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登青城山,改丈人觀為建福宮

登青城山,改丈人觀為建福宮

(原標題:登青城山,改丈人觀為建福宮)

林趕秋(作家、青年學者)

范成大著有《吳船錄》一書,書中對名勝古迹如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長江三峽、洞庭湖、赤壁、黃州、廬山等記載尤詳,且時加考證。今天,我們繼續談有關天府成都的部分章節。

自古相傳,「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十四)。杜甫賦詩亦云:「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此海唐人叫做「西海」,近人稱為「四川海」。在距今1億多年前的石炭紀、二迭紀和三迭紀初期,峨峨青城山還只是淼淼西海底的溝壑而已。除了麻姑那樣能親眼目睹滄桑巨變的神仙,還有青城山出土的石炭紀網路長身貝化石、二迭紀至白堊紀的側羽葉化石、晚更新世的劍齒象化石,等等,都見證了那場碧海枯、青山出的壯麗全過程。時光荏苒,到了華夏文明登峰造極的唐宋時期,猶如海中翠浪的青城山已有了八大洞、三十六峰、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而且無一不附麗著濃郁的人文氣息。

青城山原名丈人山

在道教的「洞天福地」系統里,青城山排名「十大洞天」之第五名。宋真宗時張君房編輯的大型道教類書《雲笈七籤》卷二十七載:「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而「第五青城山,周回二千里,名曰寶仙九室之洞天。在蜀州青城縣,屬青城丈人治之。」因此青城山又稱丈人山,唐徐太亨《敕建丈人祠廟碑》云:「夫丈人山者,本青城山,周回二千七百里,高五千一百丈,即道家第五寶仙九室之天矣,黃帝拜為五嶽丈人,因以為稱。」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六月,范成大在他的出蜀日記《吳船錄》中也提到了寶仙九室洞天和青城丈人,原話是:「至青城山門,曰寶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觀。觀在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觀之台殿,上至岩腹。」

接著,他講起了丈人的來歷以及丈人觀改名建福宮的因由:「丈人自唐以來,號五嶽丈人儲福定命真君。傳記略云: 姓寧,名封。與黃帝同時,帝從之問龍蹻飛行之道。 本朝增崇祠典,與灊、廬皆有宮名,此獨號丈人觀。先是其徒以為言,余為請之朝。李燾仁父適為禮部侍郎,上議曰: 按《河圖括地象》: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注曰:昌即慶也。青城實岷山第一峰,會慶又符誕節之名。 乃賜名會慶建福宮。余將入山而敕書適至,乃作醮以祝聖謝恩。」大意是說:丈人姓寧名封,與黃帝同時,曾棲止於青城山中,擅長「乘蹻道」(一種輕身飛行之術)之「龍蹻」。晉葛洪《抱朴子·雜應》曰:「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龍蹻,二曰虎蹻,三曰鹿盧蹻。」寧封簡直已與飛仙無異,所以被後世官方封為「五嶽丈人儲福定命真君」,真君者仙君也。丈人觀乃寧真君道場,觀中道人見灊山、廬山上同行的居所都被稱為「某某宮」,丈人來頭這麼顯赫,竟然只能稱為「觀」,很是不服氣。這事傳到了范成大的耳朵里,范氏也為他們抱不平,便主動上書朝廷。此時,眉州丹棱(今四川眉山市丹棱縣)人李燾(字仁父)正好在當禮部侍郎,也引經據典作了附議。其中「岷山之精,上為井絡」的含義,可參看《成都晚報》2017年11月24日《前後〈蜀都賦〉中的天府成都》一文。「帝以會昌,神以建福」,則是言天帝在岷山一帶會聚昌盛、建樹福祉,誠如三國蜀人秦宓所說:「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簡言之,天帝特別垂青岷山,眷顧蜀地。青城又乃岷山第一峰,自然首當其衝。而最打動皇帝龍心的一點,會昌即會慶,而孝宗的誕辰又叫「會慶節」(范成大有詩題為《會慶節大慈寺茶酒》),恰巧與之吻合。於是,孝宗很快便為丈人觀賜名曰「會慶建福宮」。這次,范成大才到青城山門,孝宗的賜名敕書剛好送達,他遂大作法事,用以謝恩祝聖。

青城山歷來就多長壽老人

六月初四,即范成大五十一歲生日這一天,他進入青城山,再度引起了轟動:「今日,山後老人村耆耋婦子輩聞余至此,皆扶攜來觀。村去此不遠,但過數繩橋。俗稱其村曰 獠澤 ,余以為不雅馴,更名 老宅 。近來鹽酪路通,壽亦減。」對此村最早的著錄見於蘇軾《和淵明桃源詩序》:「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孫者,道極險遠,生不識鹽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而壽亦益衰。」不僅這一段,蘇氏還在《東坡志林》和《艾子雜說》兩書內提及該村。最詳細的描述則出自洪邁《夷堅志》丙集卷四,文長,這裡就不抄錄了。老人村到底在什麼位置呢?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五一《永康軍·景物》條告訴我們「大面山之北有老人村」,又引《崇慶府圖經》雲「在青城縣北一百三十里」,仍然語焉未詳。稍後的《方輿勝覽》和明代的《永樂大典》、《蜀中名勝記》等書多半是因襲《輿地紀勝》的說法,該村地望照舊不明不白。直至清雍正年間《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定稿,才有「老人村在灌縣西七十里、岷江之南、青城山之西北」這樣較為準確的記載,當代學者據此斷定其地在今阿壩州汶川縣水磨溝境內(今尚存「僚澤關」遺址),懸案總算告了一個段落。據說當初是諸葛亮遷「群獠」(獠,又作僚,是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于山下,故名獠澤。范成大嫌其不雅馴,有礙民族團結,遂改稱為「老宅」,此名也恰好點出了村內多長壽老人的特色。

川芎是青城山特產的中藥材

翌日,范成大「自丈人觀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宮。在最高峰之頂,以板閣插石作堂殿。下視丈人峰,直堵牆耳。岷山數百峰悉在欄檻下,如翠浪起伏,勢皆東傾。一軒正對大面山,一上六十里,有夷坦曰芙蓉平,道人於彼種芎。……夜,有燈出四山,以千百數,謂之 聖燈 。聖燈所至,多有說者,不能堅決。或雲古人所藏丹藥之光,或謂草木之靈者有光,或又以謂龍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則以為仙聖之所設化也。」「翠浪起伏,勢皆東傾」一喻,又見陸遊《登上清小閣》詩句「山如翠浪盡東傾」,他和范是上下級,不知誰抄誰。芎即川芎,是青城山特產的中藥材。在《最高峰望雪山》一詩中,范成大稱聖燈為「神燈」。今上清宮附近仍有一「聖燈亭」。現代觀點認為,所謂聖燈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

「甲戌。下山五里,復至丈人觀。二十里,早頓長生觀,范長生得道處也。有孫太古畫龍虎二君在殿外兩壁上。筆勢揮掃,雲煙飛動,蓋孫筆之尤奇者。殿壁又有孫畫《味江龍》一堵。相傳孫欲畫龍而不知其真。有丈夫過,云: 君欲識真龍乎? 忽變而夭矯。孫諦視,畫得之。視稍久,一目遂眚,即此畫也。舊壁宣和間取入京師。臨行,道士募名筆摹於新壁,今所存者摹本也。」後來,該摹本又毀於元軍入川之戰亂。至此,范成大的青城山之行就圓滿結束了。

這年春季,范成大在成都少城大病一場,幾乎死去,「僅得更生,因來名山禳祭。」原來這才是他登青城的主要目的。那此前他在成都又有何作為呢?請看《范成大與成都(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體育 的精彩文章:

獨家-林達樂意甲推薦:藍鷹迎來「破咒」良機

TAG:網易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