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什麼樣的弱點,最終導致「退守淮河」計劃落空,80萬大軍葬身徐州

蔣介石什麼樣的弱點,最終導致「退守淮河」計劃落空,80萬大軍葬身徐州

1948年十月的徐州,正處於一個危機四伏的態勢之下,解放軍攻克濟南後,中共兩大野戰軍華野和中野分別為於徐州的北部和西部,大有合流之勢,而國民黨徐州剿總的六十萬軍隊以徐州為中心,沿著津浦和隴海兩條鐵路排成了一個十字陣,據點之間相互分散,極易受到攻擊。

徐州自古就是四戰之地,這個地方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容易被受到攻擊。而且徐州至長江北岸尚有相當的距離,相對於長江以南面積廣闊的國民黨控制區來講,徐州此時的態勢幾近孤懸。所以國民黨蔣介石最初曾定下了「全面退守淮河」的戰略,意思就是將徐州剿總的大軍撤回到蚌埠,再與解放軍進行決戰。這也就是國民黨將淮海戰役稱為「徐蚌會戰」的原因。

可是熟悉淮海戰役的人都知道,淮海戰役期間黃百韜兵團被圍殲於碾庄,黃維兵團被圍殲於雙堆集,杜聿明率領的徐州剿總主力被圍殲於陳官莊。上述這些地方離蚌埠還很遠呀,戰鬥並沒有在蚌埠打。這是因為國民黨還沒有將大軍轉撤移到蚌埠,淮海戰役就打響了,也就是國民黨「全面退守淮河」這個方案沒能貫徹到底。

這就要怪國民黨蔣介石瞻前顧後、後知後覺了。其實當華東野戰軍展開進攻態勢的時候,國民黨這邊也同時收縮兵力,準備南撤至蚌埠。如果按照正常情況,解放軍追,國民黨跑,這場淮海戰役就打不起來,之後只能在蚌埠開打。可是國民黨的一個昏招——讓黃百韜第7兵團在新安鎮等待駐防海州的44軍,匯合後一併撤退,其實這個44軍完全可以經海州到連雲港,走海路撤退。這樣,黃百韜第7兵團在撤退的過程中行動遲緩,被解放軍重重包圍在了碾庄。

國民黨蔣介石一看黃百韜兵團被包圍,慌了手腳,完全放棄「全面退守淮河」的戰略部署,連忙讓已經在撤退路上的徐州剿總杜聿明兵團,停止撤退,回頭去救黃百韜。結果黃百韜沒救出來,杜聿明又被包圍了;為了救杜聿明,從武漢白崇禧那裡調來的黃維兵團也被包圍了。國民黨蔣介石的這幾招臭棋最終讓解放軍在徐州戰場上,將國軍各個擊破。

如果當時國民黨蔣介石捨棄被包圍的黃百韜兵團,繼續讓徐州剿總主力部隊退守淮河,確保南京外圍,在淮河附近地區集結大軍,爭取第二線戰略配置的時間,估計還有與解放軍再戰的可能。對於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後檢討中,不得不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被俘後的杜聿明曾說,如果按照徐蚌會戰計劃打,國民黨不至於這麼慘,全是因為蔣介石朝令夕改,瞎指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史 的精彩文章: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整編74師為何全軍覆滅?原來國軍內部都有這個弱點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