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一字千金——《呂氏春秋》

一字千金——《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胡適先生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說:「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

一字千金——《呂氏春秋》?

思想內容: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倪良貴後。」它認為,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不二》)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儘力竭能,如出一穴。」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例如,儒家主張維護君權,這種思想被《呂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獨特的面目出現的。它主張擁護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國家。它說:「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謹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執一》)

一字千金——《呂氏春秋》?

孔子主張維護周王朝的一統天下,但並沒有強調專制問題,《呂氏春秋》卻有了「執一」、「摶」這樣的觀念。「執一」和「摶」就是中央集權。這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又如對墨家思想,《呂氏春秋》對墨子提倡的「節葬」觀念是贊同的,所以,它對當時厚葬的風氣進行了批評:「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備。(《節喪》)但是,墨子是主張「非攻」的,即反對戰爭的。《呂氏春秋》便對此進行了批駁:「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無道而罰不義也。攻無道而伐之義,則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義也,是務湯武之事而遂桀紂之過也。」(《振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眾,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

一字千金——《呂氏春秋》?

在物質的起源問題上,《呂氏春秋》把宋尹學派的「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宋尹學派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而《呂氏春秋》說:「萬物所處,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大樂》)這就是說,「太一」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裡派生出來的,並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太一」是什麼呢?它說:「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道也者,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氣」。由這裡的論述可以明顯地看到老子的影響。《呂氏春秋》認為,由「精氣」(道)派生出來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下賢》)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運動。「天為高矣,而日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也。地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鱗未嘗息也。」(《觀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呂氏春秋》把物質的運動看作是一個循環反覆的過程。「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圜道》)

一字千金——《呂氏春秋》?

在社會歷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長見》)這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是一環扣一環的,今之視者,亦猶後之視今,無古不成今。了解過去,有助於了解今天。但是,了解過去並不意味著拘泥不變,恰恰相反,當時代變化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也應該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它還用兩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入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以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救劍若此,不亦惑乎!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這兩則寓言都見於《察今》。前一則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刻舟求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諷刺那種泥古不知變的人,這也是生動地表現了《呂氏春秋》的歷史觀。

《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於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知度》),只有這種「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呂氏春秋》還表現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將音樂的產生與宇宙萬物聯繫起來,提出「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樂》),又從「心」「物」感應關係,論述了音樂產生的心理過程。提出了「適」的概念,強調要音「適」和心「適」,才能獲得美的感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