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明辨修道的根本:兩個問題,三個層次

明辨修道的根本:兩個問題,三個層次

文/武當玄拙

自先秦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學化思考之後,道的理念就被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們希望可以用有限的力量探索到道的微妙。

1

道究竟是什麼: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祖有言:「(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思是說,道是一種惟恍惟惚的存在,人們只能體認到它表現出來的某種情態,卻無法認識到完整的大道。

道是一種惟恍惟惚的存在。(資料圖)

並且道是不可以言說的,凡是講出來的道都已經不是道的本體了。南華真人又說:「(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2

應如何修道:域中四大,道法自然

面對這樣的一個自身內部充滿了矛盾性的道體,似乎從任何一個側面介入,都是片面的。那麼這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既然道是杳杳冥冥的存在,究竟應該如何修道呢?其實,老君在五千文中早已經給出了答案。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祖指出,天地人三才是可以放到與道相提並論的地步的,所以才引出後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資料圖)

道祖的這一結論並不單單是指唯有道才能法自然,在人、地、天、道這四個層面上,遞進式的效法只是一方面,同時四者有一個根本的效法歸指,即「自然」。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活動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

而這個自然,亦不是指我們今天所謂的自然界,而是指自我、自身之本然。萬物皆法自然,意為萬物皆有道性,所以天地之間的一切都是合道的,也都是可以成道的。而想要修證大道,歸根結底是要找到屬於自我的本然所在,是向內求的過程,所以修行的第一要素是觀照自我。

觀照自我(資料圖)

於此,又引申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道既然貫通於天地萬物之中,但為什麼祖師經典都只是在談論人類的修道行為,這是否意味著把其他眾生都撇於大道之外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道是孕育於萬物之中的,自古及今其他靈體修道成仙的記錄不在少數。與萬物相比較而言,人雖然是秉天地日月之靈性而誕生,但在面對世間誘惑時,自身定性也更差,人類因為自身存在著七情六慾的困擾,所以更容易蒙蔽住本來心性。

靜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資料圖)

修道的「修」字,便含有祛除塵弊的意思。針對這一境況,先聖提出了「心齋」「坐忘」「雙譴」等等法門,都是在教人們不斷地磨除掉心上的塵垢,再進一步把有為之心也寂滅了,真正達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高度,最終才能得出一個本來清靜。當身心澄明時,便是撥開迷雲見真性,大道自然顯露時。經文中有言:「靜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此便是得道之態。

正是明白了以肉身凡胎證悟大道的不易,所以歷代祖師才諄諄勸誡後人要勤行正道。張伯端真人在《悟真篇》中感嘆說「人身難得,光景易遷」,告示人們「及早醒悟」。這一「悟」字便是要內觀心中不寂不滅的一點靈性,從中參悟到大道的玄妙。

悟道層次有三:

在以人為修行之本的修道理論指導下,可把悟道的過程分為三個不同層次:

五禽戲(資料圖)

其一曰人身。此身是指有形之身體。相比其他宗教而言,道教更加註重對命功的修鍊。不論是以五禽戲、八段錦為代表的導引術,還是內外丹、醫藥方劑為基礎的延壽長命之法,歸根結底,是希望能夠通過眾人皆可習得的方法來實現「長生久視」的理想。

一個宗教能夠恆久存在,是因為對整個社會群體有積極的益處。道教對有形之肉體及現世之生命的珍視,促進了道教在醫藥學、養生學等方面所取得的長足進步,為改善百姓的生命質量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是道教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的體現。

遣其欲,而心自靜。(資料圖)

其二曰人心。修道首要一點當從心上求,心是一切魔障之本。《清靜經》中提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人所有的欲求都是從心上來,心欲往往直接表現為喜、怒、憂、懼、愛、憎、欲七情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欲。

因為無法控制內在慾望的外顯,所以人就很容易變成慾望的奴隸,由此一點點散失掉精氣神,與保養元和的修道目標相背離。

所以修道要強調澄澈自己的內心,剋制外放的各種慾望,收回無節制的精氣神,回歸到內心的清靜真一,道家稱為「守一」。此一,便是道之初顯。

「守一」(資料圖)

其三曰人生。所謂生,本是身心二者的結合體。道教是一個講求性命雙修的宗教,唯有實現有形之肉體的無限綿延和對無形之心欲的合理控制與調節,才能使一個修道人超越世俗凡人的生命屬性,這是與道和真的前提。但「生」的概念是超越了人之生存和生活的,更要體現出生生不息之理,因此修道又被賦予了對現實的超越屬性。

道教對神仙的信仰,並不僅是希望通過朝拜的方式獲得神明的保佑,更希望通過自身的修鍊而使己身成為與天地同長久的存在。通過修鍊,從一個普通凡人升為仙階,這是對人生的根本性超越,是以有來證無的過程,於是便又合於老子有無相生的道之理念了。

對人生的根本性超越(資料圖)

在道教信仰下,強調的是人不僅僅為人,而是通過內養外煉、功行雙修而實現神形上的飛升和精神上的永存,從而打通了後學與先聖之間的歷史鴻溝。

結合這三個方面的修道理論,或許可以使每一個修道人都更加清楚地理解修道的根本和層次有哪些。在確保方向明確的前提下,配合具體方法指導,證聖成真便指日可待。

(編輯:景卿)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民俗知多少:古代的臘月祭祀習俗您了解嗎?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