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蘄春管窯陶器

蘄春管窯陶器

原標題:蘄春管窯陶器


蘄春縣管窯鎮的制陶業生產可追溯到明朝洪武三年(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素有「窯州」之美稱,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藝陶產區之一。它秉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制陶工藝的精華,生動完整地再現了古老的制陶過程。


1980年,省美術院和省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在管窯遺址中發現並出土了彩陶器物及殘片,通過這些發現,推斷管窯手工制陶工藝可能出現在宋代。上世紀60年代,在管窯鎮李窯的古窯架上有一根木質橫樑,上寫有「明朝洪武二年修建」的古迹,橫樑現已損毀,現僅有李窯一處刻有「嘉慶二十二年四月初八張禮青號」的窯台。


千年龍窯 李家窯遺址


管窯手工制陶歷史上主要分布在赤西湖的周圍,每個村子的村民大都以治陶為主,並且村子均以姓氏為陶窯名,即:肖家窯、洪家窯、沈家窯、操家窯、王家窯、萬家窯、蘆窯、李窯、管家窯等上百家制陶作坊。管窯手工制陶採用的陶土是取自赤西湖畔的膠泥,即湖底沉積下來的黃土粘土。膠泥有黃、白膠泥之分,湖底表層的粘土稱為黃膠泥,其性硬,只能做缸、瓮、盆、壺等造型簡單的陶器;湖底深層沉積的粘土稱為白膠泥,其性粘,可塑性強,能製作較為複雜的精緻陶器。明代以後,管窯手工制陶吸收了當地比較盛行的剪紙貼花裝飾技法和鍍飾內容,出現了刻畫,剔花工藝,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在清晚期至民國時期,管窯手工制陶在繼承前期制陶技藝的基礎上,又受到當時國畫等藝術的影響,以中國畫大寫意技法為基礎,把圖案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的繪製在器物上,紋飾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管窯手工制陶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明代已初步建立。制陶內部分工日益細化,普通採用練泥、挖坯、盤築、印坯、畫坯、施釉、燒窯等技藝製作陶坯,再裝窯,燒窯,包裝等工序環環緊扣,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在刻畫題材上,主要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主,如「喜鵲鬧梅」、「鯉魚穿蓮」、「鴛鴦採蓮」等為創作對象最具代表性。


蘄春縣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建國初期,管窯手工制陶得到政府的關心和支持,1950年組建了鐵器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名為嵐頭磯工藝陶器廠,管窯陶器廠,李窯陶器廠,蘆窯陶器廠;1958年何純之先生榮幸出席了中國首屆工藝美術大會,同時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民間藝人。「文革」後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文化藝術重獲新生,管窯手工制陶也迎來了一個藝術的春天。嵐頭磯工藝陶器廠制陶技藝不斷提高,先後研製出稀土系列彩釉,代替了原來的鉛釉,同時把陶器由低溫型轉為高溫型,(窯溫達1200度左右),胎釉結合較前更為緊密,彩釉更加艷美。



彩釉


燒葉技術


1987年,管窯鎮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陶器之鄉」,其產品先後有350多個品種,310多種花色問世,曾多次獲國家、省、市創新設計獎和質量獎,產品暢銷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和香港、台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6個省市。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出國訪問時曾以管窯陶器作為禮品贈送外賓。


2013年,管窯藝人何良法、何登明、范成雄等人在中國第十四屆工美展上再次獲得二金一銀大獎。2014年,何良法大師作品受邀參加「提壺觀頂2014國際壺藝交流展」。管窯鎮2014年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何良法大師率先在2014年註冊成立「湖北明窯陶藝有限公司」,註冊專利產品「管窯紅」系列。



明窯編織紋陶盤:榮獲2013年中國第十四屆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國信「百花杯」金獎


明窯「管窯紅」品種系列:1、園林花盆花缸室 2、室內手工陶瓶飾品 3、紅沙茶缸、茶具


2014年以來,湖北美院、湖北經濟學院、黃岡師院、湖北工業大學、武昌理工大學、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分別在管窯掛牌成立實習實訓基地,華科、武大、華師、武漢理工大、湖大等高等院校教授先後來管窯參觀、考察、製作,已經建成的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配套設施齊全,可同時容納300餘名師生實習實訓。


2015年管窯鎮陶器受邀參加了「2015第十屆國際(武漢)園林博覽會」和「2015中國長江非遺展」。2016年武漢美術館舉辦的「來自馬口窯的對話」陶藝展所展的當代陶藝家製作的陶藝作品幾乎全部來自管窯。陶器因自然樸實讓人有種天然的親近感。陶接地氣聚五行,金:陶土常含鐵、鋅、鈣、銅等多種礦物質,金屬物質如陶骨使其立於千度火焰中,質變而形不變;木:木柴燒窯,木灰制釉;水:水淘泥,水和泥,泥水一體;火:火中求寶泥變陶;土:土入陶,陶歸土,土陶,陶土。近年來,管窯陶器從單一的日用陶、工藝陶走向高端的精品工藝陶、園林陶、裝飾陶和日用陶,不斷出精品獲大獎。



精品展選




2015中國長江非遺大展圖片


作者單位:蘄春縣檔案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檔 的精彩文章:

李白與安陸白花菜

TAG:讀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