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作素材:五行說

寫作素材:五行說

五行學說也是我國古代的唯物辯證思想。它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各種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學說運用於中醫學領域,主要是闡明人體臟腑生理、病理及其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係,從而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

「五」,指木、火、土、金、水。「行」,即運動變化。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一)五行的特性古人通過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已對五行的特性有了明確的認識。如「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屈能伸之義。木具有生長,能屈能伸,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炎,熱也;上,向上。火具有發熱,溫暖,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穡」,春種曰稼,秋收曰穡,指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穫。土具有載物、生化的特性,故稱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金曰從革」,從,順從,服從;革,革除,改革,變革。金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的特性。「水曰潤下」,潤,濕潤;下,向下。水具有滋潤、就下、閉藏的特性。

五行是在對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樸素認識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概念,用以分析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和研究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的基本法則。因此,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但實際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具體物質的本身,而具有更廣泛的涵義。

(二)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分類五行學說是以五行的特性來推演和歸類事物的五行屬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屬性,並不等同於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將事物的性質和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屬性。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土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土等等。例如:

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東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西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

事物的五行屬性,除了可用上述方法進行取象比類之外,還有間接的推演絡繹的方法。如:肝屬於木以後,則肝主筋和肝開竅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二陰」亦屬於水。

此外,五行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繫。如《素問_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厖,即是說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因而也有人認為五行學說是說明人與自然環境統一的基礎。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五行系列分類表

五行季節生化過程方向五氣五色五味五臟五官形體

木春生東風青酸肝目筋

火夏長南熱赤苦心舌脈

土長夏化中濕黃甘脾口肉

金秋收西燥白辛肺鼻皮毛

水冬藏北寒黑咸腎耳骨

事物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歸納和推演絡繹,把自然界的千變萬化事物,歸結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系統。對人體來說,也即是將人體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學說並不是靜止地、孤立地將事物歸屬於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剋聯繫來探索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協調平衡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協調平衡破壞後的相互影響,這就是五行生剋乘侮的主要意義。

1.五行生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聯繫,才能在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在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聯繫,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繫。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係又可稱作「母子」關係。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生」和「所生」。即是「克我」者是「所不生」,「我克」者是「所生」。再以火為例,由於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於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生我」、「我生」雖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制。如木的「生我」為水,木的「我生」我火;而水又能克火。「克我」和「我克」雖是五行中的相剋,但克中有生。如木的「克我」為金,木的「我克」為土;而土又生金。五行學說就是以五行之間這種錯綜複雜的聯繫,來說明任何一個事物是受到整體的調節,防止其太過或不及,維持著相對的平衡。以此來闡釋自然,即能說明自然氣候的正常變遷和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以來闡釋人體,即是機體的生理平衡。

五行以次相生,如環無端,生化不息,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故《類經圖翼》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2.五行乘侮五行之間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壞後出現的不正常相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異常相剋反應。引起相乘的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於強盛,因而造成對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於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虛弱,因而「克我」「一行」的相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於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範圍。但由於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裡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於五行中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彆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這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八字與五行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種物質屬性,是抽象概念。五行理論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五是個普遍的數字,五指、五官、五臟、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為五類。

有一種傳統理論認為人的出生時間(即八字)具有五行屬性,五行含量的多少反映了人的五臟強弱和性格特點。那麼怎麼從八字中推出五行多寡呢?方法是先查出天乾和地支的本身具有的五行屬性,再算出地支中隱藏的五行屬性(地支中隱藏的五行屬性和天干相聯繫,因認為和人類活動有關係,稱為支藏人元天干)。

(1)干支五行:

十天干五行屬性:

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十二地支五行屬性:

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戌、丑、未屬土;

(2)支藏五行:

地支中隱藏的『人元天干『五行:

子:癸(水)

丑:己(土)、辛(金)、癸(水)

寅:甲(木)、丙(火)、戊(土)

卯:乙(木)

辰:戊(土)、癸(水)、乙(木)

巳:丙(火)、戊(土)、庚(金)

午:丁(火)、己(土)

未:己(土)、乙(木)、丁(火)

申:庚(金)、壬(水)、戊(土)

酉:辛(金)

戌:戊(土)、辛(金)、丁(火)

亥:壬(水)、甲(木)

舉例:

八字:辛丑年、庚寅月、丁卯時、辛丑時,推算出:

木4、火2、土5、金5、水2

木代表肝,火代表心,土代表脾,金代表肺,水代表腎。數字越大表示該行越強。五行之間還有相生和相剋的關係。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金;同時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相生表示前者對後者有資助作用,相剋表示前者對後者有克製作用。相生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保持事物發展變化的平衡與協調。

同時木對應春季,火代表夏季,土代表長夏,金代表秋季,水代表冬季。在各個對應的季節里,對應的臟功能活躍,負擔也較重,比如春季對應肝臟。

上面這個例子,此人心臟(火)和腎臟(水)稍弱,如不慎養心腎二臟,就要發病。冬季水養其木,加重水之負擔、夏季火又生土,心火更虛;秋季金能生水,腎臟好轉,春季木能生火,心感舒暢。在一年四季體質之盛衰,以此例而說明之。(《子午流注說奧》,作者陳述堂)

更多五行和身體的關係請看五行與五臟一文。

在性格方面,五行生剋若不平衡,火多無制,急躁而欠涵養。水多無制,聰穎而意志不堅,亦且好動。木多無制,情重而仁厚。金多無制,精幹而敏銳。土多無制,慈厚而好靜。當然即使這樣,通過後天的自我控制仍然可以達到性格平衡。

五行斷性格請參考這裡。

五行與時辰

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時辰的5行:金行``申時`酉時``最旺`

木行``演時`卯時``最旺``

水行``子時``亥時``最旺`

火行``巳時`午時``最旺``

土行``丑時`辰時`未時`戌時`最旺```

附: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陰陽與五行

陰陽,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一對範疇,指的是兩個相反的對立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相對的兩個方面,陰陽理論就是哲學裡講的矛盾律(對立統一規律)。哲學已經揭示了矛盾律的普遍性、科學性、真理性。「一陰一陽謂之道」,可見古人對陰陽調和的認識達到了較高的程度,有了陰陽配偶的交合,始能孕育出萬事萬物,萬物形成後的的變化,是由陰陽的此消彼長來實現的。在術數中陰陽配合和消長應用的極其廣泛。陰陽理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和最精髓的地方,已經深入到了與中國人民相關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升華為一種哲學理念和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行為中。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者,基於此的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智慧人民關於國家、家庭、社會、人生和自然界統一的最約化的表達方式。其基本性質,古人早已有所描述:「水潤下,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穡,金從革。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水能潤物,木向前,火炎熱,土生長,金為變革。五行的生克關係如下: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學說,表徵的內涵是在事物整體上的均衡性,生克之間的關係,既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強,否則就會產生巨大的變化,這個道理淺顯易懂,比如水多了必然造成洪水的泛濫,火多了必然造成乾旱。學者想要學習五行之間的生克,以下古人總結的可謂十分中肯,當詳細考究之: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見銷熔;火弱逢水,必見熄滅;水弱逢土,必為瘀塞;土衰逢木,必遇傾陷;木弱逢金,必為折斷。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強水得木,方援其勢;強木得火,方泄其英;強火得土,方斂其焰;強土得金,方化其頑。

紫微斗數中,也較為注重陰陽五行的此消彼長和生克制化作用。大的方面來講,紫微斗數的十四正曜裡面的太陰太陽就是陰陽的代表,太陽,主男性,父親,丈夫,兒子,明的,散發等等性質;太陰,主女性,母親,妻子,女兒,暗的,內斂等等性質;整個星盤上面的星曜,有好的星曜,也有不好的星曜;星曜的性質,除卻有好的方面外,也有其不好的一面;,這個正是陰陽理論的具體應用。

五行生剋的關係在紫微斗數裡面也有較多應用,比如,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碰到廉貞星曜組合裡面的一個著名的格局,那就是「雄宿乾元」格,基本定義為:廉貞、七殺在未宮同躔,有吉曜會照,無四煞、空劫、刑耗和化忌衝破者為成格,乃富貴雙全之上格。怎麼理解這個格局呢?原因是廉貞的陰火與七殺的陰金相製為用,如同礦石歷經火煉方成鋼鐵。又如太陰星曜組合中的「陰金入土」格局:太陰在辰落陷,本不吉利,但是如果和五行屬金的星曜相會,更有三吉化,那麼就構成了「陰金入土」格,主命造掌握軍警大權。原因為以金為陰精,辰宮屬土,金埋於土,土能生金,機緣成熟,則聲名大振,艱苦創業後方苦盡甘來,除適宜軍警界,也適合經營實業。還有其它這樣的例子,望學習者能夠細細體會到陰陽五行生剋關係在紫微斗數的具體應用。

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

陰陽學說含有樸素的辨證法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的兩方面,分別可以歸納為陰和陽。比如: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葉之正面為陽,葉之背面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太陽為陽,而月亮又稱作太陰。陰和陽是互相轉化、生生不息的,表現這個規律的形象圖形就是太極圖。太極圖中,當陽最盛的時候,陰已悄悄出現;當最陰的時候,陽已悄悄出現。盛極而衰,否極泰來,這個哲理還是很深刻的。

五行學說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徽、宮、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臟: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剋的順序。生成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萬物相生相剋。陰陽和五行學說相結合,成為古人解釋各種自然和人生現象的一種理論。占卜和命相學是預測未來的一種活動。古代生產力低下,對個人命運就更難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學就利用了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一個人的命運。所謂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時。先秦時期,人們只用天干地支來記日,但是後來,年月日時都可以用天干地支來記了。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戊、亥。二者順序配合可以產生六十個單位,叫六十甲子。那出生的年、月、日、時分別用天干、地支配合來表示,正好有八個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酋屬金,亥、子屬水,辰、戊、丑、未屬土。這樣以來,根據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麼。古人認為必須五行俱全,命運才會興旺。這就是所謂的占卜。

八卦之學說為古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太極』是陰陽未分,天地渾沌時期。『兩儀』就是天和地,如『八卦』土中的陰陽魚,白色的為陽,黑色的為陰,古人將陰陽魚比作太陽、月亮、地球,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地球為陰,陰陽相互環抱,表示陰陽交合,古人以四象來象徵四方,象徵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實際上是陰陽相重,陰陽相合而成。

八卦分為「天體運行八卦圖」和「人體運行八卦圖」。人體是一個具有複雜結構和複雜功能的系統,至今依然無法確定人體的內涵和界面。『人體八卦』其意就是反映人體的八卦體象和八卦在人體診斷中的應用,這裡最為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天觀問題。人體不但普遍存在著太極陰陽全息,而且普遍存在著『八卦』全息。人體是一個把『八卦』,各部又都充滿著小『八卦』全息,,無論眼、臍、耳、手、足、腹、舌、脈等都存在著『八卦』全息,並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

通過『八卦』體現了人體的相關性和整體性。人體又是一個大太極,而各部位又都存在著小太極,大腦及五臟都存在著太極兩儀,人體是一個大陰陽合物體,而其它各部又都是小陰陽合抱體。「人體運行八卦圖」反映了人與天地宇宙所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人離不開宇宙所賦予的自然環境,而宇宙間的運動變化又折射在人體身上,宇宙與人體在各自運動過程中具有相互感應的效應,通過八卦反映了天人一理,醫易相通的原理。全圖工二十層內容,將天體運行的規律與人體七經八脈,經絡穴位及飲食健康的運行變化聯繫起來,形成天人合一的體系。此圖顯示了十二經絡的興奮時間及自然物象,對指導養身,疾病治療,康復鍛煉,對時間醫學,易醫學,頂測醫學的研究具有實用價值。

另外還有九種顏色的說明:紅、橙、黃、綠、青、藍、紫,還有白與黑分別仁愛、禮貌、信譽、義氣、智慧、勇氣、力量,還有正義和邪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爆侃網文 的精彩文章:

寫作素材:關於「信念」的哲學體系

TAG:爆侃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