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中國歷史上成聖的15位大家 每一個都足以左右歷史進程

中國歷史上成聖的15位大家 每一個都足以左右歷史進程

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周遊列國,致力於教育,開創了私人講學,他收學生不論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名弟子,其中優秀的72人。孔子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工作,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他的學生將他的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終其一生倡導儒家,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逾兩千餘年。

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跟隨劉備戎馬一生,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敗走麥城被生擒,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

從南北朝開始,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長,夏陽龍門人,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後人尊稱他為「史聖」。

司馬遷十歲時,隨父親來到京城長安,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二十歲時,司馬遷開始外出遊歷。三十八歲時,他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後因替李陵辯護,受宮刑。他用一生的精力、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寫成了一部史家之絕唱——《史記》。

詩聖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是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杜甫曾經居住在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人稱他為杜工部、杜拾遺、杜少陵。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其詩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他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有「書聖」之稱。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他為「王右軍」。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稱為「二王」。

王羲之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從小就跟隨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之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書作品有《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

草聖張旭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漢族,唐朝吳縣人,是唐中期著名的書法家,世人稱「草聖」。在唐朝開元年間官至常熟尉,後又為金吾長史,世稱他為「張長史」。

張旭善草書,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據《舊唐書》的記載,張旭性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顛。

畫聖

吳道子(約686年~760年前後),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人。唐代著名畫家,被稱為「百代畫聖」。吳道子少年時貧窮,做過民間畫工,年輕時就有畫名。他曾任兗州瑕丘縣尉,但不久後辭職。後來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是中國山水畫之祖師。他創造了筆間意遠的山水「疏體」,使得山水成為獨立的畫種,結束了山水只作為人物畫背景的附庸地位。

酒聖杜康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說文解字》記載自杜康開始作秫酒。

後世將杜康尊為「酒聖」,也將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制酒業更是奉杜康為祖師爺。

茶聖陸羽

陸羽,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郡人。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寫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視為「茶神」。陸羽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陸羽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擅長品茗。在中國茶文化史上,他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兵聖孫武

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建立過赫赫戰功。家學的熏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

孫武除了戰功顯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給後世一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此部兵法共13篇,5000餘字,包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

謀聖張良

張良,漢初大臣,字子房,傳城父人,是劉邦的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張良提出了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後,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身居亂世,胸懷家國,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功勛。他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人。

木聖張衡

東漢時期(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誌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葯聖孫思邈

孫思邈(581年-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人,是隋、唐兩代的大醫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宮觀里都有「藥王殿」。

孫思邈把「濟世活人」作為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並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及時記錄下來,最終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他的兩部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是中醫瑰寶。

商聖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人。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歸隱而去。他著有《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他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復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范蠡後定居於定陶,他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後世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稱之「財神」。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球探險家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第一名媛競選總統 父親是普京恩師 出身顯赫政治世家 曾公開歧視窮人言論!

TAG:星球探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