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現象級的手游誕生?蛙兒子這麼火怕是和這些東西密不可分!
說實話,青蛙能火起來我很奇怪。
網上鋪天蓋地的文章寫出來了,說是能在此遊戲中找尋缺失的父母感?
佛式養娃(蛙)?
填補內心空虛。
我覺得除了最後一條,其他的怕不是對自己無腦跟風行為的意淫吧。
因為玩遊戲,就是在填補內心空虛和打發時間。
現在的年輕人,缺乏獨立思考的不在少數。腦子裡想著的,大多是「跟上潮流」,「連這個都沒玩過,別被別人笑話」,「大家都玩,我也來玩」之流。
而實際情況呢。
下載遊戲,看著手機界面出現APP圖標,很滿意,不玩了。
OR
下載遊戲,熟悉界面,X的全是日文,不玩了。
OR
下載遊戲,熟悉界面,買買買,啊?沒幸運草了,不玩了。
OR
下載遊戲,熟悉界面,充充充,什麼都有了,沒意思,不玩了。
而能玩青蛙幾個月而不停的那群人,可能就是能玩俄羅斯方塊玩幾個月的那群人。
又或者是,你真的需要去生一個小寶寶了。
有人說,中國手游市場難以預測,其實很好預料,什麼遊戲最能引起玩家共鳴,能抓住玩家心理,這類遊戲終究不會成為泛泛之輩。
在我看來,青蛙玩法單一,娛樂性僅在於每次獲取物品的隨機性,不符合中國玩家快餐式手游心理。
但是青蛙終究是個好遊戲,遊戲公司洞察年輕人心理製作的這種微養成遊戲引起了不少玩家的共鳴,日本的有關機構還藉此遊戲分析了日本年輕人的生育意願,無論從商業和公益來說這款遊戲都說得上成功。
這就是青蛙為什麼能有人叫好的原因,而為什麼火呢,我覺得還是中國特有社會風氣導致。
一傳十十傳百在中國屢試不爽。無論是遊戲、電影還是傳銷、詐騙,都是無腦跟風起到了關鍵作用。
而且當好評佔大多數的時候,一切的反對者都成為了「邪教」,一切的好言相勸變成了將自己拖向深淵的魔爪。
當然這不是一篇要來探討人的心理的隨寫,筆者只是希望每個人在評價一款遊戲或其他東西之前,先擺正客觀態度,細究為什麼把它推薦給別人的原因,而不是看到別人說什麼自己就跟著說什麼,最後還要義正辭嚴的說一句:我真的感覺就是這樣的!
雖然這樣的推薦也還是大有人接受。
苦笑。
不說了,點開熟悉的綠色圖標,快速地點擊所有的四葉草,收完郵箱里的郵件。
「哎,還沒回來」。


TAG:高能默示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