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身錚錚鐵骨,滿腔家國情懷:聊城古代進士的大義氣節

一身錚錚鐵骨,滿腔家國情懷:聊城古代進士的大義氣節

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給明清的東昌古城帶來經濟的繁盛、文化的興盛。其間,這裡風流人物輩出,堪稱群星璀璨,正如本報近日所報道,僅「聊城縣」便出了百餘位進士。

受傳統文化熏陶,從這片厚土走出的進士,大都有家國情懷濟世之志,體現了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

今天,我們跟隨聊大東昌學院副教授范景華的講述,來了解其中的五位代表人物。其中,三位為明朝的進士,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與閹黨魏忠賢進行了堅決鬥爭,甚至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兩位為清朝的進士,是一對父子,創建並豐富了馳名中外的私人藏書樓海源閣。

朱延禧:給皇帝上課,被贊「講官第一」

范景華介紹明清兩朝聊城進士的情況

朱延禧,明朝萬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第3甲第209名進士,選授庶吉士,官至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宰相)。

在科舉制度下,考中的進士分為三甲,一甲有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有若干名,三甲有若干名,人數均不固定(下同)。

何謂庶吉士?二甲、三甲的進士再考試,優秀者為庶吉士,又稱「儲相」,通俗地說就是宰相的候選人。據悉,明清兩朝的宰相大都出身於庶吉士。

儘管考了第3甲的第209名,名次不算太高,但是,朱延禧的能力可真不低。他自幼聰穎,考秀才時便取得第一名。考中進士後,步入仕途,更是屢屢升遷,歷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其間,作為日講官,他給皇帝上課,講授的《尚書可愛非君》一章,尤其深得明熹宗賞識,稱讚其「講官第一」。

當時,魏忠賢把持朝政,亂殺無辜。朱延禧多次嚴厲斥責:「天道好還,人不可輕殺,妄殺必獲冤報!」後因遭魏忠賢彈劾,朱延禧一怒辭去所有官職。魏忠賢被殺後,朝廷官員一致推薦他官復原職,但未果。不過,皇帝還是派人登門拜訪。

朱延禧不僅為官正直,而且才華橫溢。其文風猶如司馬遷、柳宗元,所作詩歌和王維、孟浩然很像,書法比當時「南董北邢」兩大家還要好。

耿如杞:有氣節重大義,得罪閹黨被害

耿如杞,平山衛(位於今光岳樓東的衛倉,下同)軍籍,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第2甲第66名進士,官至山西巡撫。

作為明清東昌五大望族之一,耿氏家族尤其耀眼,明清兩朝出了五位進士——耿明、耿如杞、耿章光、耿願魯、耿賢舉。

其中,耿如杞承上啟下,是家族中興的關鍵人物。他的曾祖父耿明是進士,他的次子耿章光、他的孫子耿願魯、他的曾孫耿賢舉也是進士。

耿如杞尤以忠義著稱。他喜讀史書,常常欽佩前人不畏權勢、主持公道的人品。考中進士後,他開始在戶部任職。當時,明神宗久居後宮,不理朝政。因此,百官各謀發展,有人到書院講學,避開朝政,有人趨炎附勢,爭權奪利。耿如杞沒有像前者一樣消極避世,也沒有與後者同流合污,而是堅守戶部的本職,嚴查侵吞國家錢財的貪官,一時百官震懾。

明熹宗即位後,魏忠賢逐步把持了朝政。閹黨劉詔阿諛奉承,迫使耿如杞呈文為魏忠賢建生祠,被嚴詞拒絕。後撫鎮率百官向魏忠賢像五拜三稽首,耿如杞依然拒不從命。有人勸說,這將招致殺身之禍。耿如杞厲聲回應說:「吾頭可斷,膝不可屈。且吾祖先以劾逆瑾得罪(其曾祖父耿明因彈劾宦官劉瑾而蒙冤獲罪),此膝一屈,吾何面目入先人墳墓乎?!」

此言一出,耿如杞遭魏忠賢誣陷而蒙冤入獄,受盡種種酷刑。魏忠賢被殺後,閹黨仍然誣陷,耿如杞被枉殺,終年54歲,身後葬於聊城。

令人欣慰的是,南明建立後,耿如杞之子耿章光為父上疏鳴冤,終得洗冤。

顧光祖:朝廷重臣,清正之名轟動京城

顧光祖,平山衛軍籍,明朝天啟二年(1622)壬戌科第3甲第123名進士,官至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是什麼官職?大理寺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審判官署。大理寺卿為正三品官員。

考中進士之初,顧光祖任職「行人司行人」,掌管朝廷傳旨、冊封、出使等事務。他受皇帝派遣,曾三次到地方冊封藩王。後來,他又接受一個大部分人不願做的差事,為皇帝建陵墓。其間,他不沾不貪,且做事效率高。其清正之名一時轟動北京城,甚至有歌謠贊稱「三百年有聖人出」。

後來,魏忠賢多次私下找到顧光祖,想牟取私利。顧光祖嚴詞拒絕:「奉命朝廷,矢公矢慎,暮夜之情,安可為也?」魏忠賢懷恨在心,便串通宦官誣害顧光祖,將其降職調離。但他位卑不改報國之志,多有建言獻策,屢屢被皇帝採納。幾年後,眾官員聯名為顧光祖上奏,稱讚其為「清操經濟」之才,「朝野同聲,不宜久卧林皋(指鄉下),亟當登之朝寧」。眾望所歸之下,顧光祖「復出」,官至大理寺卿。

老年退休後,顧光祖過著天倫之樂的日子,一邊「閉門讀書」,一邊「明農課子」(即下地種田、教子讀書),於78歲高齡去世。

楊以增:林則徐至交,建藏書樓馳名中外

楊以增雕像

楊以增,清朝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第2甲第83名進士,官至江南河道總督,著名藏書家,藏書樓海源閣的創始人。

楊紹和,楊以增次子,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第2甲第22名進士,翰林院侍講學士,著名藏書家。

海源閣是馳名中外的全國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在海源閣藏書史上,楊以增、楊紹和父子倆貢獻最大。

海源閣

據記載,海源閣收藏經史子集四部書總計3263部,288300卷,這樣的藏書規模即便與當時全國四大私人藏書樓的另外三家相比,也屬鶴立雞群。海源閣藏書不僅浩瀚,而且多為舉世罕見的宋、元珍本。著名藏書家傅增湘稱其集「四部之菁英」、舉「曠世之鴻寶」、「琅嬛之府,群玉之山,目不暇給,美不勝收」。

上世紀70年代初,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獲贈中國政府的一份國禮,就是海源閣所藏宋版《楚辭》的複印本。後來,海源閣所藏宋元珍本大都被國家圖書館收藏,大部分的明清版本書籍被山東省圖書館收藏。可以說,楊氏父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延續做出重大貢獻。

據悉,楊以增自幼勤奮好學,17歲便考中秀才,「平生無他嗜,一專於書」。海源閣,即是楊以增返歸故里為父丁憂守喪時所建。

考中進士後,楊以增歷任多職。其中,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陝西布政使,與時任巡撫林則徐為至交,後因林則徐舉薦而任陝西巡撫。次年,升任江南河道總督,官階從一品。

記者 林志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日本戰國鎧甲和明朝鎧甲相比,哪個防禦好?日本的更優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