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慈母真的多敗兒?原來我們一直理解錯了,真相是這樣!

慈母真的多敗兒?原來我們一直理解錯了,真相是這樣!

一個孩子很淘氣,吃飯時動來動去,把飯菜弄得滿桌都是,還總是笑個不停。孩子的媽媽並沒有責罵他,耐心地給他喂飯。孩子的婆婆看到了,搖搖頭說:「慈母多敗兒!」

慈母,真的多敗兒嗎?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但中國還有一個成語,叫「母慈子孝」,說的是母親慈祥愛子,子女才會孝順父母。這兩個「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只要找到了其中的不同,我們才會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果你經常關注名人勵志故事,你會就發現,幾乎所有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個慈愛的母親。

一名成功人士曾在電視上這樣評價自己的母親:「正因為有母親不斷的支持和鼓勵,我才能咬緊牙關一路闖蕩,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的母親很慈祥,幾乎沒有打罵過我,但我知道,如果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我感謝她給我生命,感謝她給我的一切!」

那又為什麼說「慈母多敗兒」呢?其實,這句話中的「慈」,包含著我們通常所說的「慣」的意思。也就是說,慈母並不敗兒,「慣」母才敗兒!

「慣」孩子,其實是孩子教會我們的

當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們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剛開始,爸媽還不理解孩子到底想要啥,但隨著對孩子了解的深入,爸媽很快就能明白孩子想要什麼,並馬上滿足他了。這無形中讓爸媽養成了一種習慣:孩子想要啥就給啥,別讓他哭,多可憐啊!

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如果我們還依舊保持著這個習慣,讓孩子要啥有啥,那麻煩可就大了——這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懶:孩子明明已經學會走路了,還非要我們抱;孩子明明可以自己穿衣了,卻非要我們做;孩子明明可以打掃房間,卻非得要我們幫忙……

要想成為真正對孩子好的慈母,我們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一、放手

但孩子有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的時候,過度的慈愛就會轉變為「溺愛」。真正的慈母,並不會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而是要給孩子更多的展示自己、使用自己的能力的機會。

比如說當孩子成長到可以騎自行車的時候,我們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著騎,鍛煉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身邊的支持、鼓勵與指導,當孩子摔倒哭泣時在旁邊安慰、加油,從而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二、探究

孩子天生充滿著好奇心,小嘴總是動個不停,似乎有著問不完的問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旺盛的好奇心這一份好奇心,就是將來孩子主動學習的最大動力。

當孩子找我們問問題時,我們不必馬上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以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體驗其中的快樂,這比讓孩子簡單地記住一些答案更為重要。

三、立規矩

孩子遲早要步入社會,因此從孩子能記事起,我們就要給孩子立下規矩了。

我們要給孩子一些限制,讓孩子去主動遵守立下的規矩,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這裡說的立規矩,不是說要對孩子凶,而是制定一條清晰的準則,溫和且堅定的執行。通常來說,一個規矩連續執行21天之後,就會讓孩子養成習慣,孩子好習慣多了,父母以後就能省心不少。

四、提要求

我們要讓孩子幫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說倒一杯水,澆澆花,擦桌子,整理房間等。通過這些事情,讓孩子學會該如何去幫助別人,如何去愛別人。

如果孩子從未幫助過別人,他就會覺得,別人給他的愛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我們當然不希望看到這一點。

作為一名慈母,我們不能單純地去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而是要多去思考孩子成長的規律,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親密好友,陪孩子一同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師講育兒 的精彩文章:

如果您家孩子處在6-13歲,請抽出五分鐘看下這篇文章,寫得真好!

TAG:名師講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