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原來是這個意思
原標題:驚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原來是這個意思
來源:儒風大家 id:rufengdajia
圖片來源「向維 攝」
讀萬卷書,放大格局,養才氣
曾國藩說,唯讀書可放大格局。書是前人智慧的積累,精華的結晶。
讀書可以讓人增長智慧,放大格局,養足才氣。在古代,讀書是人們獲得知識和才能的主要途徑,也是人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曾國藩認為,讀書可以變化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骨相。他說讀書與看書不同:看書是在擴大知識面,是泛讀的範疇;讀書是鞏固、消化吸收已有的知識,是精讀的範疇!二者缺一不可。
有些人認為,讀書會讓人迂腐,不切實際,甚至變成書獃子,而事實並非如此。
王陽明愛讀書,他反對帶著功利目的去讀書,倡導以無心之心讀書。
《傳習錄》中說,如讀書時,良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
讀書時,要克服強記的心,求速的心,好勝的心。如此一來,讀書就成了與聖賢的心彼此印證的過程,其樂無窮。
王陽明三十七歲被貶到貴陽龍場。這個地方的人很野蠻,沒有接受什麼教化。他白天教當地人讀《易經》,晚上結合曆年來的遭遇,不斷反省。最終龍場悟道,創立心學。
從王陽明的事迹中我么可以看到,你讀過的書,在特定的時刻會幫助你、成就你。
行萬里路,從容處世,長見識
行萬里路,在古人那裡,叫做遊歷。孔子曾經周遊列國,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22歲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回到長安以後,司馬遷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從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在當時的條件下,他竟然到過昆明。這些遊歷最終成就了《史記》的偉大。
詩仙李白,更是遊歷祖國千山萬水,據統計,李白一生遊歷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總共到過206州縣,登過80多座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
《獨坐敬亭山》《山中問答》《早發白帝城》《客中作》,這些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是在遊歷的旅途中寫成的。
讀書是靜態的,遊歷是動態的,遊歷可以增長見聞,親眼看到那山、那水,那片天空和那裡的人,司馬遷才寫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感人故事,李白才寫出了天馬行空的壯麗詩篇。
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福斯特曾經說過旅行的重要性。她認為,旅行讓我們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因此,她每年都要帶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旅行。
「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瀰漫的不同味道。」
德魯·福斯特認為,孩子無數次經歷陌生的環境後,長大以後就不會讀陌生的環境感到害怕,而且能很快適應陌生環境。
莊子《逍遙遊》追求的境界是精神的逍遙,這是一種更高的精神「遊歷」。
莊子在夢中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他十分得意,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周。醒來後,他又變成了莊周······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