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吃飯為啥愛冒大汗?中醫揭露真相,我第一次聽說

吃飯為啥愛冒大汗?中醫揭露真相,我第一次聽說

本文理論依據:《雜病源流犀燭》、《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

列位看官,生活當中,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一吃飯的時候就滿頭大汗。

其實,對於這種常見現象,很多人選擇熟視無睹。畢竟,吃飯嘛,吃熱了就冒汗唄。

但是,我們想提醒您,如果吃飯滿頭大汗的現象一年四季經常出現,而且還比較容易煩躁、容易口渴、經常口臭、大便乾燥,舌質有些發紅,舌苔比較黃厚,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是不是身體出現了異樣。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想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原因——胃熱。

實際上,對於胃熱引發多汗的事情,在中醫內科病因病機領域裡,是十分受重視的。比如說近賢冷方南所著的《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就在汗症一章裡面,明確將「胃熱鬱蒸」列為病因之一。這部書甚至明確提出,胃熱鬱蒸所致的多汗,在吃飯的時候最嚴重。

那麼,這裡到底有什麼道理呢?

實際上很好理解。看官你想,患者本來就有胃熱。這個時候吃東西,必然要在熟腐水谷的過程中產生新熱。原來的胃中虛熱和新熱疊加在一起,必然蒸煦津液。恰好,脾胃中焦統領營衛。胃熱導致營衛不和,腠理舒張。被蒸煦的津液就趁機流了出來,成為汗。

那麼,為什麼這種多汗,容易發生在額頭呢?說起來也好理解。你看看足陽明胃經,是不是上行頭面?所以胃熱會循經上蒸,容易在額頭、頭面部位發出。

現在,道理基本清晰了,我們該如何調治呢?說到底,就是要調理胃熱的問題。這是根本。

怎麼做呢?在這裡,我們就為您介紹一張不錯的驗方。組方如下——

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烏梅各等分,研為細末。每次服用25克,加生薑2片,大棗2枚,水煎服。

這個辦法源於哪裡?源於《雜病源流犀燭》。此方的名號,叫做二甘湯。

此方的道理很簡單,生甘草、炙甘草都有養胃健脾的意圖,只不過炙甘草偏補,生甘草偏清。兩者聯用,在平衡陰陽藥性的同時,主要取一個甘字。五味子和烏梅,都有酸的味道。這配合前面的甘味,就成了酸甘化陰之法。這是中醫裡面滋陰的妙招之一。同時,五味子性收澀,可以幫助我們收斂津液,減少汗出。而烏梅則能滋陰,配合生甘草清熱之能,有治標之意。如此一來,此法以酸甘化陰為主,滋陰清熱為輔,對於胃陰不足、胃熱多汗的治療,是十分巧妙的。配合生薑大棗,固護中焦,提振胃氣,助氣血生化,以補多汗導致的津液之不足,效果更佳。

當然,方劑雖好,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應用的。因為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絕對沒有一個辦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此方作為治療胃熱多汗的良方,自問世以來頗受重視,所以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我們將其介紹出來,目的是讓您了解、認識疾病的來龍去脈,必要時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才是萬全之策。

好了,文說到這裡告一段落。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讀者交流平台ID:sywmz20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睡覺磨牙因為啥?背後藏著一個大秘密,只有中醫說得清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