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平津戰役中,蔣介石三次什麼樣失誤,導致50萬大軍被和平改編

平津戰役中,蔣介石三次什麼樣失誤,導致50萬大軍被和平改編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當時遼瀋戰役已經以解放軍的完勝而告終,而華東戰場上淮海戰役正在激烈戰鬥,華東野戰軍將杜聿明集團包圍在了陳官莊,華中野戰軍將黃維集團包圍在了雙堆集。這時候發動的平津戰役目的就是牽制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的50萬大軍,一方面不要其向南逃竄,干擾淮海戰役的局勢;另一方採取截斷退路,圍而不打的戰術,以防傅作義集團狗急跳牆,為和平解放北平作準備。這是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英明決策,事實證明,傅作義集團沒有逃竄,也沒有拚死抵抗,而是國民黨50萬大軍接受了和平改編。

其實,遼瀋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十分重視傅作義集團這股軍事力量,畢竟遼瀋戰役後國共雙方軍事力量已經相差不多了。蔣介石預感東北野戰軍隨時可能入關,到華北局勢十分緊張,就千方百計地促使傅作義集團南撤,並委以「東南軍政司令長官」的頭銜,還保證讓傅作義掌管東南地區的軍政大權。蔣介石認識到華北已經是死局,只有這50萬人馬才是最重要的,把傅作義的 50 萬人馬撤至江南,加強長江下游的防備,還可以確保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

可是,傅作義有自己的打算。他當時任華北「剿總」總司令,手下50萬大軍,其中傅作義的部隊有17個師,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有25個師。傅作義有意把自己的部隊放在平綏線上,而把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放在平津線上。從這樣部署來看,傅作義西撤綏遠的想法佔了大頭,因為他人為南撤的話,會被蔣介石的勢力所吞併,而西撤的前途要好得多。

當時黨中央毛主席等人洞悉了蔣介石和傅作義二人的心理,為了拖住傅作義集團,不讓其逃竄,就讓東北野戰軍不等休整提前秘密入關,突然包圍了唐山、塘沽、天津之敵,目的是隔斷敵人從海上逃跑的退路,並使其不能收縮兵力到北平,以便日後各個殲滅。接著又命令華北部隊包圍張家口,吸引傅作義主力來援。傅作義果然中計,由於傅作義的主力被誘西線,也就不可能立即逃竄了。

解放軍「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辦法確實出乎蔣介石和傅作義的意料。蔣介石起初認為東北野戰軍不可能在遼瀋戰役結束後立即入關,沒有撤走50萬大軍,這是失策之一;東北野戰軍入關以後又沒有首先包圍北平,蔣介石不知是欲擒故縱的緩兵之計,誤以為是毛的力量不夠,又沒有撤走50萬大軍,這是失策之二;淮海戰場解放軍故意緩期殲滅杜聿明集團,蔣介石不知是有意策應,又沒有果斷下決心接走50萬大軍,這是失策之三。

等到解放軍在平津地區的兵力部署得妥妥噹噹,作了適當的休整和準備之後,從容不迫,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謀略,逐次殲滅了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的國軍。北平孤軍已成解放軍的囊中之物,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迫使傅作義集團50萬大軍接受和平改編。兵不血刃,北平和平解放。可以說,蔣介石瞻前顧後,三次失策,白白丟了50萬大軍。如果蔣介石在遼瀋戰役結束後,果斷放棄華北,撤回傅作義集團到江南或者淮海戰場,估計國民黨不會敗亡的那麼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史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什麼樣的弱點,最終導致「退守淮河」計劃落空,80萬大軍葬身徐州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