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家鄉的殯葬習俗》 作者:地質勘探

《我家鄉的殯葬習俗》 作者:地質勘探

人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都有一死。今天述說我家鄉與死亡有關的殯葬習俗。

我的家鄉在遼北地區鐵嶺縣橫道河子鎮三岔子(有兩個東、西三岔子行政村)。三岔子因有通往瀋陽、撫順、鐵嶺的公路都經過三岔路口而得名。 這裡的殯葬習俗出除少數民族地區外,與遼北其他農村大致相同,但也有區別。 家裡的人去世了,第一件事是「報喪」,就是把死人的消息報給親人或親屬。改革開放前,通訊不發達,靠人跑腿去送信;現在方便多了,打個電話或一個微信就成了。 村裡人去世,辦喪事(也叫辦白事情)是件大事,要比辦喜事鄭重得多,說道也多且繁雜。 不管死者生前如何,喪家都盡量把喪事辦得圓滿體面。然而葬禮體面與否與死者毫無關係,只是為了撈取個人資本罷了。 我家鄉的喪事多由兒子操辦,在家裡擺設宴席,有錢有勢的場面很大。同村的人和生前友好前來弔喪,寄託哀思。「文革」前弔喪的人通常給死者送紙錢(由買來的燒紙再由紙攝子打上鐵印,叫紙錢或冥幣)。可現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喪家不收紙錢而收人民幣,來弔喪的人也不送燒紙了。這樣把辦喪事商業化了,為少數人趁機聚斂財提供了機會,特別是在農村有烏氣的人。 父母去世 最悲傷的是莫過於兒女。農村有個順口溜:「兒子哭震天動地,女兒哭是真心實意,兒媳哭虛情假意,姑老爺哭像驢放屁。」 這是對去世父母不同人情感不同的真實是描述。按當地習俗,嫁出的女兒,不屬於家裡人,但按規矩要給去世的父母雇樂隊、扎紙活(馬牛、花圈)。農村把女兒給去世的父母雇樂隊,扎紙活看得很重要,儘管兒女在父母生前盡孝不多,要面子也都勉強去作。老百姓諷刺說:「活著不孝,死了亂叫。」就是諷刺這種人。 記得與岳父同單元的一個老頭沒有兒女照看,冬天凍死在樓上,在辦喪事的時候, 女兒雇了樂隊,正吹的時候,被同樓上一個老頭訓斥說:「你們還真有臉雇喇叭,你爸咋死的不知道啊!」說的兒女無地自容,面帶羞愧,悄悄地把樂隊撤了。在農村也有類似情況,不孝父母去世還雇喇叭,虛情假意。女兒還要給去世的父母扎紙活,若父親去世,女兒要給扎馬,讓父親騎著馬去閻王爺那裡報到;若是母親要扎牛,傳說女人在生前污染了水,死後到陰間閻王爺讓她喝污水, 牛替喝污水,贖罪。男的騎馬,女的牽牛,在陰間也存在男尊女悲之分。 雇樂隊農村叫雇喇叭(嗩吶), 又叫雇喇叭匠。 他們也有一套行規。據老年人講,從前規矩很嚴,喇叭匠子到死者的村口,不能直接進村,要在村口先吹一通;到喪家門口再吹一通;進喪家院內,要先搭好台桌,坐著再吹一通。吹完後把喇叭放在台桌,不能拿著喇叭杆子直接進入喪家屋內。然後方可進屋吃飯、抽煙、喝酒。不管是酷暑嚴寒,也不管路途多遙遠,不管吃飯沒有,都必遵守這個規矩。現在規矩少了。喪事辦完後,樂隊自動離開,喪家不能送,也不打招呼,更不能說:「再來!」 樂隊演奏以嗩吶(喇叭)為主,配合簫和打擊樂(鼓、鈸)進行,清一色的傳統樂器(民樂),奏出的曲子高亢、低沉、迂迴,與喪家兒女和親屬悲痛的心情渾然結成一體。我家鄉的「忠元樂隊」小有名氣,喪家通常雇這支樂隊演奏。 這個樂隊追思演奏是拿手好戲。通常演奏民間熟悉的傳統曲子和現代曲子。若喪者是母親,通常演奏《哭十八長》、《哭七關》及《媽媽的吻》等曲子;若喪者是的父親,演奏《百鳥朝鳳》、《我的老父親》等曲子,催人淚下。 老百姓最喜歡「忠元樂隊」端燈演奏,也是這個樂隊的絕活。演奏者頭頂一支蠟燭、兩肩各放一支蠟燭、兩肘關節各放一支蠟燭,在演奏的同時保持平衡。繞棺材吹一圈,撤下一支蠟燭,連續繞五圈吹奏,把五支蠟燭全撤下為止,方算演奏完畢。 農村喪事有個怪現象,女兒不哭或不會哭,出錢僱人哭,讓人感到牽強和,虛假。 死者一般在家停放三天,第三天出殯入土。死者如果當天後半夜去世(24時前),就算一天(老百姓管這叫「會死」,給兒女省錢。),第二天放上一整天,第三天早晨出殯入土。第二天下午三點前,死者入殮,就是把死者放進棺材裡。抬死者的時候,要用炕席遮上,不能讓死者見光。兒子要抱死者的頭,緩緩的放進棺材裡。在蓋棺前,要給死者開光,就是用棉花蘸酒搽眼、嘴、耳、鼻、腳等部位,還要念叨一套嗑:開眼光,看四方;開嘴光,吃牛羊;開鼻光,聞麝香;開腳光,走四方。大凡死者後都一字不漏地念叨這套嗑,這是兒女給死者遲到的祝福,在世都沒做到,死了還能享受嗎? 兒女和直系親屬要給死者戴孝。現在不分男女都由白布扯成的孝帶系在腰上,但孝帶長短、寬窄不一樣。從前,男人扎孝帶,女人戴包頭。來弔喪的人要向死者三鞠躬,死者兒孫要還禮。 農村人死後多數不願火化,有的甚至留下遺命土葬。出殯在第三早晨太陽未升起的時候。農村一般用人把死者抬進墳地,不抬而車拉會說兒女不孝,也讓人恥笑。 我父母在世時講,解放前,我奶奶去世時,出殯那天,正趕上冬天大雪,雪深齊腰,距墳地有10餘里,靠人抬困難很大。大伯是當家的,頭腦聰明,見狀伏在地上嚎啕大哭,誰勸也不起來,長輩看出倪端,說出大伯的心思並答應,方才止住哭泣。大有劉備摔孩子刁難人心之意。 出殯前,用三根鐵釘把棺材蓋釘上,隨著斧頭的聲音,女兒在一旁喊「媽媽或爸爸躲釘」。喪家要給釘釘人的賞錢。 出殯孫子在前頭走打靈幡,上聯寫著「金童前引路」,下聯是「玉女送西方」 。 直至死者埋葬立起墳頭為止,喪事才算結束。 農村殯葬習俗細節還有很多,至於過後「上望、燒三期、燒五期、燒周年」,沒玩沒了,一時還說不清楚,實在繁瑣,讓人勞神。都因人們保守傳統觀念造成的。人死了,他(她)的思想、意志、慾望都不復存在。喪事辦的再體面與逝者毫無關係。

奉勸天下作兒女的趁父母在世當就應當盡孝,盡孝不能等,厚養薄葬才是。國家提倡移風易俗,樹立新風尚,改革殯葬制度,規定火葬,鼓勵海葬,禁止土葬,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作者簡介

地質勘探:現年61歲,退休在家賦閑。於1977年底考入長春地質學校礦產普查與找礦專業,屬「文革」後第一批中專生。80年畢業後,分配到遼寧省地質局第九地質大隊(鐵嶺)工作,從事礦產普查與找礦。畢業後二十年堅持野外工作,踏遍遼北大地;於2000年調入隊機關從事管理工作,直至2011年退休。平時閑暇時間寫些散文之類不成文的文章,記錄發生身邊的人和事過故事,共同學、同事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麓怡然 的精彩文章:

TAG:小麓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