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戚繼光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戚繼光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GIF

本 文 約4300

閱 讀 需 要

9min

戚繼光、俞大猷切磋棍法,電影《蕩寇風雲》

GIF

說到戚繼光,忽然想起魯迅來了。

咦,魯迅是民國文豪,戚繼光是明朝將軍,倆人有嘛關係呢?

確實沒關係。但,他們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都當過僉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繼光十七歲,爸爸戚景通去世,他接爸爸的班,擔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登州衛是明朝在山東設的軍分區,這個軍分區的司令部叫「指揮使司」,指揮使司里有一個指揮使(司令)、兩個指揮同知(副司令)、四個指揮僉事(參謀長)。

也就是說,戚繼光十七歲那年就當了官,剛當官就成了軍分區參謀長。

年紀輕輕就如此受重用,難道朝廷知道戚繼光骨骼清奇、天賦異稟、將來一定戰功赫赫嗎?NO,這跟天資和能力無關,純粹是因為明朝軍事制度奇特,衛所以下的軍職基本上都搞世襲,只要有一代當了大將,此後世世代代的兒孫當中都能挑出一人當大將,除非這家人犯了罪,或者絕了後。

再看魯迅。

民國元年(1912年),魯迅三十二歲,先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教育司第一科科長,隨後在北洋政府教育部當僉事。此後一直到1925年被免職,魯迅一直在北京工作,一直擔任教育部僉事。

您瞧,戚繼光當過僉事,魯迅也當過僉事,這是他們在履歷上的共同點。

什麼是「僉事」呢?「僉」有「輔助」的意思,「僉事」就是給領導打下手,相當於現在的助理。只不過,戚繼光是武職助理,魯迅是文職助理。

魯迅是文人,這沒錯,但他早年也接受過軍事訓練。

如果戚繼光和魯迅來場pk……

OK,現在說到了魯迅和戚繼光的第二個共同點:都接受過軍事訓練。

魯迅幼年讀私塾,十八歲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天天練爬桿兒:抱著高大的桅杆,徒手往上爬。第二年又轉到江南陸師學堂,學騎馬,上「國術」課,在傳統武術套路方面應該具備了一點點基礎。據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先生講述,魯迅後來去日本留學,又學了一些柔道,經常跟其他留學生對練。

戚繼光呢?他爸,他爺,都是武將,有家傳,在長劍、大槍、單刀、雙刀、弓箭等冷兵器方面都有不凡造詣,對「太祖三十二路長拳」也有獨到的心得。

我們假設一下,讓魯迅穿越到明朝,或者讓戚繼光穿越到民國,讓這二位來一場PK,你猜誰會贏?

答案非常明顯:魯迅一定會被戚繼光揍吐血。

為啥?因為戚繼光自幼習武,少年從軍,壯年親自上戰場,率領精兵南征北戰,跟倭寇、蒙古兵、滿洲騎兵打過百餘場惡仗,既有訓練,又有實戰,功夫是實打實的。魯迅就不同了,只是參加過軍訓,學過一點點套路而已,煙癮又大,睡眠又不好,無論拼體力,還是拼功力,抑或是拼經驗,他都遠遠比不上戚繼光。

問題是,戚繼光到底有多能打呢?

關於戚繼光的史料還是蠻多的,可惜都沒有提到他的武術段位。

《宋史·岳飛傳》里寫過岳飛的體力:「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宋朝一斤相當現在0.6公斤,三百宋斤即180公斤,相當於397磅。岳飛天生神力,當年他不到十八歲的時候,作為一個力氣還沒長全的毛頭小伙,居然能拉開將近400磅的超級硬弓!

玩過弓箭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現代人用的弓一般都是幾十磅而已:初學者用30磅到60磅的弓,打獵用60磅到80磅的弓,特種兵訓練用弓也不過只有100磅上下而已。不瞞各位,我平常也玩弓,我用的弓只有60磅,但也要使出吃奶的力氣才能把它拉滿。我見過最厲害的傢伙,雙臂經受過專門的力量訓練,狀態最佳的時候(例如有女生在場),可以將120磅的弓拉滿,贏得全場尖叫。而人家岳飛的弓將近400磅,真是天生神力啊!或許《宋史》上寫的「挽弓」不是拉滿,只是拉開,但能把這樣的超級硬弓拉開一點點,也需要十分強大的臂力。

戚繼光能拉開多少磅的弓呢?很可惜,於史無載。他寫過一本非常實用的軍事訓練小冊子,名曰《紀效新書》,其中的弓箭訓練部分要求普通步兵能在百步開外的距離射死敵人。明朝的「步」是有標準長度的,一步等於5尺,一尺等於34厘米(明朝尺度不一,量地尺、裁衣尺、營造尺、音律尺相差甚遠,這裡以官方審定的量地尺為準),百步即170米。

《紀效新書》書影

現代弓箭愛好者用反曲鋼片弓射塑竿鋁頭箭,弓較軟,箭很輕,平射最多100米,箭就落地了,想射到170米這麼遠,必須拋射,也就是45度角仰望天空,朝天射出,讓箭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斜拋物線,最後在遠遠的地方落下……但這樣射箭缺乏準頭,很難射中靶子(除非是大規模作戰,向遠方敵陣萬箭齊發那種),戚繼光要求士兵射死敵人,一定是平射。平射能射170米開外,並且在170米處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瞬時速度和殺傷力,說明戚家軍臂力很強,用的弓很猛,受過長期的、專業的、刻苦的訓練。

戚家軍是戚繼光一手操練出來的南方士兵,成員以農民和礦工為主。農民有耐力,又老實聽話;礦工有臂力,組織紀律性很強。這兩種兵員經過操練,成了戚繼光一生建功立業的大殺器。

戚繼光談到過明朝一般士兵的戰鬥力:用弓太軟,箭頭太鈍,隔著十幾步那麼近的距離,一箭射到倭寇屁股上,都未必見血。人家倭寇把箭拔出,拍著屁股大笑,隨後蹦跳著舞動鋒利無比的日本刀殺將過來,砍得明軍槍斷弓折,血肉橫飛。

所以戚繼光訓練他的戚家軍時,有計劃地改造兵器、設計陣法,教部下習武,練習臂力、腿力、眼力和膽力。

戚繼光訓練戚家軍,電影《蕩寇風雲》

GIF

我們大多數朋友受武俠小說與傳統評書的誤導,總以為習武就是一招一招練習套路,學會了什麼「羅漢拳」、「詠春拳」、「形意拳」、「武當長拳」、「滄海追風劍」、「五虎斷門刀」,就能克敵制勝,一個打十幾個。我們還以為高手比武,就是你來我往,見招拆招,你用外家招式攻擊,我就用內家招式破解。實際上,這種比武無非是雙方各自把學過的武術套路按照順序耍一遍而已,用來表演還行,在實戰中幾乎沒有意義。

戚繼光生活的那個時代,武學門派林立,拳法、槍法、刀法、棍法,都有自己的招式套路。但戚繼光說:「此藝不甚預於兵。」拳法套路對於作戰沒什麼用。「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戰本事,直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軍中比武,務必要遵循實戰技巧,不許學習和使用花槍套路,中看不中用。

雖然一招一式的套路不利於實戰,不過戚繼光還是有意識地挑選和設計了一些套路,讓士兵反覆練習。

戚繼光從當時最流行的「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和「溫家七十二行拳」當中挑選招式,去粗取精,去繁存簡,編寫了一套《拳經三十二式》,包括三十二個技術動作。這套動作全是徒手招式,實戰時用不上,但可以讓士兵「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提高肢體的靈活性、耐受力和協調能力。

戚繼光擅長使槍,在楊家槍上造詣頗深。他學的這路楊家槍,並非《射鵰英雄傳》里丘處機學自楊鐵心,然後再傳給楊康的那套槍法,也不是評書《楊家將》里傳自北宋軍人世家楊業家族的那套槍法,而是南宋時期義軍女將楊妙真的梨花槍。楊妙真屬於馬戰高手,長槍如風,槍槍刺敵,人稱「二十年間天下無敵手」。戚繼光在楊家槍基礎上,結合當時流傳的馬家槍和沙家槍,編寫了單人練槍的基礎套路「八母槍」、雙人對戰的基礎套路「六合對槍」,以及更適合戰場殺敵的基礎技巧「二十四槍勢」。

戚繼光使槍,電影《蕩寇風雲》

GIF

戚繼光還讓士兵訓練體力:腿上綁沙袋,肩上扛沙包,穿上幾十斤重的鐵甲,手持十幾斤重的大槍,達到奔跑一里而不氣喘的訓練標準。

冷兵器時代單兵作戰,一靠膽識過人,二靠體力持久,三靠兵器鋒利,四靠身手靈活。套路是不能殺敵的,招式連練得再純熟,也是死招,但是那些套路經過戚繼光的提純,那些士兵經過有針對性的反覆苦練,能得穩、准、狠、快之訣竅,更容易殺敵制勝。

以槍法訓練為例,戚繼光把每個作戰技巧都總結成一個字,士兵對練時「一字對戳一槍」,「萬遍不得失,字字對得過」,每個技巧都要練習萬遍以上,達到人槍合一的地步,將複雜動作內化為自然動作。

戚繼光訓練戚家軍,電影《蕩寇風雲》

GIF

戚繼光武功究竟高到何種地步,不得而知,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斷言,他就算不是一個武林高手,至少也是一個高超的武術教練。他那個時代尚無高速攝像機,也沒有肌電信號檢測系統,如果有的話,戚繼光一定會用上這些高科技設備,讓他的軍事訓練更加科學,更加精準,更加有的放矢,更加事半功倍。

一個好的教練,功夫未必一定超過學員,但是一定遵循科學的訓練原則,一定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戚繼光就是這樣的好教練。

讀者諸君大多不是武林人士(我也不是),不過我們仍然能從戚繼光訓練士兵的方法上得到一些啟示。比如說,無論學啥,都要找對老師,打好基礎,穩紮穩打,循序漸進,不偷懶,不耍滑,不抄近路,不迷信套路,將一切技巧內化為本能,如此學習,方有大成。

GIF

值班主編 曲飛 值班編輯 小窗主播 夏晴朗

這是第81篇文章

- END -

GIF

Copyrigh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歷史 的精彩文章:

搞文學搞革命搞姑娘還搞基,斜杠青年拜倫的一生

TAG:搜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