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控制日本經濟60%的財閥命運轉折

控制日本經濟60%的財閥命運轉折

近年,全球各地都出現了貧富加速不均、舉國資源加速集中在少數大型跨國集團手中等現象。在亞洲諸國中,日本、韓國等財閥們是如何逐漸掌握富可敵國的權力?又對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甚至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

日本簽署「二戰」投降書


從「慶應大學」的前身開始說起

日本財閥的掘起:日本代表性財閥興起的背景,與其在明治維新至二戰前,在政商網路的建立,和軍國主義的興起中壯大。

但如同部分讀者所言,日本財閥影響近代日本社會很深,自然絕非只有與軍國主義的互為表裡而已。因此在接下來的此篇文章中,將試圖介紹與探討日本財閥在二戰前後的命運變化,與他們對日本社會商道和文化等不同層面的影響。

日本的經濟在亞洲發展得較早,也是早期往歐美輸出留學生的國家之一。在那個時代,留學生出國追求的是「國富民強」──以福澤諭吉為首的「海歸派」,在見識歐洲列強和美國的繁華與進步後,回到日本看到日薄西山的幕府,下定決心要讓日本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

不過福澤諭吉辦的不是雜誌,而是以教授「蘭學」(荷蘭學術之意,為幕府鎖國時期,日本境內少數得以透過荷蘭人接觸的西方科技、醫學技術等。可擴大解釋為西洋學術)、經濟學、英文為主的私塾,即今日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

1862 年位於江戶的蘭學私塾

如同滿清末年,清政府在慘痛教訓中見識到「蠻夷們」的「船堅炮利」後,部分精英階層開始思索外國富強的原因,推動「洋務運動」──日本在維新前後的朝野,也曾歷經了一番改革陣痛。

在日本統治階級,逐漸於明治維新前後達成從制度面開始「學習西方、改變日本」的共識後,整個社會逐漸慢慢脫離傳統士農工商的桎梏,也從抑商走向了重商的社會。要說一個小吃店可以經營百年,一定有其厲害的生意經。日本商業相對穩健地發展了四百餘年,除了時勢外,商業精英們的背景與其經營哲學,也令人玩味。


早些年,日本的對外戰役如日俄戰爭、甲午戰爭,均猶如猛虎出閘,勢不可擋。一直到偷襲夏威夷珍珠港之前,過度膨脹的信心,讓多數日本人深信能自己能夠征服全亞洲,這也助長了軍國主義與其相關財閥的氣焰。

直到太平洋戰線拉大後,美國正式參戰,隔年啟動了曼哈頓計劃,研發人類史上未曾見過的武器:原子彈。

「小男孩」、「胖子」,兩個看似戲謔的名字,卻是殺人不眨眼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1945 年 8 月 5 日,小男孩搭上 B29 轟炸機。 8 點 16 分,一躍而下──廣島市準備從軍的青年、剛送小孩出門準備開始做家事的主婦、上學途中的小學生,便無差別地被定格在那一分鐘。在長崎,情況也是如此──這兩顆美國種下的「大香菇」,至今在無數的日本人心中,仍是一個無法忘卻的疙瘩。

但儘管大勢已去,某些日本軍閥仍認為,就算是核彈也無法打敗日本,日本應該戰到全國一兵一卒都不剩為止才算輸(即 1944 年左右起,常作為日本軍國主義宣傳之口號:一億玉碎、一億總特攻)。從今日的角度來看,實在很瘋狂。當然,一億玉碎最後並沒有被執行。天皇隨後透過廣播,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接著,GHQ(General Headquarters,盟軍駐日總司令部)以代表盟軍的形式設立於東京,由美國遠東軍司令兼駐日美軍總司麥克阿瑟擔任最高司令官,達成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的實質,正式登陸日本本土、並且接管日本政府。


審判進行中的法庭會場

戰後,除了東京大審判,由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一追究日本軍國主義領導者的戰犯責任之外,作為共犯的日本財閥,也遭到 GHQ 的清算。GHQ 當時的實際態度,更是將日本財閥視為「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經濟基礎」、也是日本全國政經實力再起與否的關鍵,必除之而後快。因此在協助日本建立新憲法的同時,也設立了解散財閥目標,並將之列為盟軍佔領日本後,實施經濟民主化的三大主要政策(另兩者為農地改革與勞動政策改革)之一。

甚至在東京大審判判決出爐之前,解散財閥的工作早已開始進行:在 1945 年 9 月,GHQ 頒訂解散財閥的規定後,便陸續要求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與安田為首的日本財閥,自動提出解體計劃。

但雖說是自動提出計畫,事實上 GHQ 的規範方針已經極為清楚:財閥家族必須出清手上所有持股;被列為財閥的關係企業主要幹部會長、社長、部長等必須離職;原先以控股集團形式鏈結的企業體,必須被分拆為受嚴格資本上限控制的個別公司等。

1946 年,GHQ 更近一步成立負責財閥解體的執行機關──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要求各財閥家族交出所有持股,委託委員會進行出清。在當時的規劃中,三井財閥預計被拆分為 200 間公司,三菱財閥則預計被拆散為 140 間公司。

同時,由於財閥幹部離職令之故,根據當時統計,日本全國更有多達 3,500 名以上的專業人士被辭職。依據《日本戰後經濟史》作者呂理州之見解,此為日本戰後商界「不流血的大革命」──由少壯取代老成的革命,從體制上影響了日本企業日後之發展。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GHQ 所訂立的財閥解體計劃,從未被完整而確實地執行完畢。


沒有錯,二戰後,全球時局很快地迎來了美蘇冷戰的開端。歷經短暫的拆解,日本財閥們再次嗅到東山再起的契機。共產國際的掘起,讓美國改變了對日本的安排──改為將日本視為防堵共產勢力擴張的重要基地,對日本經濟的發展,也從控制轉向為扶持。於是這些傳統財閥們,紛紛以各自的銀行為核心,重新透過關係人放款交易,將資本與家族影響力,再次集結於一度被打散的企業體,準備繼續干他們最熟悉的生意:賺戰爭財。

隨著韓戰與越戰打得越來越火熱,加上戰後嬰兒潮帶來的人口紅利,與相對安穩的國內情勢,日本商界甚至迎來了空前絕後的成長。日本財閥也因此有驚無險地從毀滅的邊緣中重生,更因此發展出避開監督、並影響日本派閥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說 的精彩文章:

不說不知道,飛機餐的隱藏菜單

TAG: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