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先性後命的北宗修心論
內丹北宗的丹法體系亦從鍾呂之說,分為大、中、小三乘之法,即大乘神仙抱一之道,中乘富國安民之法,小乘強兵戰勝之術,並由此形成祛病、健身、修仙三大層次,在具體的操作中化為煉性、修命、結丹三大功夫。其修心論主要在修性功夫中體現,基本思想如下: 首先確立修性即是煉元神。王重陽說:「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氣,名曰性命也。」「賓者是命,主者是性。」他認為性即是元神,是先天的靈性本體,命是元氣,是先天的生理基礎,在形神問題上堅持神主形從的思想。而先性後命即是從先天的靈性本體入手,進行煉己築基,根本的功夫在於「明心見性」,他說:「煉己即煉心也。心為離,離者己土也。煉心不動,即離宮修定。……若非操存謹守,降心煉心,必無自致之理。然此功夫,必加勇猛決烈之心,捨死忘生之志,乃可純熟矣。心死方得神活,此之謂也。」這裡提出「心死神活」的重要觀點,即是指凡俗之心死,識神盡遣,方得神聖之心現,元神顯露,這正是煉己築基的根本目的。
其次提出「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也」。將修心上升到修道的高度,這也是該派先性後命次第的主要緣由。修道之要在於降服凡俗之心以彰顯神聖之心,基本的原則是:「絕名棄利,忘情去欲」,如此則心虛,「心虛則氣住,氣住則神清,神清則德合道生矣。……修行之人,澄其心而神自清。……洗心對越,乃萬物之根蒂,經雲心生則性滅,心滅則性現也。」心滅性現與心死神活是同一過程的不同表達。修心即是修道與修性即是煉神所揭示的根本內容也是一致的,其實道就是心中的性,性就是心中的元神,亦即道表現在心中就是元神,而修心煉性的目的不言而喻地是指元神的彰顯和煉養。
最後,王重陽在他的《立教十五論》中提出了十五個要求,以之為煉性的功課,即:住庵、雲遊、學書、合葯、蓋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氣、混性命、入聖道、超三界、養生、離凡世。由是可知,重陽真人之煉性實踐,包括了一個人的行住坐卧等日常生活,將鍾呂的築基之功擴展到了人的整個生命活動中,這無疑是對鍾呂丹道的一個發展,同時提出「是這真性不亂,萬緣不掛,不去不來,此是長生不死也」。此「真性長生不死說」比之呂純陽的仙論又具有更深的哲理,表現出北宗對佛理的吸收消化更加成熟,將不去不來的真性元神的顯現作為成仙的心靈境象,為北宗之破斥肉身作了一個理論說明,雖然北宗並未完全放棄對肉身的修鍊。
此外,北宗也同南宗一樣,將修心作為了修仙的入門和成道的最高功法。修心,對先性後命的北宗亦是最為基礎的成仙之路,相對於南宗來說,北宗更加註重心的煉養。


TAG:道教奇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