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那亞論壇:「建築:自每個人,為每個人」

阿那亞論壇:「建築:自每個人,為每個人」

眾創眾享

FUBU: For us by us

戴維·特羅丁/David Trottin

尚晉 譯/Translated by SHANG Jin

自從我們建築事務所創立以來,人和使用就是我們項目機制的核心。在任何設計開始之前,我們都會思考策劃的組織、建築的功能和其中的人流。我們每個項目的目標都是激活這些流線和交點。

因為我們來自歐洲,所以中世紀以來形成的古城模式至今都是我們的範本。事實上,古城的特徵在於街道、場所及其周邊功能的融合。街道作為空間組織的原型,是會面交流的場所;同時因為其中川流不息的陌生人又是一個中性的場所。這種功能上的差別將許多重要的事聯繫在一起,並將其中所有不同的建築組織起來。可變性作為當今建築的核心問題之一,卻會在傳統街道上得到解決;這種演變會根據地段和需求逐步發生。意外的邂逅與其中的機緣是打破數字時代隔膜的最佳途徑。最後,街道屬於公眾,不需要任何身份就有權使用它。我們只需融入流動的人群,隨著它滋養和創造城市。

博蒙文化中心

我們的每個項目都將城市、街道、場所和移動解讀為空間組織的概念要素。樓梯在我們的兩個項目中都發揮了這樣的作用:在蒂翁維爾住宅里是主要元素;在朱西厄中庭里,我們在建築內部重建了一個垂直校園。我們的每個項目都創造了一個與文脈互動的城市模型。這體現在我們的演出廳項目(南錫和博蒙)、住宅項目(科阿利亞和卡迪內)以及在博堡中心的辦公樓復用項目上。

這種對城市空間的執著引導著我們去思考從城市進程出發的項目創作機制。「眾創巴黎,眾享巴黎」項目就是這種情況,它是為「再創巴黎」競賽設計的。我們設計的建築從一種特殊的城市策略出發,讓多樣性、團結、資金和管理成為建築的策劃要素。此外,這個獨特的地方對項目的目標和實施有著巨大的影響。

巴黎卡迪內住宅

巴黎朱西厄大學中庭

「再造法國巴黎」讓市民重歸自己的城市並參與(和分享)它的建造。這個大問題是至關重要又極具挑戰的——正如「光之城」巴黎本身!這就是我們在參加「再創巴黎」競賽時提出的完整意義。這次競賽由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和負責城市規劃與建築的副市長讓-路易·米西卡發起,目的是徵集創新性的城市項目。在可選的23處地段中,我們選擇了第十三區。這片廣闊的區域在大巴黎的邊緣,經過20年大規模的公共和私人建設已然接近建築的極限:M5A2地段(「巴黎左岸」)是最後一塊要規劃的地方,它位於兩座知名大學中間——巴黎塞納河谷國立建築學院和巴黎狄德羅大學(巴黎第七大學)。項目在合作夥伴的支持下,以市民聯合投資(眾籌)為基礎。我們的目的是將巴黎還給已不堪重負的人(無論業主還是租戶),並與社會、文化和代際城市融合重新聯繫在一起。我們希望帶來創新性的住宅樓,甚至是綜合了廉價住房與頂級住宅的公寓。產權共有者和眾籌者面對租房市場會提出租金不同的公寓方案,但會低於市場價。不過,投資人仍會享受特有而安全的利潤。我們的「眾建」是以市民再投資創造城市的象徵。

眾創巴黎,眾享巴黎!

科阿利亞住宅

眾創巴黎

這是一座象徵巴黎多種生活方式的建築。它代表著一種眾人參與、團結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業主,而無需買下整個房產:根據每個人在「創造巴黎」中的經濟資源進行投入。

南錫L"Autre Canal

眾享巴黎

這是一座創新性的建築,按巴黎人的期望和需求提供各種類型的住宅:家庭公寓、中青年單間、舍友共住的大公寓等……

它提供多樣化的租房價格,為巴黎人帶來不同的房型和租金。

「眾創巴黎,眾享巴黎」以富有畫意的布局對巴黎建築文化的形成進行了再創造,以巴黎建築類型的積澱對城市的發展進行了改造。

這種實踐的形勢和挑戰需要給這種建築一個標識性的突出形象。由此生成的建築在創造模式上具有鮮明的當代特徵。這種循環從數字文化、樣本和拼貼出發,重新創造出與我們的遺產遙相呼應的新體形。

10.11 「再造巴黎」

作者簡介:PERIPHERIQUES MARIN + TROTTIN建築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收稿日期:2017-11-23

全文及更多圖片刊載於《世界建築》201801期P32-35。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建築 的精彩文章:

WA|阿那亞論壇:「建築:自每個人,為每個人」 |為人文,非文人|張利

TAG:世界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