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出生起,每天堅持做幾次,寶寶不再哭鬧,遠離腸絞痛!
精英月嫂彙集高端客戶有約
首先呢,寶寶腸絞痛發生的原因與胃腸發育不成熟有關,是新生兒很容易出現的正常現象,一般6個月以後就慢慢消失了。寶媽的寶寶現在六個多月大了,幾乎很少因為腸絞痛哭鬧不止,從寶寶出生,寶媽就一直堅持給寶寶每天做幾次嬰兒被動操和撫觸按摩。今天寶媽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針對新生兒腸絞痛的一套推拿手法。
此外,父母們需要明白腸絞痛都有哪些癥狀?才能做好應對措施。
在診斷新生兒腸絞痛前,必須先排除他的哭鬧是否有什麼明顯的病理原因,如腸胃道其他病理性的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幽門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症等。
腸絞痛一般有以下癥狀:
腸絞痛常見的癥狀是突發性尖叫,有時會呈現聲嘶力竭的大哭,甚至哭到臉紅脖子粗;
還會伴隨不停的蹬腿,持續時間較長,每天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哭鬧,尤其在傍晚或者晚上;
有些新生兒還會有頭部搖晃、全身拱直、呼吸略顯急促的現象;
同時腹部往往會有些鼓脹、兩手掌會握拳、兩腳則會甚至或彎曲,四肢末端則常會呈現冰冷;
無論如何搖、抱、哄,往往都不會太有用,直到小孩筋疲力竭才會罷休。在排便或放屁後會稍有改善。
如果一個健康的孩子無緣無故地哭鬧、尖叫或者激動,連續3個星期或以上,每天3個小時以上的無法安慰的哭鬧,而且比正常情況下持續的時間長得多,那就可以認定是新生兒腸絞痛。
不想給寶寶用藥,又希望孩子好,就參考下列手法每天幫孩子推拿按摩吧。
清補脾,大拇指第一指節,來回推。
(1)位置: 拇指末節羅紋面。
(2)手法: 旋推或者將小兒拇指屈曲,沿著拇指的橈側(外側)從指尖向掌根方向推為補,稱補脾經,由拇指指肚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補脾經、清脾經統稱為推脾經,推100~300次。
GIF
2.外勞工,按圖中標示位置揉,左右同數。力度適中,僅透到肉中即可,不可過重,也不能只在皮膚表面摩擦。
(1)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勞宮穴)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畫一圓,八卦穴即在此圓上。
(2)手法: 用運法,醫者以右手食、中二指夾住患兒拇指,然後醫者用拇指自乾宮起向坎宮施運至兌宮止為一變,叫做順運內八卦或右運內八卦;如果從艮宮起以逆時針的方向旋運至震宮止,周而復始的旋運,稱為逆運內八卦。100-300次即可。
GIF
3.運八卦。以內勞工為圓心,到指根的2/3處為半徑。順時針推。注意推的時候護住手掌上的中指指根處。
GIF
4.四橫紋,可以一個一個來回搓,也可以用大拇指撓側來回推。
GIF
5.清大腸(從指根向指尖方向)
(1)位置: 食指橈側(近拇指一側),自指尖至虎口(食指與拇指在手掌部銜接處)成一直線。
(2)手法: 從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為清,稱清大腸,反之為補,稱補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為推大腸,推100~300次。一定要注意推的方向是從虎口直推向食指尖。
6.清胃經。伴有吐奶時可用。
GIF
7.小清天河水。煩躁,入睡難可用。圖中直線,按從手腕到手肘的方向。
GIF
8.捏脊
(1)位置: 部位在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線。
(2)手法: 伸出雙手,拇指在後,食、中指在前,三個手指同時用力,對皮膚進行拿捏,雙手交替捻動,緩緩前移。從尾骨端一直捏到頸部大椎穴,捻動3次之後就往上提1次,力度要輕,重複這一動作,捏3~5遍,至皮膚紅潤微充血而止。需要注意的是,在捏第一遍和最後一遍的時候不做上提。
9.揉天樞
(1)位置: 肚臍旁2寸(約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個。
(2)手法: 用食指和中指分別點按在兩側的天樞穴,輕輕地按揉,揉100~200次。
10. 順時針摩腹
(1)位置: 腹部中間,肚臍周圍。
(2)手法: 用手掌或三指併攏按在腹部輕輕地摩動,順時針摩5分鐘。指摩可稍微輕快,掌摩可稍重緩。注意一定是順時針摩動!
寶寶皮膚細嫩,推拿時候建議使用按摩油或松花粉。如果按摩後還是沒緩解,可能就不是這方面的問題,建議及時就醫。
此外:多趴著可緩解腹痛,西甲硅油和益生菌也可部分緩解腹痛。對於配方粉餵養的嬰兒換成部分水解配方會有較好的效果。亦可用布包著熱水袋放置嬰兒腹部使腸痙攣緩解,如嬰兒腹脹厲害,則用小兒開塞露進行通便排氣,並密切觀察嬰兒,如有發熱、臉色蒼白、反覆嘔吐、便血等則應立即到醫院檢查,不可耽擱診治時間。
▼


※北京二孩媽媽養娃賬單曝光!給寶寶花錢像大款,給自己花錢卻……看哭了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