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周末思維:正確觀察世界的11個思維模式,讓未來有跡可循

周末思維:正確觀察世界的11個思維模式,讓未來有跡可循

如果哪方要舉行2018勞動模範評選,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必定是其中的有力候選人。要知道,這位全球著名未來預測大師,新年伊始便攜妻子多麗絲·奈斯比特從美國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宣傳兩人的全新力作《掌控大趨勢》,並分享了他們對於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走向的分析預判。在此先賣個關子,暫且不討論這本新書。我們不妨先逆其道而行之,立足當下,看看這位聲名遠播的未來學家當年的預測是否準確。選擇的作品是奈斯比特上一本同樣討論全球變化的著作《定見未來》。

自2006年英文第一版至今,《定見未來》已走過近12個年頭。全書由兩部分組成,奈斯比特在第一部分列舉了正確觀察世界的11個思維模式,第二部分則描繪了在前述思維模式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五大世界趨勢。11個思維模式綜述如下:

思維模式 1

很多事情變了,但大多數事情沒有變。該思維模式的旨在提醒人們不要為瑣事牽絆,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必須擦亮自己的眼睛,牢牢盯住那些已經或者將要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不論接觸到何種信息,都要區分出要素與修飾、規則與技巧、趨勢與時尚、突破與改進。

思維模式 2

未來存在現實之中。世界未來的變革與趨勢都隱含在現實與歷史中。要從歷史中窺探未來,就要做到置身事外、耳聰目明,以敏銳的眼光看待搜集到的信息,不斷求證和選擇。

思維模式 3

要認真把握媒體統計數據。奈斯比特提倡聚焦結果,把它們想像成比賽中記分牌上的比分,因為比賽結果不會因勝利方或者失敗方的借口、讚揚或者而更改,它們簡單而可靠,是衡量信息準確性和相關性的標準。牢記複雜通常是用來偽裝的工具,只有簡單才能透明。

思維模式 4

勇於追求,錯又何妨。人們總是習慣追求完美,似乎重要的不是事實真相,而是權威的聲音。追求完美,會把自己困在了一個小圈子中。而一旦開始允許自己犯錯誤,就會感覺像是遨遊在廣闊的天地間,視線豁然開朗。

思維模式 5

把未來看作一幅拼圖。預測未來,需要完成一些拼圖,形成一幅你自己感興趣的關於未來的完整畫面。奈斯比特的做法是,在卡片上寫下獨立的事件、現象、潮流和奇聞,然後洗牌,把它們打散,再洗牌。他每次都會注意這些新的、隨意的排列是否給自己帶來新的想法、新的規律,也許一種理解事實的新方式就會由此誕生。

思維模式 6

不要走得太快,免得別人不知道你在哪裡。該模式旨在避免讓你陷入未知世界中,否則那就不是在預測未來,而是在盲目地猜測了。例如20世紀60年代末,人類成功登上月球後不久,許多評論家開始想像在月球上建立第一個房產項目和火星探險旅行。事實是,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這一切都仍未實現。所以要接地氣,畢竟你想知道的是與現在生活相關的、不久將來會發生的事情。

思維模式 7

要變革,先讓人們看到收益。讓公眾明白變革的好處是那些引領潮流的人們的責任。領導者如果想要成功實現變革,就必須讓下屬明白變革的好處。普通民眾不是變革的倡導者,除非他們真的相信變革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否則是不會支持的。

思維模式 8

改變是需要時間的。飛機、蒸汽發動機等發明表明,人們總會低估發明創造從最初的想法形成到完全普及所需要的時間。可以預見,以生物科學、納米技術為首的新興領域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發展、完善。

思維模式 9

成功靠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利用機會。變革的時代就是機遇的時代。人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就會帶來新的需要和慾望,從而產生新的機會。應該多關注機遇尋找著,並與他們合作。

思維模式 10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學會判斷哪些種類的信息對你和你的事業最重要。個人想要了解當今所有科技進步和地緣政治是不可能的,要集中關注那些真正滿足自己需要和興趣的信息。

思維模式 11

科技,始終源於人性。科技是巨大的推動力,但是必須是在與人們的需求和人性達到平衡的時候才如此。

在那個籠罩在破滅的互聯網泡沫陰影下的年代,人人都渴望擁有觀察未來趨勢的能力,但混亂、急促的世界讓人們終日渾渾噩噩,這11個思維模式猶如濃霧深鎖海面上的燈塔,帶領人們得以從過去的慣性思維中跳脫出來。即便是現在看來,它們仍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然而作為一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對未來的看法和建議都建立在過氣的行業、事迹,甚至是近3000年前的人物的觀點之上,如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適者生存、未來將越來越美好等,難免讓人覺得過於樂觀保守、匪夷所思。「大部分企業都處於穩定狀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是如此」一話如今看來尤其不合時宜。

作者:約翰·奈斯比特

再來看看第二部分,他指出應用經濟行業而非國家衡量世界經濟,預言歐洲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以及視覺文化正在佔領世界等等,這些預測如今看來都是正確的,正如《金融時報》所言:「奈斯比特的預測一直都沒有失誤。」不過當中仍有不少讓人疑惑的地方——

例如他認為商業領域將出現人才的大規模定製,人才分工將取代勞動分工,就像如今頂尖的球隊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球員組成,世界將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重組。但這觀點放在知識經濟里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知識經濟環境要求各層次的勞動力都必須具備全球化的創新能力。以工程師、科學家、醫生等為首的高水平專業人士間,也不見得未來必定會有大規模遷徙,互聯網發展、國家政策、地緣政治等均是重要影響因素。

再如他說全球化並不意味著美國化,然後突然從經濟話題切換到文化話題,說因為「美國自身的變化要比它對世界的改變大得多,因此改變世界的是世界本身,而非美國」。而實際上,美國的經濟活動與流行文化非常有影響力,這在世界各國皆有目共睹。即便嚴格意義上來說確實全球化並不見得等於美國化,但奈斯比特的理由難逃偷換概念的嫌疑。

總體來看,奈斯比特在本書中列舉的眾多思維模式都頗具參考價值,小有不足也無傷大雅。期待新作《掌控大趨勢》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撰文 / Lilac

編輯 / CHIH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周末美食:做一枚精緻漢堡應該有的樣子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