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千年來,此地「造反」140多次,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雄兵三百萬?

兩千年來,此地「造反」140多次,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雄兵三百萬?

縱觀上下五千年,自漢「劉邦」開始,到近代的抗日戰爭時期,幾乎每一場大規模戰爭都少不了一個地方「四川」。漢帝「劉邦」自蜀地「漢中」征討天下,三國「劉備」以巴蜀得鼎足三分,再到唐、宋、元、明、清,巴蜀「四川」幾乎沒拉下任何一個朝代,在近代抗日戰爭時期,更有名言「無川不成兵」。

歷朝歷代「四川」都是兵家多出之處,據歷史統計,自秦時四川共發生兵亂140多次,農民起義100多次,地方官員親自領導的就有40多次;當然,各種原因起義失敗的佔大多數,但四川成功建立「政權」的也有14次之多。那麼問題來了,巴蜀之地究竟有何「魅力」之處,四川百姓骨子裡到底流淌的是怎樣的「革命」血液,以至於成為了歷史上最為不平靜的地區?

說巴蜀「四川」總會使人聯想到「劉邦」和「劉備」,這兩位歷史巨星都是依託巴蜀最終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最終不是一統中原就是鼎力三國,四川有著得天獨厚的「割據一方」的地理位置嗎?還真的是,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山」的名句,這句話不僅簡要闡述了四川盆地的地貌,同時從側面反映出了四川的軍事險要之處。

四川本是「盆地」,四面幾乎都被險峻大山所包圍,在軍事上「易守難攻」,得四川其實就等同於得到了天然的屏障保護,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許是川兵太過強悍,歷史上的「元朝」統治者曾故意把「漢中」划出了四川;「漢中」素有「四川鎖鑰」之稱,堪稱通往巴蜀深處的門戶。元朝統治者將「漢中」故意划出四川,同時也反映了對「川軍」的忌憚之心。

軍事上,四川除了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之外,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那就是「富庶」;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名。之所以稱四川為「國」,主要是因為巴蜀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所產之物可以自給自足;這樣的環境下,即便是有朝一日被敵軍圍困,只要打不進四川,巴蜀百姓就不愁吃喝。不愁吃喝「養兵」就不成問題,正如漢劉邦和劉備一樣,動則四川出兵數十萬之眾,可想巴蜀之地的「富庶」程度。

除了有天然屏障和易於養兵之外,巴蜀之兵驍勇善戰才是其對令人「忌憚」之處。四川在歷史上曾是「蠻夷」地區,那裡的人們多以山中走獸猛禽為伍,甚至未成年的小孩都要比中原農耕地區的小孩彪悍的多,其主要原因是川人善「獵」。這裡的「獵」不僅僅只是說「打獵」,無論是從體制素質上來說,還是從生活環境來講,川人都有著中原人不可相提並論的優勢。

最著名的就是近代抗日戰爭時期,僅僅一個四川就出動了300萬士兵,在當時平均8個國軍中就有一個是「川軍」,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畢竟四川不過是偌大中國中的一個省而已,而恰恰就是這麼一個省,其出兵量就達到了全國兵力的8分之一;試想,如果每個省都如此,其軍隊人數將是日軍的多少倍。

當然,川軍雖能征慣戰,同時人數優勢最多的,但在當時裝備缺失最差的;據統計,儘是抗日犧牲的川軍就達到60多萬,佔到了全國因抗戰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假設,如果這300萬川軍所配備的武器與其他軍隊無異,那麼這60萬川軍的犧牲將換來多少日本侵略者的陪葬?

「無川不成軍」不僅僅說的是四川的出兵量,更是對「川軍」的一種肯定;但這樣的裝備和犧牲所換來的結果,無疑是對當時國民黨統治者的最大諷刺,同時也是日本侵略者的「無上幸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