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邂逅」伊莎貝拉

「邂逅」伊莎貝拉

從吾所好

C"est Mon Plaisir

-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波士頓是座不太像美國的城市,隨著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登陸,新英格蘭被認為是美國歷史的起點;正因為如此,波士頓帶著英國高雅細膩的姿態,因豐富的人文氛圍被譽為「美國的雅典」(The Athens of America),波士頓文化從一開始就帶有「精英主義」(elitism)色彩。

這些早期移民被視為美國的「藍血」(Blue Blood),包括布希、龐蒂、哈里曼、洛德、菲爾浦斯、洛克菲勒、塔夫脫、古德伊爾、佩恩和惠特尼等家族。「藍血」一詞於16世紀晚期成為西班牙文化的一部分,西班牙貴族( hidalgo)也被稱作「blue blood」。

1859年,波士頓的Oliver Wendell Holmes出版了《教授的故事》(The Professor"s Story),在裡面寫到新英格蘭的婆羅門(Brahmins)種姓。之前他在《早餐桌上的獨裁者》(The Autocrat of the Breakfast-Table) 中描寫"馬薩諸塞州的議會大廈是太陽系的中心」,毫無疑問這是對波士頓富裕階層的自我誇大宣傳(self-aggrandizing propaganda ),甚是傲慢,也形成「波士頓藍血貴族階層」(Boston Blue Blood)這個表訴。

這些家族積累財富後,除了購買藝術品捐贈給波士頓的博物館外,更有甚者建造了私人博物館,這其中就有一名女性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距上次東海岸自駕游已兩年,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數量驚人的館藏至今還記憶猶新。在館內高而闊的展廳里徜徉一整天而意猶未盡,還記得窗外十月的紅葉給建築添了幾分清冷中的熱烈,卻不知不遠處的伊莎貝拉加德納藝術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更不知伊莎貝拉女士的「藝術一生」。

終於來到這座博物館前,建築非常的不起眼,朝四周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就在對面。外牆掛著美國藝術家Elaine Reichek的大型裝置藝術,是由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和加德納夫人之間的信件片段組成,名為「永遠是你的,亨利·詹姆斯」(Ever Yours, Henry James)。

1840年,Isabella Stewart Gardner出生在紐約市一個富裕的家庭,姓氏中的斯圖亞特(Stewart)是蘇格蘭血統,家族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King Fergus。

她的父親David Stewart 進口愛爾蘭的麻布,後來通過投資中部銅礦積累了財富。伊莎貝拉在紐約和歐洲接受了良好的私人教育,二十歲那年,她嫁給了「波士頓婆羅門家族」的Jack Gardner,婚後他們搬到了Jack的家鄉波士頓。

夫妻二人從1870年開始就遊歷歐洲和亞洲,並在威尼斯生活了一段時間。伊莎貝拉繼承了父親的遺產後,把它們全部投入到藝術領域,她最初的重點是收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後來在哈佛大學生Berenson的指導下,又收購了倫勃朗、弗拉.安傑利科、波提切利、喬托、德加、拉斐爾和提香等人一批重要的油畫。

Jack去世後,伊莎貝拉在Fenway買了地並請建築師建造了此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建成後她花了一年時間布置藝術品,於1903年對公眾開放芬威庭院(Fenway Court)。建館後她不停地購買,直到收藏了2000多件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裝裱的紡織品、手稿、照片和署名的名人來信,以及奇怪的物品,如十七世紀的德國鴕鳥。

她最得意的收藏是1896年購入了提香(Titian)的《歐羅巴的掠奪》(Rape of Europa),這件作品曾經被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譽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畫作」。

走過昏暗的長廊,來到芬威庭院,別有洞天。一座十五世紀威尼斯風的大宅,迎面而來的是滿眼的鬱鬱蔥蔥和鮮花綻放,雖為十二月的冬季,卻彷彿乍然走進春天。

整個庭院覆蓋在玻璃頂下,並被威尼斯宮殿緊緊包圍。博物館充滿了女性的特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母愛、母系權力和情慾:花園的中間鋪著公元二世紀羅馬嵌花地磚,是被群蛇環繞的美杜莎頭像(體現了女性權力),周圍的鳥和花象徵著再生;庭院中還有狩獵女神黛安娜(Diana)的雕像;Maenad的浮雕—酒神巴克斯(Bacchus)在狂歡儀式上獻給神的女信徒。相對而言,奧德修斯(Odysseus)是為數不多的一尊男性雕像。

在伊莎貝拉的一生中,音樂家、舞蹈家、作家、畫家和學者圍繞在她的周圍,Fenway Court成了波士頓最活躍的沙龍、音樂會和表演的場地、藝術家的工作室和思想家的聚集地。

在一樓,加德納夫人建造了一個西班牙教堂(Spanish Chapel)和西班牙迴廊(Spanish Cloister) ,地面鋪著17世紀墨西哥瓷磚。迴廊盡頭是薩金特(Sargent)向西班牙致敬的大作《El Jaleo》,裝飾在莫爾式拱(Moorish arch)下。

整幅畫的風格大膽而冒險,充滿了離經叛道;吉普賽人在過去被認為是忽視道德原則和對正統宗教的高度迷信,他們在十九世紀的很多國家被壓迫,但藝術家和波希米亞人把他們理想化為自由的靈魂。

這座1425年法國的雕像,描繪了一幅耶穌受難的場景,硬朗的線條、細緻的頭髮和流暢的衣服線條,周圍是跪著的奉獻者及他們的聖徒。

耶穌受難

東魏佛雕像

印象派油畫The Omnibus,一個徹底的現代繪畫的主題,表達了都市生活的人們坐在巴黎的電車上,工業社會即使人與人擠在一起,依然是分離和悲傷。

登上二樓,色彩和燈光的衝擊就像一個明星球員走出步道進入歡呼的體育場。當你看到另一個人從一扇窗戶往中庭看時,那個人就像一件藝術品一樣被窗戶框著。每個房間都有其特色,參觀者會有在不同時空中轉換的錯覺。

「拉斐爾房間」(Raphael Room),1898年Isabella Stewart Gardner把拉斐爾的第一幅畫帶到美國。這個房間是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並喚起義大利藝術家開始尋找古希臘和羅馬靈感;在第十五和十六世紀的繪畫中穿插了古羅馬壁畫、雕塑和花瓶。

左二,Anders Zorn,伊莎貝拉在威尼斯

這是維羅納房間(Veronese Room),四周牆面是鍍金皮革,整個房間像個大雜燴,還有威尼斯畫家保羅·卡爾亞里精心繪製的天花板畫,傢具、瓷器和繪畫無不彰顯著感性和華麗。

「掛毯的房間」(Tapestry Room),聚光燈照在宏偉的幾幅掛毯上,描繪了古代波斯國王賽勒斯和聖經中的族長亞伯拉罕的生活片段。

「荷蘭房間」(Dutch Room)在加德納的娛樂活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她偶爾舉辦晚宴,其中包括哈佛足球隊在1909年戰勝耶魯後的晚宴。

這個房間也是悲劇的發生地,1990年3月18日,兩名強盜偽裝成警察進入博物館,將工作人員捆綁囚禁於地下室,偷走倫伯朗的名作《加利利海風暴》與其他12幅畫,價值5億美元(如今大概估值10億美元)。FBI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仍舊沒能破案,這次事件是歷史上最大的懸而未決的藝術品盜竊案。

那些空蕩蕩的畫框依然掛在牆上,博物館繼續提供1000萬美元的獎金懸賞有關被盜畫的信息。

登上三樓,長廊的最西端的教堂中有一座神聖的祭壇,Isabella Stewart Gardner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此為慶祝彌撒而用。到達哥特大廳(Gothic Room),裡面有著眾多中世紀雕像以及繁複鮮艷的彩窗。

Scenes from the Lives of Saint Nicasius and Saint Eutropia

此為十五世紀的供宗教遊行用的十字架。

所有的畫廊都有俯瞰庭院的陽台,遊客們在觀賞藝術品的同時還可以從高處感受庭院。

毫不奇怪,追求簡潔的現代藝術家對於這座博物館的感受是不愉快的;美術史學家Mary Berenson曾經在1920年批評它「像一家舊貨店」(like a junk shop)。雖然有人詬病伊莎貝拉浮誇的審美、無序的陳列,但她的確把歐洲的藝術帶到了美國,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它們。

伊莎貝拉是一個難以在古怪收藏家和強迫症囤積癖之間區分的完美例子。我們無從得知,這個受維多利亞時期波士頓婦女行為準則約束的女人,是如何擁有如此古怪而深刻的個人收藏風格,也許僅僅憑藉著興趣去追隨她的激情,或許就像是穿越行星搜索的好奇心;或許就像我們眾人都有的某種癖好,給孤獨的我們以莫名的力量。

一百多年來,美國社會經歷了婦女投票、種族平權等運動,波士頓也不可避免經歷了「去貴族化」(de-gentrification),old money的衰退、new money的崛起,古老的婆羅門對金融和社會權力的壟斷,已經讓位給更開放、更複雜的東西。無論社會如何固化,人們可以自由出入博物館而不受階層的限制,這可能是伊莎貝拉當初創建時的意料之外。

這個私人博物館所包含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迷人的,我們觀者更像是「邂逅」了伊莎貝拉一個人的自傳。

波士頓

/ 2017年11月26日

圖/文 敏行訥言

版權歸本人所有

References:

[1]CelebrateBoston. Blue Blood Origin[N]. Celebrate Boston, 2016(1).

[2]Alan Chong, Richard Lingner, Carl Zahn. Eye of The Beholder: Masterpieces from 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M]. Boston, Massachusetts:BEACONPRESS, 2003.

[3]Joshua Foer, Dylan Thuras, Ella Morton. Atlas Obscura: An Explorer"s Guide to the World"s Hidden Wonders[M]. New York City, New York:WorkmanPublishingCompany,2016.

[4]博物館官網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東西鴻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西鴻泥 的精彩文章:

TAG:東西鴻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