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來源:新華詩葉

一、墨梅風骨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初雪遲未至,蠟梅已報春。

一枝梅,香盈案頭;數枝梅,香飄小園;千枝梅,香透京華;萬枝梅,香氣滿乾坤。

這香,是清香;這氣,是清氣,是源自朗朗乾坤而又瀰漫天地之間的清澈、清遠、清新之正氣。誠所謂「萬點梅花天地心」!

窗外花香,窗內墨香。翻閱新華詩葉復刊三年來出版的十餘卷詩刊,透過撲鼻襲人的油墨香氣,一種遐想油然而生:這一冊冊綻放自美麗心靈、蕩滌濁流俗氣的清雋詩句,不亦如同梅花的骨氣和品格嗎?

梅花,無疑是最具中華文化神韻的花朵。在奼紫嫣紅的眾香國里,她蘇世傲立,獨標高格,無愧國花。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兩句古詩出自元代詩人王冕的題畫絕句《墨梅》:「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古人情之所至,偏愛「墨梅」——只用水墨在素白宣紙上塗抹,梅枝和花瓣一律用墨的濃淡來勾勒渲染。此種色相俱空的超現實主義梅花,更能突破形骸,直抵性靈。

置身國家通訊社、世界通訊社,新華人也應有這樣沖寒傲放的梅花精神、梅花韌性;作為新華人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腹地,新華詩葉也應頌讚如此高潔芬芳的梅花心靈、梅花情懷。

事實上,新華詩葉正是以此為使命擔當,走過了復刊三載的傳承創新之旅,留下了一首首清氣滿乾坤、肝膽長如洗的動人詩篇。

二、復刊使命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新華社,因新聞而驕傲;新華人,因詩歌更多嬌。

新華社歷來有文化興社的寶貴傳統。不思量,自難忘。遙想30年前,正趕上國家百廢俱興、人氣思旺的新時期,穆青等老一輩新華社領軍人物振臂一呼,新華詩葉一聲嬌啼,呱呱墜地。

成立詩社和出版詩刊,在新華社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一時間成為新華社和當代詩歌界的美談。從1987年創刊,到2005年底停刊,18個寒暑交替,新華詩葉總共出版35期,對豐富新華社記者編輯們的文化生活,發揮了浸潤作用。

在新華詩葉淡出新華人視野的日子裡,總有一種懷舊深情讓老一輩新華人念念不忘,亦有一種激情在新一茬新華人心中升騰,他們期冀能有一塊新華人自己的詩歌文化陣地,讓他們在繁忙的新聞工作之餘放飛夢境,舞動心靈。

進入新時代,恢復新華詩葉,眾望所歸,使命所系。

這裡不能不提到一位倡導者、助推者——新華社原副社長何東君同志。在他看來,老社長穆青給新華社留下兩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一份是新華書畫院,一份則是新華詩社和新華詩葉。新華書畫院一直堅持辦下來了,而且風生水起。但東君同志仍心存缺憾:古來詩書畫三位一體,本應全面均衡發展,而新華詩社和詩刊卻因種種原因,停辦達8年之久,使後輩新華人丟失一塊精神家園,不利於新聞記者編輯文化底蘊和審美素養的積澱。

從副社長任上退休後,東君同志一直懷有重振新華詩風、加強文化建設的夙願。東君同志認為,新華詩葉復刊水到渠成,面臨著天時地利人和的難得機遇。

於是乎,從2014年秋冬,復刊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東君同志為此嘔心瀝血,奔波勞碌,團結各方有識之士,發現詩人佳作。他上下協調各部門各分社,溝通黨委、工會、印廠;而且指導辦刊,商定開本,優選紙張,美化版面,布局欄目,披閱篇章。

復刊在新華社黨組、社領導以及機關黨委、工會的領導和支持下,經過認真的籌備,協調調動各方力量,最後完成了全社詩歌作者和愛好者的願望,於2014年金秋十月正式復刊。先後推舉了何東君、張錦、周清印、羅祖權、杜曉明、郭慕清等同志組成編輯工作班子,負責策劃、組織、編審、出版等工作。同時,還邀請一批文化名家擔任顧問,並組建了編委會。

當久違的墨香伴著一首首詩的清芬撲面而來,新華社詩友們捧讀後愛不釋手,頻頻催問下一期何時出版。那種知足而又期待的神情,儼如久旱喜逢甘霖的一畦秧苗,等待第一縷春風拂過的一樹桃花。

是啊,人之為人,豈可一日無詩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詩是什麼?詩就是能讓人免俗氣的「竹」,給人添清氣的「梅」。詩可言志,詩可緣情,詩可詠懷,詩可寫意。星垂江河之源,魂穿天人之際,令人每每陡生浩嘆:古往今來,美好的詩與美麗的夢一樣,都絕不會棄人類而去,因為二者都直指人心。心若在,夢就在,詩亦在!

三、新華情懷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新華詩葉復刊三年多來,人們驀然發現,「卧虎藏龍」之地的新華社井噴出越來越多的詩人,各領風騷,有些已經享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新華詩派」「新華系詩人」「詩歌新華方陣」等口碑,在坊間呼之欲出。

集結在新華詩葉纛旗下的「新華系詩人」,究竟具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優勝之處?勝就勝在情懷二字!

新華社是中國記者編輯最密集的地方,特殊的職業崗位鑄造了特有的職業精神。新華社社長蔡名照同志將新華精神深刻地概括為16個字:「對黨忠誠、勿忘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記錄者,新華社記者編輯用良知、正義去觀察時代發展的足跡,用大愛無疆追尋社會進步的脈動,留住世間一切的美好。

正是得益於這種熾熱的家國情懷,來自新華系的記者詩人們把一個個不眠之夜和東方欲曉的黎明,變成了激情燃燒的時空;把熱血和浩氣、歡笑和眼淚,變成了一行行或激越或低沉的生命彈唱。這裡面閃耀著新華社記者閃電似的思考和彩虹般的夢想,凝結著新華人的一份家國責任和社會擔當。

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同志既寫有《在大海中永生》等新聞通訊名篇,也創作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一個人與一座山》《偉大的遠征》《致民族魂》等詩歌力作,二者在情懷博大上有著內在的深度契合。這些刊發於新華詩葉上的詩作獨具家國視角,立意高遠,賦予傳統政治抒情詩以青春活力,躍動著節奏韻律,充滿著象徵意象,蓄滿激情而又表達內斂、富於張力。如:「他們要同勞苦大眾一道/用鐵鎚鐮刀作為摧毀舊世界的武器/作為一個階級的圖騰」;「你放下手術刀拿起『金不換』/用蘸著血淚的筆墨為人們麻木的靈魂療傷/為『奴隸的起義』運送思想的彈藥/讓沉默的中國絕不能在沉默中滅亡」。

在第16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蒲立業同志曾以詩表白新華社記者群體《記錄的理由》:「我們記錄/是因為一份擔當/為所見或哭或唱/永遠在路上/在現場」;「我們記錄/用文字和影像/用紙張和新媒/用赤裸的良心/用血和汗水」。

宗煥平同志則從個體採訪體驗切入,還原一個新華社記者情為民所系的苦樂人生:「是的,我常常忘了自己/習慣於因被採訪者的苦而苦/也常常掩飾不住因被採訪者的樂而樂/我最大的快樂/是羸弱的肩頭扛著的/這份神聖的職責」。

以家國情懷為主色,但同時,新華系詩人的情懷內涵和外延還要更豐富、更豐滿。何東君同志經常勉勵新華後輩詩友,一個優秀的詩人,應當具備四種情懷:家國情懷與世界情懷、山河情懷與人文情懷。

「一生愛好是天然」,一個詩性的人當熱愛大自然,善待生態環境,行萬里路,從壯麗山川、秀美山水中發現美感,汲取靈感——此之謂山河情懷。

「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的詩人當厚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讀書破萬卷,從中華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寶藏中深耕底蘊、修養人格,抒寫親情、鄉情、友情、愛情等人性中普遍的美好情感——此之謂人文情懷。

特別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華社也在邁向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的新征程,新華系詩人既要勿忘人民,憂國愛國,又當內外並重,心繫天下,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此之謂世界情懷。

四、詩葉特色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新華詩葉復刊以來,刊發了不下三千首詩篇,湧現了一批鍾情詩歌、熱愛文化的騷人文士。一份詩刊,令激情燃燒,令生命怒放,令心靈凈化。

新華詩葉的復刊在社內外廣受讚譽。許多人評價,此刊繼往開來,辦出質量,辦出特色,辦出口碑。

新華詩葉復刊三年,是辦刊特色逐漸鮮明、獨特詩風初步形成的關鍵期。梳理新華詩葉辦刊經驗和成功寶笈,可用四個關鍵詞概括:時代性、專業性、包容性與創新性。

鮮明的時代性(或曰時政性),是新華詩葉辦刊的第一個特徵和成功經驗。

新華詩葉所刊詩作在主題、題材等思想內容方面,彰顯時代風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新華詩葉甫一復刊,就以把握時代潮流、高揚時代主旋律、謳歌當代中國發展成就為己任。關注國事天下事,新華詩葉相繼策劃推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詩壯國魂」、傾心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新華人暢談傳統文化」、歌頌七一的「黨在我心中」、喜迎十九大金秋盛會的「十九大放歌」等。

情系社內大事,新華詩葉策劃推出了慶祝建社85周年的「記者之歌」、老新華人訪貧問苦的「隴上行」、從新華社記者重識焦裕祿精神的長篇通訊移植改編的「穿越時空的呼喚」等。

這些詩篇,歌詠的都是當代人的思想情感,表現的都是發生在當代火熱生活中的事件。尤其是帶有時事性、時政性的重大現實主題,更是成為新華詩葉濃墨重彩力推的重點詩歌主題。新華社是黨的新聞事業的重鎮,新華社記者編輯是當代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也應是時代的吟唱者,是中國夢的謳歌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於2014年國慶復刊的新華詩葉,有幸趕上新時代。於是,新華詩葉的詩人們紛紛奮筆言志,把豪氣和底氣、歡笑和願景,變成了一行行激情沸騰的詩句。他們深情歌頌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用詩歌的號角吹響了中華民族決勝全面小康、為實現中國夢而砥礪奮鬥的集結號。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人民的夢,在全體中國人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進程中,需要不斷激發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需要發揮勵志鼓勁、振奮精神的作用。而詩歌這一文學藝術形式,先天具有這方面的特殊功能,能夠擔當時代的鼓手。

這是新時代之歌,是時代的鼓點,精神氣象和主體氣度有別於此前任何一個時代。時代是思想之母,也是感情之母。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催生出特有的時代精神和思想感情,成為新華社詩人們取之不盡的創作原動力。

蒲立業同志的百餘篇詩歌常常引國內外時事入詩,高密度嵌入當代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場景,並用詩人的感知觸角和詩化的語言,從中不斷提煉時代意象,建構起打上鮮明時代胎記的詩歌意象群。他自覺要求自己:寫詩不能無病呻吟,要有感而發,詩應關注並反思當下社會和現實,努力追求時代高度,探測思想深度。正因此,他的每首新作一脫手,大都立即引發強烈共鳴,在朋友圈流傳甚廣,在社內外迅速俘獲眾多粉絲。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高度的專業性,是新華詩葉辦刊的第二個特徵和成功經驗。

不同於其他行業、地域的詩人隊伍,新華詩葉的詩人們以新聞報道為職業、為專業,普遍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不少人擁有高級編輯、高級記者等專業職稱,相當於大學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員的水準。他們以充沛的創作活力向世人昭示:新華社不僅是記者編輯富集之地,也是文化人富集之地。

一群高學歷、高職稱的文化人聚合在一起,從人才隊伍上保證了作品的高水平和辦刊的高質量。

僅以新華詩葉領導團隊來看,就足見其「高」,素質高、層次高、站位高、眼界高。

作為新華詩葉掌門人,何東君同志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是新華社高級記者,曾任新華社副社長、全國政協委員。豐富的新聞職業生涯和領導幹部閱歷,使東君同志統領指導詩葉辦刊能夠高處著眼。而濃厚書法愛好和精湛專業水準,又使他觸類旁通,鑒賞水平高出一籌。他不僅創作過《敕勒川詩草》等優質組詩,而且對新華社詩人作品的鑒賞評點每有高見,令後輩詩人受益匪淺。

張錦同志從新華社黨組成員、秘書長崗位上卸任後,在積極履行好新華書畫院院長職務的同時,欣然加盟到新華詩葉的領導團隊中,在新華詩葉執行社長的崗位上再建新功。他發揮政治把關水平高、綜合協調經驗足、文學創作情結深、藝術審美修養強的優勢,與東君同志攜手同道,共襄詩刊事業。身為新華社高級記者,張錦同志指出,新華人的詩歌創作要積極擁抱現實、保持高格調,新華詩葉也要講輿論導向,匯聚正能量。而身為書法家、散文家的他同時強調,詩歌要有藝術性,也要講美學,塑造真善美,以優美的語言感染人,以美好的情操激勵人。

新華社原機關黨委副書記羅祖權同志也接受東君同志之邀,加入到新華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新華詩葉副社長的崗位,兢兢業業地承擔起日常行政管理和對外組織聯絡等重任。祖權同志崇尚厚德載物,做人講境界、講風格。他閱人無數,善於團結人、鼓勵人,使大家在一起能夠快樂共事、真誠交友。

著名國畫家、新華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李治元,亦像當年毅然堅守新華書畫院這塊陣地和招牌一樣,一如既往地呵護新華詩葉的茁壯成長。他雖古稀之年,但仍葆有藝術家的天性和良知,在拓寬詩葉選稿域外視野、優化配圖設計、美化版面等方面,貢獻出諸多創意。

新華詩葉總編輯、副社長周清印受命籌備復刊事宜,奔走社內外,取經問道,起草規劃,擬定欄目,撰寫復刊詞。身為《半月談》主編,他在履行好「中華第一刊」終審發稿人職務的同時,精編每期詩稿,保證了詩葉高質量、可持續運轉。清印同志多次榮膺全國性詩詞大賽一等獎,其詩風被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評價為:「格律體與古風體並重,華美與古樸相映,抒情寫意豪婉兼備,或氣勢雄邁,或氣韻生動,深得東方中和之美。」他統籌詩葉稿件眼界寬,創意新,上聯廟堂,下接黎民,兼收並蓄,傳承創新。

新華詩葉從復刊始,即辟有散文欄目,至今已有數十篇美文發表。負責散文編輯的新華詩葉副總編郭慕清同志為此付出了諸多辛勞。同時,她自己著述了讀《詩經》的心得文章六十餘篇,擇優刊登在散文欄目上,為推介《詩經》作出貢獻,也為詩葉增添了光彩。

杜曉明同志在復刊前期也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他的詩詞秉承晉唐之風,于山水人文之間,俯仰吟誦,邊塞詩的豪放和江南詞的婉約為本刊贏得眾多讚譽。

新華詩葉的高素質、高品味,不僅體現在領導團隊上,還體現在顧問團隊上。詩葉顧問團名人薈萃,多德高望重之士。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同志十分厚愛新華詩葉,不僅授權將自己的新作在詩葉刊發,還在綜述國內詩詞繁榮現狀的重要講話中,專門給新華詩葉寫上一筆。新華社原副社長馮健、高秋福,原副總編閔凡路,安徽分社原社長宣奉華,北京大學詩學教授袁行霈、謝冕,著名詩人熊東遨、周篤文、周嘯天,文化名家王翼奇、龔鵬程、熊召政,著名書法家張海、言恭達……一批新聞界、文化界名家擔當顧問和智囊,保證了詩葉辦刊的高質量。

編委會同樣陣容強大,匯聚社內精英,年富力強的局級幹部就有不少,廣泛來自總社各部門和各分社。總社各部門的領導如:宮喜祥、羅輝、張浩、蒲立業、吳國清、周勇、張百新、陳煒、孟鐵濤、匡樂成等;還有一批在職或退休的分社社長、副社長,如:王正忠、任衛東、郭曉勇、馮誠、宗煥平、李燦等。

這些兼職編委們思想上高度重視和支持新華詩葉工作,行動上積極出謀劃策,出人出力。他們公務之餘,撥冗參加每季度的編委會和重要詩歌活動。編委會上,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把關定調,互相推人薦詩,氣氛生動活潑。幾乎每期都有一個主題創意策劃,大家聚焦一段時期社內社外普遍關注的重點、熱點,組織詩人奮筆抒懷,徵集定製命題佳作。由此,編委會的制度功能不斷得到強化和優化,真正成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議事堂,成為和而不同、其樂融融的文藝沙龍,成為催生靈感創意的「文創空間」。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充分的包容性,是新華詩葉辦刊的第三個特徵和成功經驗。

論包容,在詩歌題材內容和表達方式方面,新華詩葉既突出了鏗鏘向上的時代強音,主題突出,主色調飽滿,又提倡多聲部,包容了創作個性上的豐富多彩。

論包容,新華詩葉在「情性真、韻味醇、意象新、意境深」的12字標準下,涵蓋新體、古體,提倡「兩翼齊飛」。除了刊發傳統體裁的詩詞曲賦聯之外,更著力刊發新詩、白話詩、現代詩以及散文詩、散文等。新詩現代詩陣營,騷客雲集;古體詩詞方陣,少長咸集;還有一些跨越新舊二體的雙棲詩人……

在這裡,不分舊體新體、文言白話,兼收並蓄,熔於一爐。在這裡,同樣接納個性風格的多樣化,各種詩歌奇葩「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歌頌真善美的正聲,鞭撻假惡丑的變聲,皆有知音。大江東去的金鐘大呂之聲,小橋流水的淺斟低唱之聲,各言心曲。對於代表性詩人的創作特色,新華詩葉今後將陸續專門介紹,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分析。

論包容,新華詩葉既主打詩人近作,也倡導品鑒賞析,傳授賞詩之道、切磋寫詩技藝。開設的多個欄目各具功能。新華詩廊、唐風宋骨、四海知音、美的散步、域外繆斯,令人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含英咀華、教你寫詩、詩葉特稿、佳作品讀,令人回味無窮,感其美又能知其美。

論包容,新華詩葉既主推新華系詩人詩作,又兼顧社外優秀作者和詩篇。既力推中青年詩人,又不忘離退休幹部職工,還培育少兒詩苗。

新華社的詩人們有啥不一樣?有四種情懷!

持續的創新性,是新華詩葉辦刊的第四個特徵和成功經驗。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也是詩歌創作的生命線。當代中國、當今世界加速度發展,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新訊息日新月異,新體驗迥異前人。當此時也,新華詩葉的詩人們亦不斷有新創造:拓展新題材、體悟新思想、抒發新感情、吸收新語彙、營造新意境、推敲新佳句。

對於一些探索性、實驗性的詩歌題材、體裁,新華詩葉與時俱進,有選擇地吸收推介。如俱孟軍同志的三句半哲理詩,馮誠同志的新「花兒」信天游詩,郭曉勇同志的翻譯詩,陸波岸同志的攝影詩,新華詩人集體抗霧霾的諷刺詩,江西鷹潭微詩社的手機微詩,人工智慧模仿人類的機器人作詩等。這些新鮮事物、新潮元素的注入,被讀者譽為新人耳目,貼近時代。

緊隨時代的脈動,新華詩葉包裝形式推陳出新,引入現代設計元素。大16開本,富於創意、寫意的封面設計,充滿美感的內文版式、視覺傳達,與優質內容相得益彰。一卷在手,可讀可品可藏。

在瞬息萬變的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華詩葉還探索紙質刊物與新媒體互動,推出自己的網站和網路版,打出自己的公眾號,開設新華詩書畫、長安聊詩、瀟湘聊詩等多個詩友微信群,人氣不斷積聚起來。

依託刊物載體,豐富多彩的詩歌文化公益活動頻頻進入新華詩葉的視野。詩歌徵文比賽、詩歌朗誦會、詩畫配、詩與書法互動等,不斷扮靚新華人的精神星空,並輻射社會。在中華世紀壇一處藝術沙龍,一場致敬屈原和詩人節的端陽詩會令人記憶猶新。新華社20餘位詩人濟濟一堂,錦心繡口誦佳篇,重續文脈與詩緣。

成功催人奮發,未來不容懈怠。進入新時代,新華詩葉辦刊將瞄準更高質量更上層樓,新華詩派詩風趨向成熟探索的也在路上,新華系詩人的四種情懷亟待全面修鍊。

2018年的鐘聲已敲響,元月的梅花已噴芳。讓我們上仰星空,下接地氣,以詩的名義,共同砥礪「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風骨志向,攜手創作並分享「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芳菲詩篇!

編輯:孔唯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詩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