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大瑞:油畫呈現「山水之樂」

王大瑞:油畫呈現「山水之樂」

「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這是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對山水與道的關係的重要闡釋。所謂「以形媚道」 ,即山水蘊大道於其中,又通過「美的形式」將其展現了出來。在當代,山水依然是眾多畫家所觀照的重點對象,並不斷對這一古老繪畫類別進行現代性轉化,將之延伸到更廣泛的藝術領域,畫家王大瑞就是其中的代表。

將生命感悟融化于山水間

王大瑞不僅把山水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在現實中也全身心投諸于山水之間。自2004年起,他便在河南與山西交界的太行山深處構築工作室,常年在此生活、創作,體味天地,丹青不輟。常人看來荒涼寂寥的大山深處,卻是他眼中深厚的藝術寶藏,「其實從宋代開始,太行山就是畫家描繪的對象。白雲蒼狗,人世改換,只有這片山川仍在」。王大瑞每年大部分時間踏踏實實地在這裡感悟、漫遊、思索、創作,其實也是與古人進行的一場對話,繼而付於筆端。

現在每年到太行山寫生的有近20萬人次,但多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難求深入。對此王大瑞有自己的看法:「只有用心去解讀自然,才能獲得最真實的審美體驗。我一年四季都會選恰當的時間留在這裡,感受其四時變化,所謂『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這種感悟讓我的創作更加充實。」將生命融化于山水間,與自然朝夕相對,感悟於胸中,自然流露於腕底,才談得上不僅有「山水畫」之形,而得山水之氣、之意、之神。

以油彩擴展的山水美學

王大瑞自幼研習水墨,對傳統山水畫頗有心得。而這些年來他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以油畫的材質來表達山水之精神。在他看來,傳統山水畫重意不重形,求淡不求濃,而油畫以造型為主,以色彩見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對立關係;在美學、技法、構成上,二者也相去甚遠。怎樣表達,如何表達,就成為王大瑞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不斷地摸索實驗中,他也有過躊躇不前的階段,但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藝術表達路徑。「我們常被流派、分科和材料、技術所限制,然而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擴寬視野,互相融合才是一條生新之道。因此,在用油畫創作山水時,我盡量讓自己擺脫材料和技術的限制,打破流派與畫種的界限,試圖將水墨和油畫的特質相融合,以此抒發東方人的心性,表現我心中的明山秀水。」他說。

在《家山之春》中,他用較寫實的手法刻畫山川、湖泊,但在細節的處理上,譬如樹木、房屋、村落等又頗為寫意;色彩運用大膽濃烈,不同的顏色相互映襯,表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和景明;在《若蘭幽谷》中,他從微觀切入,以仰視的角度構圖,近景求實,細節分明,遠山轉虛,處理渾然,再加之色彩上的鮮明對比,畫面整體色調明快,氣韻生動。

王大瑞說:「在把不同材料、技法相融合的過程中,我發現用油畫畫山水並沒有對山水意境的表達造成阻礙,相反,其色彩的搭配、布局的把控,讓山水更加真實而有味。」他的山水不求表面上的「東西融合」,不完全寫實,也不刻意寫意,而是根據不同的表達需要做不同處理,以山水意境豐富油畫語言,以油畫材料擴展山水美學。

王大瑞的《微塵》系列、《井底之蛙之山水困頓》系列、《禪林》等作品,無不流露出一種禪意。在《禪林》中,他以中國傳統文人所推崇的竹、石為中心,描繪了一片清幽澹雅的禪林,使人望之頓生清涼之感。他說:「我常常到山中的寺廟裡看僧人們禪修,或者在寺廟的空間內感受其靜謐。我覺得『禪意』在畫中主要體現為一種空明的境界,一種靜意。因此,我畫苦竹、雲霧、石頭,都是尋求這種空境。」

「山水」對於王大瑞來說,不僅是一個畫種,更是一種文脈傳承、一種生命感悟。古人說「畫如其人」,山水不僅是王大瑞藝術上的表現對象,也同樣在日積月累中改變、塑造著王大瑞的精神深處。他認為,當代的語境下,我們無需再在東西文化間偏執一詞,種種文化的滋養和信息都可以為我所用,無論水墨語言還是油畫語言,重要的是個人的選擇,要有獨立的表達。王大瑞選擇的這樣一條山水美學之路,正是其在詩意與禪意中探索山水之美、把其生命感悟形於紙上的最好表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俞力培:狗年自有好運來——寫在2018宋柏松狗年生肖中國畫開展之際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