她文中的一句話:讓人嗖嗖齒冷。然而又不由心懷悲憫,或許終她一生,童年陰影都糾纏太久太重,她心裡始終住著一個被離棄的只能哭給自己聽的小孩。

……..

有一檔節目叫《變形記》,窮富人家的孩子互換環境生活一段時間。富人家的孩子多是我們口裡的「問題孩子」,他們有豐厚的物質享受,卻多是叛逆少年,性格乖張孤僻或是極其任性,與父母關係非常緊張。

父母的初衷常是希望通過讓家境優渥的孩子到農村體驗艱難,從而知道生活不易,懂得知足和感恩,最終改善僵硬疏離的親子關係。然而看到孩子們的真實表現,你會明白想做到這點非常難,同時你也看到在這些孩子時常暴戾的面容下,也有一顆孤單脆弱的心,只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無助,不知道怎樣對父母表達愛獲取愛。

是啊,他們不懂愛,可是,誰教過他們呢?他們大多都有一個被疏冷的孤單的童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在忙於掙錢,陪伴、守護,實實在在的撫愛,父母與孩子間的溫情與歡笑都那麼少,他們怎麼會生而就知對旁人溫暖、友善和呵護、關愛?可是父母的期待卻一點不少,要求他們學業優秀,要求他們懂事陽光,知道感恩知足。

父母也有愧疚,就用豐厚的物質來填補,可是,孩子內心的匱乏貧窮呢?那不是一身名牌就可填補,亦不是在短時間的,看到別人的貧窮就會視自己的富足為恩典,這反而只會助長了孩子的物慾,加重了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失衡。

愛或許是人世間最艱深的一門功課,親情之愛也是如此。「你不懂得愛」,可是,「你沒有教過我啊」。愛的第一課,或許是該先明白,孩子最大的貧窮,不是沒有鞋子,而是缺少愛。

(三)

對了,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名字:《天堂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吾所味 的精彩文章:

TAG:吾所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