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姓什麼,在中國是件很簡單的事情,而在印度這就太重要了

你姓什麼,在中國是件很簡單的事情,而在印度這就太重要了

種姓制度是以血統、職業世襲、內部通婚、互不交往為特徵的社會等級制度,如前所述,它的起源同雅利安人對土著人的征服以及勞動分工的發展等因素有關,而婆羅門教將這一制度同宗教結合起來,將社會階層的分化神聖化,並賦予婆羅門種姓至高無上的地位。

按照婆羅門的理論,前面三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是獲得了兩次出生的人一次是肉體上的出生,一次是通過「入法禮」獲得的精神上的出生,故稱「再生族」;而第四個等級(首陀羅)只有肉體的出生而無精神上的生,故稱「一生族」。「一生族」不準讀、聽吠陀,否則會玷污聖典,亦不能參加宗教儀式。婆羅門對種姓制度所做的神學上的解釋,起到了牢固這一制度的作用,促進了種姓制度的發達

當然,種姓法規以及各種姓的地位都是婆羅門自己規定的,現實中婆羅門的地位與經典上的規定並不完全一致。在現實中,有出身首陀羅的人當上了國王,也有的婆羅門耕田種地,從事較低微的職業。

婆羅門同那些擁有較大實權但種姓地位並不太高的人常常發生矛盾和衝突。婆羅門有時不得不做出妥協,想出種種變通的辦法,如一個首陀羅出身的國王,可以用黃金做一個子宮,請來婆羅門進行各種祭祀儀式,自己從這金子宮裡鑽出,表示得到了新生,從此可以獲得剎帝利的身份。這個黃金子宮與其他大量財物,便成了對婆羅門的布施。婆羅門普遍受到尊敬則是事實,後世儘管出現了某些變化,但印度僧侶受尊敬的文化傳統直延續下來了。

除了這些特點,婆羅門教提出了規範教徒生活的一些規則。最重要的是把人生劃分為四個生活期,即所謂「四生活期」。每個生活期完成不同的任務,有不同的行為方式。

這四個生活期是:(1)「梵行期」,與師父共同起居,學習吠陀,接受宗教訓練,敬事師長,節制慾望,一般為12年;(2)「家居期」,在家過世俗生活,娶妻生子,從事與婆羅門身份不相違背的社會職業,進行家祭並施捨,從事祭祀、學習和慈善事業;(3)「林棲期」,家事既畢,本人自己或攜妻隱居森林,過苦行生活,嚴格奉行祭祀的各種規定;(4)「遁世期」,靠接受施捨為生,把苦樂置之度外,以期獲得最後的解脫。在吠陀後期文獻中,也有主張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棲期之前,也有人認為梵行期後即可漫遊在外。一旦進入林棲期與遁世期,婆羅門就要進行苦行和禪定。

苦行就是用種種方法折磨自己,如卧在荊棘叢中,絕食,只吃草根,舉起一手永不放下,刺體出血肉上加釘,火烤日晒等等。婆羅門教對苦行的推崇似乎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人生的終極目的是達到解脫,而肉體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障礙,輕視肉體存在、儘快拋棄肉體的束縛才能使靈魂得以解脫。

婆羅門教認為苦行不僅是培養一個人道德意志的有效方法,通過苦行還可得到支配世界的超自然力量。在後來的兩大史詩以及其他印度教經典中,都有不少因苦行而獲得極大法力的故事。「四生活期」的安排只是一種理想,主要是對婆羅門種姓提出的,而且並非每個婆羅門都按這種安排生活,但它的確是正統的婆羅門追求的目標,對其他種姓也有影響,為後來的印度教所襲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禪師 的精彩文章:

TAG:菩提禪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