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時我謂何,去時當如何

來時我謂何,去時當如何

一個月的時間讀了兩本隱居文學的書還看了看金庸先生『佛系』的《天龍八部》,再養一隻佛系的青蛙,身邊的朋友都在問我,你是要坐化了么?我決定寫一篇代表自己立場的文章以正視聽。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即人生有四個境界,從低到高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是一個很好的分類標準,按照這個分類能夠很清楚的將去與留,舍與得,入世還是出世等問題做一個回答。我也是想借先人之智,按照這四層境界,談談我的想法。

自然境界

一個人做事,只是順著本能或者社會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的事,但是並無覺解,或者無甚覺解。這樣他做的事就沒有意義,或者很少有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所謂的自然境界。

這就是馮友蘭先生定義的自然境界,很多朋友一定跟我說你讀了那麼多的隱居文學,一直叫囂著要回歸自然,用最簡單的辦法生活,要留存赤子之心。折騰半天就弄一個最低的境界,還不斷地宣傳。

注意啊,這一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他做他的事,但是並無覺解,或者無甚覺解。」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他是順應四時而為不錯,卻不去思考。不去觀察周邊的變化,不去探求事物的本質,這種順從大多的表現形式會為人云而亦云。就如同小朋友最開始學說話,他只是一種音調上的模仿,並不能理解音調背後組成的意思。

進而開始模仿動作和行為,他模仿別人的行為順應自然而為,內心也是澄澈不假,但是這份澄澈沒有經過歲月人世的洗鍊,並不能分是非善惡,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來源於此。為善為惡而不能自知,若是本身無超人的能力還好,若是有且被惡人利用,豈不是為害一方?

這樣的自然,又怎麼能叫高境界呢?

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也不一定是不道德的行為,做事的動機是利己,後果有可能利他也可能不利。但是做所有事的起因,都是利於己的,由功利的意義。這樣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現在的功利大多被認為是個貶義詞,但是在這裡,這真的是個中性詞,不代表那種一切都不在乎的利己。

「我是誰?」是哲學三問中的第一問,也是我們與世界接觸時最先有的困惑,在最初爸爸媽媽會告訴你你自己的名字,隨著年齡長大,一個代號再也不能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還會再去問這個問題,再去追尋答案,而這一追尋,就是一生,就如同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在有了自己這個概念後,我們會去有選擇的做事,首先要對自己有利,而是否利他則暫時不在這個境界考慮。如果恰巧利他那麼皆大歡喜。如果損人利己,那麼就是「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裡其實有個很好笑的悖論,也是我堅信自然淳樸至上,對每種宗教的向善論都很信服卻沒有皈依任何一個教派的原因。

無論哪個教派引導人們向善都是以個人福報作為交換的。

這些利他的前提是利己,是為了自己的後世,而在今世積德。這不還是在這種所謂的功利境界里么?利他是為了利己,這可以維持一種社會的穩定和公序,但是絕不是個人應當追求的精神境界。

在此沒有討論信仰的力量也希望各位教眾不要誤會。我在此只談各種教派的教義帶來的人生境界上的思考,信仰對一個人的力量的補充和心靈的慰藉都不在此列談及,還望海涵勿噴。

道德境界

人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社會的一部分。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個人遇到了第二重境界里的難題了,某一件事做起來要想利己,就得損人。這時候這個人就到了第二和第三重境界的分界線上。以利己為重的就留在了第二層境界里。在社會大義、公序良俗面前,舍了個人的利益,顧全了大局的,就被稱為真君子,也就站到了第三重境界這個台階上。

比如從上古神話時就有的事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就是舍小家,成大家。這其實也是儒家思想里最多宣揚的君子。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也尚勇,但仁義必須是勇的前提。

天地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它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的公民,也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才是我要說的隱士之境。隱士隱於天地,卻探查和了解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順勢而為,借力打力。並不是完全脫離社會規則,而是在社會的規則下為自己開闢了空間,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規則。

在梭羅和泰松之間,我總是欣賞梭羅多一些,並不是因為他已經故去,而是因為他隱居林間時思索的更多,對社會,對人性,對森林。而不僅僅是體驗林中的人煙稀少的生活。

四種境界了解完,我之前也說過可以藉助這四種境界回答去與留,舍與得,出世還是入世的問題。無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不可避免的就會談到出入世,舍與得。畢竟人生難有一帆風順,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是年紀輕輕懷揣一廂治國熱情,希望大展宏圖,干出一番事業來。性情乖張,口無遮攔的年輕人,一入世當然處處碰壁,接連被貶,有的人抱著「君子」二字不撒手,處處艱難。有的人逆境里學會無為,習得逍遙。這也不是從此就失了君子之德,而是對君子之德的更好的堅持和保有。

當世事可順君子之德而發展,便衷心輔佐。

當世事多奸詐小人當道,舍之而不與其同道。

可入世為百姓謀福遍以謀略治天下。

可出世為人類思想殿堂再添磚加瓦。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所以,不如做中隱,隱在留司官。

順天下事而為,心中義不能改,該進則進,該退則退。無論在朝在野,都能怡然自樂。半出半入間,正是剛剛好的態度。

這才是我的畢生所願,而非坐化成佛或羽化成仙,得人間一回嬉笑怒罵,千金不換。

作者鬼魅:願以身體力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音頻及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鬼魅墨玉 的精彩文章:

昔日水榭聽香 指點群豪;近日神州聽曲,下巴驚掉

TAG:鬼魅墨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