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道的兩個根本問題三個基礎層次

修道的兩個根本問題三個基礎層次

修道的兩個根本問題三個基礎層次

中國光彩徐近皓

【內容提要】道是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的「哲學範疇」,對於全部中國文化高屋建瓴、提綱挈領,以爐火純青的「中國智慧」而表現為一種玄而又玄、惟恍惟惚、不可言說的存在。悟道,是「道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目的就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作用,通過人們的內觀過程,在你的心底里擁有生成「真善美的潛意識」,和改變「人之初、性本善」以外的「與生俱來惡作劇——人的一半是魔鬼」那種「動物世界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劣根性,讓人們的靈魂深處醞釀出來不寂不滅的一點靈性,參悟大道的玄妙。修道又分為三個層次:一曰人身,指有形之形體;二曰人心,即祛除心欲;三曰人生,超越現實的人生。

一,中國哲學就是修道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關於中國哲學,傳統文化達成共識的是儒、釋、道經典之作以及傳承文化過程中,包含的「思想認識」。可是,關於「中國歷史上應該統一的哲學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究竟是什麼呢?儒家是以「仁」為核心,而中華文明的成型第一標誌「周王朝禮樂文化」是以「禮」為核心的,孔夫子「克己復禮」的人生觀定位,怎麼樣轉變成為「仁義」?完全是三國演義時代以後的事情。佛教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與印度文明的現狀進行比較研究,應該說是被印度拋棄而在中國游移不定的「四大皆空」逃避現實,即便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也沒有哲學思想高度,更不能解決台灣問題,客觀上是一種邊緣化的聊以自慰文化。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光怪陸離,與人類社會的現實判若雲泥。至於南懷瑾之類的中國文化人,對於中國哲學,應該說自古以來並沒有一個人、一本書進行系統化的「集大成者」總結、表達成為報告。縱觀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實質上並不是在哲學層面,而是在「權利」爭議當中區別:中國歷史是持續至今的「國家官本位」立場,或者說認識方法的坐標系在於「先入之見是決定性因素」,而歐洲歷史上以基督教形成了「政教合一」不完整性醞釀的「宗教信仰高於國家」,特別是拒絕「官本位國家」的民間自組織「立場」,使得羅馬帝國以後再也沒有「統一的歐洲帝國」。中國大陸與歐洲版圖在歷史上是面積基本相當的,人口的波動性也具有可比性。問題是歐洲國家越來越分崩離析的「小國寡民」狀態,沒有了「國家官本位」立場的預設,「公民個人權利」為核心的「人權」高於「國家主權」,形成了要比中國人喜歡談天說地更加眼睛面對現實的生活化宗教信仰——基督教,以及相應的為人服務那些技術工藝,以至於創造出來工業化文明,建立人類完全不同於自然界造物主製造出來山水大地、動物世界、風雲變幻等等自然景觀,工業化創造了人類可以掌控的「人工大馬路、城市化、鐵路火車、飛機大炮、人工智慧」等等。這樣一來,中國哲學的問題,就與歐美髮達國家的「基督教自由平等博愛」世界觀分道揚鑣了。事實上,我認為只有《道德經》開始了中國哲學的「問道」之「道」的討論,因此自先秦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學化思考之後,道的理念就被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們希望可以用有限的力量探索到道的微妙。於是,所謂的中國哲學,並不是做學問,而是「修道」的「天人感應」,實現「天人合一」的得道成仙境界。這種「活神仙」並非長生不老,或者是「老不死」的萬壽無疆,而是如同司馬遷《史記》開宗明義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就是見微知著,博古通今,學貫中西,高瞻遠矚,做好今天,開拓未來。

二,文化究竟是什麼: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的哲學闡述確實是在中國歷史上遠離了毛澤東所說的「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的改天換地路線圖,無論是被吹噓的多麼多麼神乎其神,那些自以為是得道成仙的人,都沒有成為歷史的決定性因素,都是帝王將相的奴才坯子。所以,「道文化」是現實的存在感,「道」的哲學是一種歷史性缺憾。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了:「(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思是說,道是一種惟恍惟惚的存在,人們只能體認到它表現出來的某種情態,卻無法認識到完整的大道。並且道是不可以言說的,凡是講出來的道都已經不是道的本體了。南華真人又說:「(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道」正是這樣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註定了「道」是不符合「歐洲基督教文明」定義域的「哲學」標準了,以至於全世界的主流文化以「歐美髮達國家馬首是瞻」的情況下,中國特色的「道」雖然能夠統一「儒、釋、道」,就像《西遊記》讓一群和尚演繹了「道教」的神仙體系及其妖魔鬼怪動人故事那樣的,令人啼笑皆非,只能是捫心自問。對此,是否需要中國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歐美髮達國家已經形成的「現代化工業文明」體系以外,去建立自己的另外一套「語義表達體系」及其「學術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體系」呢?關鍵是中國近代史的決定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是西方人創造的「共產主義信仰」、「蘇維埃國家政權模式」,以及「憲法」和「人民共和國」等等,中國歷史上的古代傳統文化是亡國滅種也無能為力的東西,怎麼辦呢?

三、「道文化」引導修道域中四大道法自然

哲學,思想文化,一旦遭遇國家政治,就在中國歷史上只能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所以,在這裡筆者放棄嚴肅的話題,還是學習老子到深山老林,與世隔絕的悟真「修道」,關鍵是「應該怎麼樣修道?」怎麼樣既食人間煙火,又可以成為世外高人活神仙呢?而且,要有師徒傳承的子孫後代萬萬年文化連續性,怎麼樣才能夠一代又一代人都能夠神乎其神的大功告成呢?最大的挑戰,就是面對「道」,人體這樣的一個自身內部充滿了矛盾性的道體,似乎從任何一個側面介入,都是片面的。那麼這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既然道是杳杳冥冥的存在,究竟應該如何修道呢?其實,老子在五千文《道德經》中早已經給出了答案。《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祖指出,天地人三才是可以放到與道相提並論的地步的,所以才引出後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的這一結論並不單單是指唯有道才能法自然,在人、地、天、道這四個層面上,遞進式的效法只是一方面,同時四者有一個根本的效法歸指,即「自然」。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活動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而這個自然,亦不是指我們今天所謂的自然界,而是指自我、自身之本然。萬物皆法自然,意為萬物皆有道性,所以天地之間的一切都是合道的,也都是可以成道的。而想要修證大道,歸根結底是要找到屬於自我的本然所在,是向內求的過程,所以修行的第一要素是觀照自我。

於是,又引申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道既然貫通於天地萬物之中,但為什麼祖師經典都只是在談論人類的修道行為,這是否意味著把其他眾生都撇於大道之外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道是孕育於萬物之中的,自古及今其他靈體修道成仙的記錄不在少數。與萬物相比較而言,人雖然是秉天地日月之靈性而誕生,但在面對世間誘惑時,自身定性也更差,人類因為自身存在著七情六慾的困擾,所以更容易蒙蔽住本來心性。這就是靜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修道的「修」字,便含有祛除塵弊的意思。針對這一境況,先聖提出了「心齋」「坐忘」「雙譴」等等法門,都是在教人們不斷地磨除掉心上的塵垢,再進一步把有為之心也寂滅了,真正達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高度,最終才能得出一個本來清靜。當身心澄明時,便是撥開迷雲見真性,大道自然顯露時。經文中有言:「靜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此便是得道之態。正是明白了以肉身凡胎證悟大道的不易,所以歷代祖師才諄諄勸誡後人要勤行正道。張伯端真人在《悟真篇》中感嘆說「人身難得,光景易遷」,告示人們「及早醒悟」。這一「悟」字便是要內觀心中不寂不滅的一點靈性,從中參悟到大道的玄妙。

四、「道文化」的悟道三個基本層次

道文化所說的「修道」,不是坐而論道的夸夸其談,不是「哲學」的高談闊論宇宙規律性是辯證法之類大話西遊,而是在以人為修行之本的「道文化」修道理論指導下,可把悟道的過程分為三個不同層次:其一曰人身。此身是指有形之身體。相比其他宗教而言,道教更加註重對命功的修鍊。不論是以五禽戲、八段錦為代表的導引術,還是內外丹、醫藥方劑為基礎的延壽長命之法,歸根結底,是希望能夠通過眾人皆可習得的方法來實現「長生久視」的理想。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只有「道文化」能夠恆久存在,是超越了「儒釋道」的民間生活世代相傳,因為「道文化」對整個社會群體有積極的益處。「道文化」對有形之肉體及現世之生命的珍視,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世俗智慧在醫藥學、養生學等方面所取得的長足進步,為改善百姓的生命質量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是「道文化」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的體現。

「道文化」的「修道」第二層次就是:修養人心。修道首要一點當從心上求,心是一切魔障之本。《清靜經》中提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人所有的欲求都是從心上來,心欲往往直接表現為喜、怒、憂、懼、愛、憎、欲七情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欲。因為無法控制內在慾望的外顯,所以人就很容易變成慾望的奴隸,由此一點點散失掉精氣神,與保養元和的修道目標相背離。所以修道要強調澄澈自己的內心,剋制外放的各種慾望,收回無節制的精氣神,回歸到內心的清靜真一,道家稱為「守一」。此一,便是道之初顯。

「道文化」的「修道」第三個層次,就是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念所謂人生,本是身心二者的結合體。「道文化」是一個講求性命雙修的中國式「才貌雙全、德才兼備」修行,唯有實現有形之肉體的無限綿延和對無形之心欲的合理控制與調節,才能使一個修道人超越世俗凡人的生命屬性,這是與道和真的前提。但「生」的概念是超越了人之生存和生活的,更要體現出生生不息之理,因此修道又被賦予了對現實的超越屬性。「道文化」不同於道教對神仙的信仰,而是信仰「道」,是把「道」與人世間的人與人社會關係那些「德」的規範,以及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相結合。當然,也不存在「道文化」拒絕「道教」通過朝拜的方式獲得神明的保佑,「道文化」僅僅是強調指出人的努力奮鬥及其優勝劣汰規則現實性。在人生觀和幸福感問題上,「道文化」更希望通過自身的修鍊,而使己身成為與天地同長久的存在。通過修鍊,從一個普通凡人升為仙階的「智慧中國人」,這是對人生的根本性超越,是以有來證無的過程,於是便又合於老子有無相生的道之理念了。在「道文化」的這種信仰下,強調的是人不僅僅為人,而是通過內養外煉、功行雙修而實現神形上的飛升和精神上的永存,從而打通了後學與先聖之間的歷史鴻溝。這方面的「道文化」典範之一,就是尹喜,把老子的《道德經》傳播到全社會,創立了「樓觀道」的「隱仙派」那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文人墨客」思想文化境界,同時並沒有遠離光怪陸離的世事如棋局局新狀態。相應的一代宗師,就是諸葛亮這樣的「三國鼎立」總設計師和實踐者。

「道文化」教育人們結合這三個方面的修道理論,或許可以使每一個修道人都更加清楚地理解修「道」的根本和層次有哪些。在確保方向明確的前提下,配合具體方法指導,證聖成真的延年益壽便指日可待。這就是「道文化」拒絕迷信的「文化」特色優勢和明智之舉。

中國光彩集團副總裁徐群貴教授

2018年1月28日

您的打賞是給小編最大的鼓勵!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與《易經》是「道文化」的兩大支柱

TAG:大眾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