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帶你走進古樸的大利侗寨

帶你走進古樸的大利侗寨

聽到大利侗寨這個名字,很是突然。

那天,我們從加榜梯田一路奔襲到榕江。這個黔東南的邊遠小城,許多年前就騎摩托車到過,那時的她,猶如一個貧寒的女子,蓬頭垢面,羞於見人,一點也看不出有多少天生麗質。唯一的印象,就是街上的行道樹,全是榕樹,鬱鬱蔥蔥的,頗有幾分嶺南景象。而這次,當我們的車從山坳里轉出,一座新城讓我詫異。且不說那林立的高樓,也不說那寬闊的街道,就是都柳江繞城而過的那一河灣,就讓人驚羨。臨江的堤壩,划出一個滴溜溜的弧形,堤岸靠江一側,是寬闊的草地和人工林;靠山的一面,是青春勃發的老城。晚餐吃的是「牛霸王」,扎紮實實的牛肉,放在秘制湯汁里燙,再蘸上秘制的辣醬,那鮮香,從舌尖一直瀰漫到頭頂。三人分了一瓶酒,暈乎暈乎地盪到江堤,就著明晃晃的月光煮茶神聊。關於行程,喜歡原生態東西的我們,對於號稱天下第一侗寨的三寶,實在是不感興趣,哪又往哪裡走哩。就在這時,大利的名字就出現了。朋友說,他的朋友,前幾天剛到大利,覺得很好。朋友還找出微信,讓我們看上面的圖片。看上去還不錯,寨子很大,全是木樓,沒有絲毫的商業氣息,更何況,它的名字叫大利!

第二天一早,胡亂地吃了點東西,我們就導航去大利。

貴州的公路,那才是真公路,無論省道、縣道、鄉道,乃至進村公路,都整修維護得極好。進大利的路,狹窄平整,彎道處有巨大的凹透鏡,危險處有完整的護欄。路的兩旁,一會兒是密密的松林,一會兒是高大的雜木,再一會兒哩,又是幽幽的翠竹,從榕江縣城出發,七彎八拐地上山,再七彎八拐地下坡,20幾公里,眨眼就到。

那時,車還在樹蔭的隧道里蝸行,突然之間,一個偌大的寨子,就從明亮處撲面而來。層層疊疊的木樓,填滿了山溝,時明時現的溪流,在木樓之間躲貓貓,一棟鼓樓,昂首挺胸地站在寨中的空地上。而此時,陰霾的天空開了臉,光的瀑布,從雲隙中傾瀉而下,把半個寨子的屋面塗抹上了金色。哦,車上人全都驚嘆了一聲。

村口的停車場很小,一個村幹部模樣的男人在指揮停靠。從車上下來,我們按照各自的喜好,融進了寨子之中。

大利的木樓是充滿智慧的。木樓多為三層,一樓凌空,二樓居所,三樓住人,所用木料,全是上等的杉木。讓人驚奇得是,除了這些普通民居,如今的大利,還有好幾棟保存完好的建於乾嘉年間的四合院。這些四合院,有別於北方的四合院,主體建築依然是木樓,只不過連同院子用高大的磚牆圍了起來。這樣的院落,自然是以前的殷實人家,如此地戒備森嚴,也是有一點道理的。一些院子的門額上,還掛有仿康熙體的巨大匾額,這讓學識不多的山裡人,頓感威嚴和艷羨。這些細節,就是故事的因子,我們可以遙想許多許多年前的某一天、某一刻的某一人,那些個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片段和人物,一定和現在有所不同。寨子的正中央,有一座鼓樓,這是乾隆年間的舊物,到現在依然挺立。鼓樓前是一個半月的坪場,坪場前的小斷崖上,一株不知年歲的老樹枝繁葉茂。站在這個坪場前,大半個寨子盡收眼底,層層疊疊的木樓密密匝匝,鬱鬱蔥蔥的林木遮天蔽日。斷崖上的老樹露出的根,恰如一把天然的長條椅,坐在根上,靠著樹榦,一條石板路在眼底蜿蜒,一條溪流從眼底溜過。和這鼓樓一樣古老的,還有橫卧在溪水之上的五座花橋,據說,這五座花橋,都有幾百年的歷史,歷盡滄桑,見證著大利侗寨的歷史與榮辱。

大利的水也有看頭。不知從哪個山旮旯里流出來的泉水,在這裡有了溪流的模樣,一路平平仄仄地穿寨子而過。溪底的石塊是赭色的,水看上去有些渾黃,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魚,或在深潭裡洄遊,或在淺灘上跳躍,全然不把兩岸繁雜的腳步和鼎沸的人聲放在眼裡。河堤也是用赭色大石砌就,厚厚的苔蘚東一塊西一塊,或黃或綠,和兩岸的屋舍連在一起,就有了一種油畫的感覺。溪岸兩邊的人家,都有踏步直達水邊,一位婦人在漿衣,隨著棒槌的起落,嘭嘭的聲響就在山谷間回蕩。三五隻鵝,七八隻鴨,在流水間上上下下,許是高興了,它們就一齊哦哦嘎嘎地合唱,這歌聲合著棒槌聲,再加上某處的雞鳴狗吠,就是一曲最最原生態的田園交響曲。溪中的若干處,生長著密密的野生大葉芋頭,那昂揚的闊葉,如傘如笠,不像荷葉那般裊娜,卻四季常綠,為秋冬的溪流,平添了許多雅趣。在寨子中段,溪流拐了一個大彎,稍顯寬闊的淺灘上,長滿了一種叫做蒲花的濕地植物。這種植物有著如水仙或蘭花一樣的漂亮葉片,夏秋之時,還會長出一段如蠟燭一般但毛茸茸的莖段來,當地人因此又叫它水蠟燭,是一味止血功能很好地刀傷葯。當地人家的門戶上,都插有那麼一枝兩枝,不小心被刀割傷了,扯下一兩撮水蠟燭貼在傷口上,血流立馬可止,創口在一兩日內也就癒合。寨子的末端就是一個隘口,隨著陡降的山勢,流水就成了飛瀑,一級一級的,雖沒有銀河落九天的氣勢,但激湍翻騰,珠璣四濺,也還有些看頭。

在寨子里行走,隨時可以遇見讓你感興趣的東西。正是收穫季節,在幽深的巷子里,時不時有男女挑著谷禾歸來,擔子兩頭悠悠跳動的,除了飽滿的穀子外,還有一串串手板大小的稻花魚。據說,他們在寨外田野里割禾時,餓了就吃糯米糰子,下飯菜就是在田坎上燒烤的肥美的稻花魚。經常,有半大的小孩從巷子里過。男孩子們頑皮些,不是追追逐逐,就是打打鬧鬧,路上的小石子,手上的小木棍,甚至是肩上的小書包,都是他們戰鬥的武器。女娃兒文靜得多,她們三五為伴,或嘰嘰喳喳地說著趣事,或分享著其中一位手中的辣條,精靈一般在這巷子里飄忽。只要是敞開的院落,你都可以隨便進出。在一座老宅門前,一位不知道有多大年紀的老奶奶,正津津有味地吃著烤紅薯。剝開的紅薯香氣四溢,看上去很糯軟,老人掰開,一點一點往嘴裡喂,專註淡然,目中無人。她的孫媳婦,標誌伶俐,正抱著一大包被單從家庭旅館的客房裡出來,她說,老奶奶慈眉善目,是個寶哩。由於侗寨的名氣在外,幾乎每天都有好奇的人前來尋幽,村中也有幾家像模像樣的農家樂。如果你不想走馬觀花,那就隨便尋一家住下,房費帶一日三餐,一天也就一百多元。

大利是侗寨,和其它侗寨一樣,一年四季,都有諸多的民俗活動,但最動人的,當屬侗族大歌。這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真真是天籟之音。能否聽到,這就看你的運氣了。

編輯:吳順成

侗歌窩:是專註於視頻推廣傳承保護侗族文化、彙集侗歌、侗戲為主框架,實現擁有世界最動聽天籟之音的侗歌驛站(庫)!

您的一個贊一個轉發一個關注都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讓我們一起聽侗歌學習侗歌!

感謝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侗歌窩 的精彩文章:

TAG:侗歌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