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願走出秘境的彝族,在山上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

不願走出秘境的彝族,在山上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

啄木郎村位於大倉鎮東北部二、三十公里處,地處風儀、彌渡、巍山三縣交接處,為彝族居區。這裡的彝族人不願走出秘境中的彝族,在山上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遠眺畢家村,宛若人間仙境;假若換了清晨、煙雨季節,該是很美的。

啄木郎村位於海拔兩千多米,屬於典型的高寒山區,這裡的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小春有豌豆 蠶豆 小麥等,當地畜牧業發達,幾乎每家都養牛、羊、馬等牲畜,經濟方式多是自給自足,商品經濟較弱,每天都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

啄木郎村不是太遠,但比巍山其它地方的彝族更為封閉,較完整地保存了傳統習俗和傳統的生活方式。

通過攝影師對大理巍山大倉鎮啄木郎村的拍攝中發現在自然環境相對僻遠,農耕文明積澱深厚。

雖然每天周而復始的過著簡單而繁重艱苦的勞作,但是老人們還是保留著天性的樂觀精神,依然保持著一份平和、樂觀、豁達的心境,進入畢家村,在古老的牆體上看到了彝族耕作、典故的壁畫,還有手寫對聯。

彝族婦女很傳統,基本上不願意下山活動,多數人都喜歡在家裡做做家務,比如繡花等,還要擔負著喂馬,養牛等繁重的體力勞作。

啄木郎村的建築風格保持了南詔彝族的精粹,與大理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風格如出一轍。不過,這裡的彝族建築偏向於抽象木雕、磚木結構,以及房棱磚瓦。啄木郎村很多村民家裡的原木都是從山上扛回來的,粗厚圓實,而且碩大無比,沒有兩三人根本不好搬。

聽到的傳聞:以前有人到訪啄木郎村,被眼前的「仙境」所迷,於是問村口打木槽的牧童這是什麼地方;牧童誤以為問他做什麼,就說「木槽」。到訪者錯聽啄木郎,遂以「啄木郎」之名向外界傳開。

據當地人介紹,啄木郎村為南詔後裔,因國破逃亡至此;當時叛兵對南詔王室趕盡殺絕,部分南詔王室族人躲進深山洞裡,洞前盤結了完整的蜘蛛網,叛兵誤以為裡面沒人才放棄追殺。彝族先祖為紀念重生,至今在部分彝族服飾上雕飾了精美的蜘蛛紋路。

琢木郎村彝族的苦蕎粑粑蘸蜂蜜、米血腸、雞血飯、野山菜、野生食用菌、土雞肉、還有宴席上的坨坨肉 等正宗的純天然、無污染的家飯菜,不在彝族聚居的地區,是吃不到的。圖為彝族老媽媽在家裡晾晒衣服。

琢木郎村的彝族舞族民間音樂極具地域特色。琢木郎村彝族打歌非常講究,具有濃郁的地城特色;民 歌演唱形式多樣,涉及內容較廣,風格色彩獨特;民間樂器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在這裡彝族民間音樂以多樣化呈現。得到了較好地保護與傳承,它們承載著千年彝族歷史文化,蘊含和體現著彝族音樂的魅力。圖為琢木郎村彝族小姑娘玩跳繩遊戲。

琢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每星期都會下山趕一次集,把田裡種的玉米,豌豆 蠶豆 小麥等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後再換回一些生活用品。圖為琢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擠在一輛小貨車上,準備下山去趕集。

啄木郎村主要有畢、楊、乍等姓氏,以畢姓最為旺盛,人文建築景觀尤以畢家村為佳。村裡70歲的畢大爺說,別小看這些彝族服飾,彝族姑娘結婚的時候,身上穿的彝族服裝,少則花費一兩萬元,多則七八萬一套。

當地的彝族婦女日常里都會穿著彝族服裝,鮮艷迷人,現在只有中老年婦女日常穿著打扮都是彝族服飾,年輕的姑娘都不習慣穿彝族服裝了;只有紅白事、傳統節日的時候穿上正式的彝族服飾。這裡的喜事比春節過年隆重,這裡的喪事比喜事更有彝族特色,包括打歌、彝族音樂等,都是外界罕見的習俗。圖為彝族媽媽和女兒穿著鮮艷的彝族服飾。

千年彝族啄木郎村、南詔最後的部降落雲南省巍山縣琢木郎村令人神往,是一個彝族族群繁衍生息的地方,這裡的建築民居基本上沒有被破壞,保留的非常完好。

啄木郎村的老年人也沒有閑著的時候,經常幫助家裡人放牧牛羊,每天早上把牛羊趕到山上去吃草,晚上再趕下山。

這裡的彝族風土純凈,房屋、彝族樓寨都對門敞開,鄰里之間小道隨意串門,悠然愜意。從任何角度幾乎都可以看到自家、鄰居家掛滿了玉米棒子,一派濃郁的鄉土氣息。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張藝攝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三穗寨頭村心靈最美的綉娘,苗族婦女邰水芝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