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商家宰客不「節制」,遲早同行都抵制

商家宰客不「節制」,遲早同行都抵制

商家宰客不「節制」,遲早同行都抵制

同行也不想背鍋啊。

商家宰客不「節制」,遲早同行都抵制

三亞當地商戶打出的橫幅。下同。

文 | 社論

近日,一段三亞「第一市場」周邊數十家海鮮加工店聯合呼籲抵制「拉客」「宰客」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據報道,這些商戶們打出這些橫幅,是因為當地有幾家店鋪違規經營,給海鮮市場帶來了負面影響。

三亞官方27日深夜回應,經巡查暗訪,對該市場兩家海鮮加工店分別做出停止經營活動、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

正迎來旅遊旺季的三亞,又跟宰客類新聞「沾邊」,但這次事件背景、曝光路徑已大不一樣。

猶記得,2012年的「三亞宰客門」發生後,當地旅遊亂象引發密集關注。輿情危機之下,三亞官方開啟了刮骨療毒之路。去年底,三亞主動查處了兩家存在欺客宰客行為的海鮮店,並實行「一次性死亡」。更早些時候,還採用「9分倒扣退市整頓機制」等舉措。從輿論反饋看,如今三亞旅遊市場的「文明氣候」,已大為改觀。

但大面上的改觀,難保不會有細微處的漏網之魚;明面上的嚴厲監管,也難免存在暗處的「鑽空子」。但跟以往曝光主要靠挨宰遊客有別,這次首先站出來抵制拉客、宰客的,是其同行。

從常情上講,公開「抵制」同行,觸犯了某種忌諱。但「抵制」不良同行的拉客宰客行為,卻多多益善。其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個別同行的違規經營,不僅影響到當地的形象,也傷及整個市場經營者的利益。

商家宰客不「節制」,遲早同行都抵制

當地有商戶就表示,「跟經營好的年份相比,這兩年來,因為這些拉客、宰客的,部分商家的營業額減少一半,遊客也少了三分之一」。本質上,那些商家主動站出來抵制宰客,也是跟違規經營店鋪進行切割。

這也重申了一種樸素的市場常識,即市場中「劣幣」的行為,很容易傷及「良幣」。特別是對於三亞這樣的旅遊市場來說,一個商戶的違規經營,都有可能殃及整個三亞的旅遊招牌。在這塊招牌之下,所有的商家都處於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市場利益共同體中。

互聯網時代,一個偶發的個案,就有可能演變為對整個市場聲譽的摧毀。這既是由輿論傳播的規律所決定,也是口碑的力量。在今天,「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更容易成為一種現實。雖然說,客觀上個案代表不了整體,可構建整體的形象難,要毀掉一個地方的形象卻很容易,每一個不拿消費者當回事的經營者,是在透支旅遊市場整體的信譽與形象。

以往談到旅遊市場規範時,我們會本能地側重於呼籲第三方監管的「零容忍」,這當然極有必要。但一個健康的市場生態的形成,必須是由他律與自律的有機結合。就目前看,不少商家出來自覺抵制同行宰客,便是市場自律力量的覺醒。

商家宰客不「節制」,遲早同行都抵制

這種行業自律力量的蘇醒,對遏制那些零碎化的宰客個案很有價值。越到旅遊亂象治理導入精細化節奏的階段,越需要去激活這種行業自律。

鑒於此,對旅遊地而言,也該有意識地培育一種基於歸屬感和利益共同體的市場自律意識。對監管部門來說,去創造條件激發市場主體更多自律意識的生成,與嚴肅「他律」互為呼應,也該是今後監管「網格化」的重要著力點。

商家宰客不「節制」,遲早同行都抵制。三亞商戶們的自發抵制,是對無良商家宰客的鞭撻。本質上,一個成熟的市場,也會形成某些自發秩序,這種秩序會對諸如宰客之類的傷害市場精神之舉說不,也會啄出藏在市場肌體里的「蠹蟲」。

我們發布了一個「稿事」計劃!如何投稿?請戳「閱讀原文」。

編輯:仲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