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書藝淺談:書如其人

王陽明書藝淺談:書如其人

王陽明 客座私祝冊頁(局部) 44×36cm 1527年 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藏

明代書法,崇尚帖學,往往類多行草。卓越者能上追晉唐,尤擅簡牘之美,幾越唐宋。早期聲名最著者,當推三宋(宋克、宋璲、宋廣)和二沈(沈度、沈粲)。至中期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等吳門派名家出現,以高超的書藝領袖群倫,獨步一時,影響甚遠。同期還有一批名儒學士,視書法為余藝,也無意以書法名家。皆以道德文章、忠義理學著稱於世,而其書法又時常流露出其本人的氣質與學養,在書藝造詣上確有鮮明的個性,其中王陽明就是一位傑出的代表。

王陽明的書法在當時已為有識者所稱譽,明中後期著名書畫家徐渭論陽明書云:「古人論右軍以書掩其人,新建(陽明)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書,觀其墨跡,非不翩翩然鳳翥而龍蟠也,使其人少亞於書,則書已傳矣。」明白說出了王陽明的書法非同一般,恰恰是由於其各方面的學識修養和崇高的人品威望掩蓋了他的書名的道理。明清之際著名學者歸庄,對王陽明的書法更為傾倒,他說:「陽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於書法如此,豈非藝即道耶?余學道不成而謬以能書名,既恥為一藝之士,其敢不勉!」可見當時對陽明書藝的仰慕之情。據《王文成公全書·年譜》記載,王陽明17歲時從外舅宦遊洪都官署中蓄紙數篋,他日取學書,比歸,數篋皆空,書法大進。陽明嘗示學者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宋程伯淳)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後與學者論格物,多舉此為證。王陽明自謂學書也歸之於「心的靈明」,認為主要在於「心悟」,這是他「以心治學」的思想在學書上的體現。其實書法藝術既是「心學」,又是「形學」,二者都不可偏廢。他早年也注重臨帖學習,上追晉唐,師法二王。後來通過認識感悟,在創作時才能揮灑自如,隨心所欲,從古法而不為古法所囿,在風神、氣質上達到了高遠的境界。《紹興志》有云:「新建(陽明)善行書,出自《聖教序》,得右軍骨,第波豎微不脫張南安(弼)、李文正(東陽)法耳,然清勁絕倫。」縱觀他傳世的行書墨跡,的確秀拔超逸,爽爽如有神力,直如竹之勁節,蘭之幽芳,可謂與明德相印也。

王陽明幼承庭訓,書法自開蒙之際便從楷書打下了紮實的基底。早年曾受過虞世南、顏真卿的影響,同時又汲取了歐陽詢、柳公權峭拔勁利的風骨。行筆深著穩健,結體端莊清勁。傳世如《時雨堂記》、《紀功碑》等正書作品,顯得風神高華,蔚然莊嚴,深具大家風範。王陽明在30歲前後,對於藝文、釋道一度愛好。目前還能欣賞到他創作的山水立軸,其閑情逸趣躍然紙上;書風又不同程度受到李東陽等人的影響,意態安祥,整體風格工穩勁健,已初露其個性風貌。特別在貶謫龍場其間,對人生感受的徹悟,以狷介超脫的人生態度,在書法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其草書如《何陋軒記》、《象祠記》等,行筆疾如風雨,矯若龍蛇,縱橫跌宕,變化萬端,能另闢蹊徑,揮灑出神韻超逸、氣勢豪邁的佳作,具有明顯的創新精神。中後期作的《龍江留別詩卷》、《回軍上杭詩軸》等,隨意自然,又用筆精湛,不失法度,結體向背互參,筆法藏露得體,不難發現他對《十七帖》研習的深厚功力。其他行書代表作有《矯亭說》、《四箴卷》、《紀夢詩題壁》等作品,深得李北海(邕)、黃山谷(庭堅)筆意,蘊藉而雋逸,豪放而舒展。王陽明直至去世前所作的書札,依然是雅靜洒脫,從容平和。王陽明一生中留下最多的是書札手跡,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很廣,能真實表達出作者當時的思想與感情。對於今人了解他的思想、行為、家庭、交友等情況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書札具有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二者均是值得後人研究的主要內容。

大凡有志於書者,首先必以前人為師,以古法為宗,這是研習書法的基本概念。但模擬而不出他人之面目,不能體現個性與修養,即難產生獨特的藝術美感,此所以書道因人而重也。中國傳統書法十分講究一個書家的性格、人品與其學識修養與作品相一致的問題。所謂「書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學,總之如其人也。」宋代黃庭堅說:「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可見藝術境界與社會倫理道德關係至密。它要求書家有多才多藝的造詣,即須通經理,精詩詞,諳文章。蓋經理可以啟靈性,詩詞可以發情致,文章可以養氣韻。其書卷之氣自然洋溢於字裡行間。王陽明為一代儒宗,首倡「知行合一」「致良知」學說,並親自創書院,講學重教,注意「行」的作用,強調「事上磨鍊」的修養功夫,形成了陽明心學體系。他的學說與修養無疑對其本人的書法創作起著不同尋常的作用。而作為王陽明的性格、人品、修養與其所追求的書法審美特徵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他的楷法沉著清勁,風骨峻邁,顯得端莊高雅、行筆有神融氣貫之感。體現他性格莊嚴、謹重、樸實,志趣高潔、超凡脫俗的情操。而其行草筆意清新、瘦勁堅挺、隨意為之而無飄浮之嫌,又彷彿如見他壯年性情豪放不羈,有勁健真氣行乎其間。明代朱長春評王陽明書說:「公書法度,不盡師古,而遒邁沖逸,韻氣超然塵表,如宿世仙人,生具靈氣,故其韻高冥合,非假學也。」這可以說是「書如其人」的一個很好說明。但王陽明畢竟以儒著名,又一生處在政治鬥爭漩渦之中,致使其書法在點畫變化上難免有獃滯之弊。但正由於陽明在人品、氣質、學養上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他的書法在章法、用筆上自然天成,和諧統一,無故作姿態、嘩眾取寵之意。具此種自然造化之功,故其書能進入至高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 的精彩文章:

揭露日本731部隊罪行紀錄片:正視歷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TAG:中國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