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寅恪一家五傑是指哪五個人呢

陳寅恪一家五傑是指哪五個人呢

陳寅恪一家五傑,也被稱為義寧陳氏五傑,是地處偏僻的江西省修水縣在近現代湧現出的一個著名家族。據傳,當地政府曾經致函陳寅恪後人意欲建一個「五傑廣場」,但後人根據前輩的思想行為判斷,宣揚個人成就的做法非他們所欲,而婉拒了。那麼這五傑,是指哪五個人呢?

一、爺爺陳寶箴

陳寶箴(1831—1900)曾任 湖南巡撫,在晚清時期領導了頗有影響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樹的 封疆大吏。

陳寶箴任巡撫時,乃是封疆大吏,但生活極為清貧,經常吩咐撫衙廚房盡量少買 葷菜,多辦蔬菜。廚房 僕役私下議論:老爺裝樣子故作清廉。陳寶箴聽了並不生氣,還作了一首詩送廚工:「嚼來確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淡泊生涯吾習慣,並非有意釣清廉。」

陳寶箴的父親擅長中醫,他從小也愛讀 醫書,明醫里。1895年初秋,湖北巡撫 譚繼洵得重病,陳寶箴幫 譚開了一個處方,譚病痊癒。一天, 譚派人送給 陳家一份禮物,計魚翅一盒,酒一瓮, 銀票五百兩。陳寶箴因一向清廉,家境極不富裕,譚送禮物是有意資助他,但陳寶箴婉拒之。

陳寶箴被革除巡撫之職後,將回江西,可是 兩袖清風,連回家的 盤纏都成問題。後由一好友解囊相贈,陳寶箴才得以攜眷返回南昌,安葬夫人,築造 草廬。 朱德裳在《三十年聞見錄》中讚歎:「吾閱世數十年,所不愧清風亮節者,義寧陳氏足以當之」

二、父親陳三立

陳三立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他於1892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變後,與父親陳寶箴一起被革職。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後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三、陳寅恪和陳衡恪兄弟

1、陳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畫家,並擅長篆刻、書法、詩文。書法則篆、籀、隸、魏、其、行諸體無不工,筆力蒼勁,風神秀逸,獨具一格。畫山水得力於 沈周、 道濟、 髡殘、 石溪、 藍瑛,不使一筆入 四王,故生辣堅強,鉤多皴少,尤不耐渲染, 瘦骨嶙嶙, 筆筆有力。花卉,則綜合 陳淳、 徐渭、華昆、李鱓參以 吳昌碩,挺拔俊逸,不取怪態,以習博物,故形態逼真。偶作人物,亦時寫生,所作京華風俗圖,有 金農、 羅聘遺意。

陳衡恪住北京時,曾有一位叫潘馨航的先生,對陳衡恪的畫十分欽慕。一次,他登門請陳衡恪作畫16方。那時陳衡恪定的潤金為每方一元,共計16元。但潘先生認為定價太低,給了20元。陳衡恪不願多收,他說:「我的 畫論價或許不止賣這些錢,但潤例既定,說按規定收取,我一文也不會多收你的」。 一個要多付,一個要少收,各執已見,爭得 不可開交。最後是陳衡恪學生出了個主意,請陳衡恪再畫四方給潘先生。

2、陳寅恪於1890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兒時啟蒙於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13歲東渡日本,後遊學歐美,潛心學問,歸國後,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

國學大師吳宓這樣評價他: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陳寅恪除了讓人高山仰止的學問,更可貴的是作為知識分子的清高,那一種孤傲與倔強、骨氣與膽量,終生恪守著學人應有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四、陳衡恪次子陳封懷

陳封懷(1900—1993年),早年至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留學,師從當時世界的著名 植物學家 史密斯,獲碩士學位,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植物學家和林學家,曾任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他為中國植物園的創始人之一,主持或參與了創建廬山植物園、華南植物園、南京植物園、武漢植物園。為了創建中國的植物園,他曾騎著毛驢,披著落葉,頂著朔風,行進在北京的香山道上、昌平的妙峰山中,尋覓建造植物園的佳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流石 的精彩文章:

大師陳寅恪遺願是安葬杭州,後來怎麼選擇廬山植物園為牛眠之地呢

TAG:謝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