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同仁堂之樂家的巾幗英雄——許葉芬

百年同仁堂之樂家的巾幗英雄——許葉芬

四、同仁堂的社會責任

1

善舉義助百姓

當時的北京城,每年照例葯清挖一次城溝,同仁堂便在開溝的地方設立「溝燈」,每當夜幕降臨,寫有「同仁堂」三個大字的燈籠高懸,讓人們提防掉進城溝。夜間出行的,大都是不得不為謀生而操勞的平民百姓,如車把式、挑夫、小販,還有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乞丐等。因此,同仁堂的這些善舉,對他們尤為有利。

同仁堂冬天設粥廠,夏日送暑葯,還興辦義學,施捨義棺。同仁堂出資興辦的「普勵小學」,是北京城南有名的義學,從這裡走出過一些名人。同仁堂施捨義棺的條件原本是比較寬鬆的,但是,後來隨著飢餓、疾病、戰爭的肆虐,窮人死的越來越多,同仁堂也招架不住了,只好提高施捨義棺的條件。這些慈善事業,不僅救助了社會底層的窮苦百姓,也樹立了同仁堂的聲譽,贏得了更多的口碑。同仁堂重視窮苦婦女的健康,為此還專門製造了供施捨的婦科良藥「益仙救苦仙丹」。為了使慈善事業能傳承下去,同仁堂規定從「另錢」(一種工酬制度)二百份中拿出八份作為慈善費開支。

饑荒時施粥,瘟疫時施藥,還有辦義學、施義棺等,也並非只有同仁堂這麼做,一些熱心慈善事業的商鋪當年也這麼做,但是,樂平泉卻真的是貫徹了祖上「可以養生,可以濟人者,唯醫藥為最」的宗旨,他不是為沽名釣譽,而是的確想解決貧苦百姓求醫問葯的困難。同仁堂這類的事例不勝枚舉。

光緒元年(1875)初冬,樂平泉免費將店裡昂貴的虎骨酒送與沒錢替老伴買葯的老菜農,老菜農感激涕零,後來同仁堂又陸續的送給這位老農幾瓶酒,老農的老伴病好了之後,為表示對同仁堂的謝意,老兩口送來一車的新鮮蔬菜。樂平泉要給錢,老農執意不收,樂平泉無奈,只好打發夥計又給他們送去了幾瓶虎骨酒。

但是,對於那些靠不義之財發家致富的達官顯貴,富商巨賈,同仁堂向來都是挑選價格極高的藥材,並且售價比別的藥店高出一截。比如那些開賭館、煙館、放高利貸、娶小老婆的等等。

同仁堂所奉行的就是「窮人吃藥,富人掏錢」,這也就是同仁堂為什麼能長期舍葯,還能賺錢的原因。

2

自建「消防隊」

同治六年(1867)同仁堂的員工都在關注一件新鮮事,就是同仁堂自籌資金在大柵欄路北設立了「同仁堂普善水會」。那時,北京沒有專業的消防隊伍,只有一些民間的兼職消防組織,名為「水會」。樂平泉不僅置辦了水會的大旗和衣裝,還花重金購買了先進的水車和消防用具。這種水車實際是人工操作的壓水機,四人一組,兩人一邊,手壓出水。是德國生產,其射程可以達到十丈,人們都議論樂平泉這是浪費銀子,因為整個大柵欄,連上珠市口、天橋,也沒有十丈高的樓。大家實在想不出為什麼,就跑去問樂平泉,而他只是說:「早晚用得著。」,樂平泉究竟是怎樣想的,大家誰也猜不透。

光緒十四年(1888)十二月十五日,樂平泉已經辭世八年了,那時大家都在準備過年。為了防止放煙花引起火災,水會將水車收拾好,以防萬一。

不想,在深夜,「同仁堂普善水會」的大銅鑼急促的響徹了夜空,結果大家一打聽,是宮裡的太和殿失火了。

那時北京沒有專業消防隊,得知太和門遭遇火災,皇宮裡的守衛、民間的水會、紫禁城附近的王府,都帶著自己的水車和撲火工具趕來救火。不過他們的水車噴出的水也不過三五丈高,而太和門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高為二十九點五米,摺合市尺約為十丈。他們的水車根本達不到太和門的高度,眼見火光熊熊,越燃越烈,連輕易不動彈的慈禧太后也出來觀看。可是幾十條水柱拼足了力氣,也只能夠到太和門的腰身。氣得慈禧太后大罵身邊的隨從:「吃著皇糧,當著皇差,都是廢物!」貼身的小太監還差點被掌了嘴。大家都感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這時,同仁堂的水車趕到了,四個著普善水會服裝的壯小伙,兩人一組,一起一落用力壓水泵。頓時,一股強大的銀白色水柱,衝上太和門頂部,不一會兒,就把火勢壓了下去。慈溪不由得拍手叫好道「真像一條小白龍」。

事後,慈溪真的將救火有功的同仁堂水車封為「小白龍」。從此,「小白龍」和同仁堂一樣,譽滿京城。

剛過完大年,普善水會的人就到樂平泉的靈位前進香,把這樁事告慰樂平泉的在天之靈。他們說:您一準兒是想著將來咱們同仁堂要起十丈高的大樓,北京城也會高樓林立,因此才要添置這「小白龍」。

五、樂家的巾幗英雄——許葉芬

樂平泉逝世後,同仁堂由樂平泉繼娶的許氏——許葉芬掌門,當年嫁給樂平泉的時候,樸實質雅,人品出眾。她為樂平泉生了四子四女。樂平泉去世後,因為樂孟繁是長子,便成了鋪東,樂家老鋪仍姓「樂」。因此,無論是九城都察院打擊「同人堂」假案,還是舉薦張志雲做藥商,都是樂孟繁作為鋪東的身份出面的。但,這時論輩分和資格,只有許葉芬能撐起樂家的門戶,她能不能得到樂家上上下下的敬服,就成了同仁堂能不能續寫輝煌的關鍵了。

1

剛柔並濟收服人心,開創全新薪酬制度

許葉芬初掌門的時候,同仁堂的一些老員工還懷疑她的能耐。有個賣葯的員工,平時就仗著自己的資格老、有點本事,愛說大話。人們戲稱他為「大賣葯」的。這天他多喝幾兩燒刀子,借著酒勁,更是把誰都不放在眼裡,竟然說:「樂家就沒人了?怎麼能讓女流之輩當家,這同仁堂還能有好嗎?」

有人提醒他:「您是喝高了。這話不能亂說,再怎麼說,人家也是東家。」

可他還是逞能說:「怕什麼,我堂堂鬚眉害怕她一個裙釵不成?見了面我也是這話。老百姓說:『女人當家,稀里嘩啦』,古人有雲『牝雞司晨』,不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嗎?」

可酒醒之後他就後悔了,真要是傳到東家的耳朵里,這飯碗還想要不想要了?可是說出去的話又不是吊蠟丸的蠟,可以化了重來。他只好悶頭賣葯,不管是查櫃還是賬房,也不管是夥計還是先生,他只當看不見,他可怎麼下台。

到了中午,同仁堂的自鳴鐘剛剛敲響了十二響,遠遠又傳來了鐘鼓樓報時的鐘鼓聲,查櫃就過來說了:「煞賬了,煞賬了。趕緊去內賬房。今兒可是工錢改規矩的頭一天,看看自個兒能掙多少另錢。」

所謂「煞賬」,就是結賬。同仁堂的規矩是早晨六點開門營業,晚上十點關門,營業時間長達十六個小時。這是因為大柵欄有好幾家戲園子,散戲都很晚了,這時就會形成一個購物高潮。因此,大柵欄的店鋪「上板」都比較晚。可是等關了門再結賬又太晚了,因此都是中午結賬。

「改什麼規矩?」那位「大賣葯」就奇怪了。

「那天你喝糊塗了,沒聽見東家說改章程了。」

原來,當時手工作坊使用的都是計件工資制,這種工資制度的好處就是計算簡單,多勞多得,但是最大的不足就是僱工和店鋪沒有任何長遠的利益關係,員工不會關心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不利於企業留住技術骨幹和人才,因而是一種落後的工資制度。許氏大膽的進行了改革,將同仁堂的工資改為月工資加提成制。普通員工每月一到兩塊銀元,勤雜人員每月兩角錢。提成又叫做「另錢」。每天中午「煞賬」後,由查櫃計算頭一天下午到當天上午的售貨總收入,按比例進行分配,而且規定的很詳細。

首先,要提去87.3%作為成本,剩下的12.7%作為「提成另錢」。這12.7%的分配辦法是:賣葯員工要提出2.7%,他們的提成也根據資歷的深淺和平常的業績分為幾等,最高的能拿到自己銷售額的2.7%,最低的只拿1.35%。於是人們把提成高的員工稱為「大賣葯」,把提成少的員工稱為「小賣葯」。

賣葯員工的提成去處之後,其餘的約10% 叫做「大份另錢」。這「大份另錢」再分為二百幾十分:首先,樂氏四大房要提去二十四分,宅里再提去三十幾分;供奉神佛,需要香爐紙馬錢,因此要提出四分;斗房要一分、慈善費需八分,賬房再提五分六厘。其餘按當時每個員工訂的分數來分配:十年以上工齡的員工拿一分,其他人按工齡、業務能力再加上東家對其人的印象來定,勤雜人員只能拿到二厘。對生產工人,則要看每天能否完成定額,例如,吊蠟丸的每人每天必須吊四百個以上,不夠數不給錢。

許氏主持制定的這套低工資加售貨提成另錢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雖然也有過微小的調整,但從未做根本上的變更。

見了那位「大賣葯」,賬房先生說:「東家說了,您來同仁堂的時候長,葯也賣的多,給您的提成也多。」接著又說,「嘿,這麼一來,您還真成了名副其實的『大賣葯』的了。「

那位「大賣葯」領了錢一數,還真比過去多了不少呢。可是他還沒有來得及樂,突然聽到一句沉穩和藹的「先生,您慢走」。

他抬頭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是許葉芬在沖他說話呢。同仁堂的高級員工雖然被稱為「先生」,以示尊敬,可是東家一般很少這樣稱呼。現在聽到許葉芬道一聲「先生」,他倒慌了。許葉芬穩穩噹噹,不急不慢地說「先生在同仁堂乾的時候長,葯也賣的多,還望先生以後多為同仁堂盡心儘力。」

聽了這話,這位大賣葯的才放心來,心想東家肯定不知道他喝醉胡說八道的事。

第二天,到了吃飯的時候,按同仁堂的規矩,高級職員,也就是「先生」和「大頭」們在一起吃,那位「大賣葯」的剛打好飯菜,又碰到許葉芬。許葉芬看了一眼他手中的菜,竟一把把碗奪走了。「大賣葯」一下子蒙了:「怎麼,要奪我的飯碗,不讓我在同仁堂混了?」

沒想到,許葉芬把管事的叫來了,指著那碗菜:「這是什麼菜?」

管事的說:「按您的吩咐,給先生們吃點好的,這回做了木樨肉。」

許葉芬說:「既是木樨肉,肉就不能這麼少。先生們為同仁堂出那麼大的力,同仁堂連幾片肉都捨不得,讓人笑話。」

原來,東家是拿他的碗里的菜碗說事。「大賣葯」這才鬆了口氣。不想許葉芬突然又問他:「規矩改了之後,不知先生對工錢可滿意?」

這位「大賣葯」還沒有回話,別人就搶著替他說話了:「這麼一改,他就真成了『大賣葯』,提成又是最高的。當『狀元』了,哪能不滿意。」

「是嗎?」許葉芬問。

「大賣葯」趕緊點頭說:「是,是!」

許葉芬點點頭說:「那就好」。

「大賣葯」以為許葉芬不知道他說的大話,不然對他不能這麼客氣,還給他這麼高的提成。這關總算是混過去了。不想,許葉芬卻心平氣和的對他說:「先生以後還是少喝點酒為好,喝多了說錯話、辦錯事不說,還傷身子是吧?」

「大賣葯」一聽,腦子嗡的一聲響,指導「裙釵」已經知道他喝醉酒說大話的事了,只是人家並不計較。

「大賣葯」紅著臉和人家爭辯:「我什麼時候說過她是『裙釵』了?我說的是『巾幗』。『巾幗不讓鬚眉』,連這都不明白!」

在許葉芬主管同仁堂期間,確立了低工資加銷售提成的工資制度。這種工資制度既能讓員工把店鋪的前途和自己的利益綁在一起,有一種穩定感,又能體現多勞多得,讓大多數員工收入有了增加,對同仁堂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許葉芬出身舉人之家,書香門第,她具有大家閨秀胸襟寬廣、眼見開闊的長處;可是她又勤勞節儉,精明能幹,具有「小家碧玉」的優點。能結合這兩家之所長,並無兩家之所短。實在是難得。更因為她辦事公正,知人善任,敬賢愛幼,更深得樂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敬佩。人們回憶說,那是同仁堂稱高級技工為「先生」,先生們每天兩頓飯,許葉芬都要親自監製。先生們每天到後宅交賬,她也親自迎送,並且一口一個「先生」,對人很尊敬。

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姑娘,請別遠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