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問西東》:惟問南北,不外乎家國情懷!

《無問西東》:惟問南北,不外乎家國情懷!

《無問西東》:惟問南北,不外乎家國情懷!

江上小堂

了解了一下,《無問西東》這部片子是描述四個清華學子在四個歷史時期的故事,分別是北洋時期、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時期。故事結構就像一根烤串,串燒在一起。這樣的結構,沒有對歷史的通觀,在我看來,就如失憶症患者的記憶片斷。料想觀眾會有一種跳躍感,如果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缺乏大致的了解,會整不明白。

該片本來是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的獻禮片,因多次修改至今才得公演。片名據說取自清華校歌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上映後,也引起了不少探討和爭議,想知道影片到底想表現什麼?

我覺得這再明顯不過了,無非是想表現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的關係。清華學子是中國最頂尖的知識精英,影片想以他們的經歷、他們的選擇為代表來倡導知識分子應當將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片名《無問西東》暗示了這一主題。清華校歌中的「無問西東」的原意是指在德行和學術成果上不論中西,所謂「科學無國界」,但在影片中卻意指地理上的東方和西方,而不是學問上的東方和西方。就是說無論漂泊何處,是在北平優美的校園裡也好,是在雲南僻壤的西南聯大也好,都要心繫國家。如孔子所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困頓窘迫還是流離失所都要不改衷心。

「無問西東」的言外之意,就是「惟問南北」。「南北」自然就是政治上的含義。在漢語里,南北一向具有政治方位和區分統治合法性的含義,例如「坐北朝南」。有一部歷史著作《南渡北歸》很有名,記述了抗戰時期清華等高等院校的師生從中原遷往西南聯大,又再回歸中原的故事,詳盡反映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沉浮和他們的一系列選擇。書名正好與片名相映成趣。

縱觀歷史,中國知識分子還沒有從家國情懷中跳脫出來。所謂「家國情懷」,就是「以國為家」。這既受傳統儒家思想的遮蔽,又受近現代以來中國受到西方衝擊後,而形成的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國家主義意識形態要求個人犧牲自我以實現國家的強大,從而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傳統的影響,孔子說,「士若懷居,不足為士也」,意思是要以國家天下為重;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朱熹說,「以天下為己任」;顧炎武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便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出處。

而國家主義則將國家作為最高目的人,個人則是國家的手段。例如孫中山說,「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國家能夠行動自由,中國便是強盛的國家。要這樣做去,便要大家犧牲自由」。這類的宣傳或口號很多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等。

表面上看,這些要求很正確。但問題在於如果沒有賦予個人獨立的價值,沒有個人權利,「天下」和「國家」就會成為人壓迫人的工具,天下就只是一人的天下,國家就只是一部分人的國家。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迷失自我。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多知識分子在歷經劫難後,仍然未能醒悟,認為是「娘打孩子」,娘打錯了但目的是好的;仍然未能獲得獨立的人格,痴心不改,無怨無悔,可以說是「雖九死其尤未悔」;嚮往和迷失在溫暖但卻虛幻的國家懷抱。就像一個受了家暴的孩子,掙脫不了家庭的羈絆。

這種「家國情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深厚情結,我以為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致命傷。它極大地影響了近現代中國歷史的路徑選擇,使得中國遠離和排斥了先進的文明,以變異和轉形的方式,新瓶裝舊酒,將自己重新包裹和封閉起來。代價非常慘重,無論是整個國家還是知識分子自己,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歷經劫難,卻並沒有進入那期盼和許諾的美好光明世界。但為什麼還要一條道走到黑,無問西東呢?須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2018年1月28日

不一樣的角度!關注現實、追究歷史、探尋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上小堂 的精彩文章:

TAG:江上小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