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鎮小二》老安仁大事記二

《鎮小二》老安仁大事記二

上回我們說到了安仁縣在打仗

張孝忠領軍與元將呂師

在如今的錦江鎮團湖那邊決戰

張將軍戰死

元軍佔領了安仁縣

講了秦、漢、晉、南北朝

隋、唐、宋

這些個朝代老安仁(錦江)的一些大事記

這回我們講

元、明、兩個朝代

鑒於清朝太多,我打算把清朝做一篇講

每個禮拜一封信

做最好的自己

小鎮郵局

最近翻了一下老安仁縣誌

被裡面的內容著實吸引了很久

本著獨樂樂應分享眾樂樂

特加班把縣誌里內容發到公眾號里來

翻譯:李老師(黃庄中心小學)

校隊:周玲華(在校大學生)

整理:鎮小二

鎮小二:記得轉發哦

GIF

作為中國曾經歷史上最大的版圖,比秦時還大的元朝,馬背上打的天下。本來有太多的故事能講。奈何縣誌里並沒有記載太多,並不知道是因為當年亂站還是什麼原因。

至元二十三年(1286),縣人蔡福一興兵反元,朝廷派明威將軍齊秉節領軍壓鎮。

至正六年(1346),曽任鎮江府正的本縣人士陳士周,創石麓書院於琯溪鄉(今地址不詳)。

至正十二年(1352),白蓮教首領徐壽輝率部攻陷安仁,鄉人王博聚眾抵抗。

至正二十一年(1361),明軍平定饒州。八月,改饒州為鄱陽府,本縣歸屬。

至正二十四年(1364),縣知易可大始設縣治(今錦江鎮),屬饒州府,隸江西布政司。

至正二十七年(1367),知縣徐?遷長城稅課局於石港。

洪武二年(1369),鄱陽府復稱饒州,本縣屬之,轄4鄉,24都,78里。

洪武九年(1376),本縣設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儒學、教諭、訓導各一員。

洪武三十年(1397),縣人王博鑿官陂灌蘭田畈農500餘畝,又鑿石坡里澗犽,後淹塞。

正統七年(1442),知縣項備將全縣78里增設為96里。

天順六年(1462),在縣城北偶義倉右側建立社學。知縣李桓增全縣為99里。

正德六年(1511),三月初一日,萬年縣姚源谷農民起義領袖汪澄二、梅祿一率部夜破安仁城,開倉賑濟貧民,公署豪宅焚毀殆盡。是年,知縣薛球始築土城。

正德七年(1512),設置東鄉縣,擬將本縣所屬13、15、19三個都,劃歸該縣管轄。知縣汪濟民會同紳士桂萼@1、桂華昆弟,以縣小地狹為理由,申詳上級核准,只將本縣第13都第一圖。第19都第3圖及第15都全劃該縣隸屬。本縣減少18個裡,僅存81個裡

桂萼:錦江出過的最大的官

嘉靖五年(1526),縣城城牆改築石牆,周長7里余。

嘉靖九年(1530),史部尚書、縣人桂萼奏准在全國州縣普設儒學。本縣儒學建於城內(錦江鎮內)沖虛山,後毀。

嘉靖二十四年(1545),本縣鄧家埠設捕盜通判一員,調饒、撫兩州部分兵勇駐紮,並建衙署辦公。

嘉靖四十年(1561),本縣南部鄉民徐耿六、張焰四等聚眾建立十三個大寨反抗官府,同年秋,史部尚書胡柏泉、江西巡撫胡松等領軍鎮壓,徐張所部失敗。

嘉靖四十一年(1562),巡撫胡松令本縣擴建城牆,增築垛口、腰牆、窩舖等,新城牆長約1300丈,環城設門九座。

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縣蕭時中主修《安仁縣誌》,手抄本沒見了。並鑿石嶺引白塔河水灌龍崗嶺至蘭田一帶農田萬餘畝,命名為 「富家陂」 ,民念其功改稱 「蕭公壩」 。原址在建國後擴建,舊址不存。

萬曆二十八年(1600),本縣在京都買余干會館房子修建 「北京安仁會館」

萬曆三十二年(1604),三月本縣發生地震,十一月再次大震。損失不詳。

萬曆三十四年(1606),曾任福建省蒲城縣知縣的本縣人士吳壽,倡議集資築成牧羊壩於富家陂附近。

崇禎四年(1631),七月,本縣發生地震,損失不詳。

崇禎九年(1636),知縣熊兆禎主修《安仁縣誌》。本縣縣誌始有刻本。

未完待續....

原來歷史上我們錦江還是有過地震的

突然就不想寫了

因為這一段寫到了桂萼

我要專門寫一篇有關於他的歷史

畢竟他是我們錦江出過的最大的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錦江鎮小二 的精彩文章:

TAG:錦江鎮小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