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心理學涉獵領域相當廣,最常見的就是性格、氣質、思維、智力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如果把它再做延伸,還包括人從小到大的心理成長過程、社會和人的關係等等。

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心理學一直不被當作一門科學來看。比如在我家東北這邊,人們更願意迷信從小到大已知的,也不願意相信新知識。

我攝影靈感源自不斷的學習,特別是新的領域,在我舊有的觀念與新知識的碰撞中產生了源源不斷的新思想。我舊有的思想體系已支撐不了我對當今世界的認知,我必須從舊觀念中解脫出來,才能更好的成為我自己。這裡我用了很多的「我」,而我正是要擺脫這個「我」。尼采說「現在請你離開我而去尋找你自己,只有當你完全離棄我時,我將回歸於你」。

平時我除了看一些與攝影有關的視頻、書籍,大部分的知識來源都是在《得到》收穫的。在這裡我訂閱了《嚴伯鈞 西方藝術課》《薛兆豐的經濟學課》還有《每天聽本書》。學習西方藝術課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攝影發展的歷史,畢竟攝影早起的「老師是繪畫」,在很多表現形式上是一脈相承的。學習經濟學是為了更好的認清這個世界,畢竟當今世界的運作與經濟直接相連。最近聽的最多的就是《每天聽本書》,從中主要學習哲學、心理學、歷史、藝術審美等領域,用來支撐我的攝影創作。

作為多年的《羅輯思維》《得到》用戶,分享知識是我應盡的小義務!從中也是在分享我是通過哪些方式在學習攝影的,這是個小秘密呦,我只悄悄的告訴你。

下面的藍色字是我自己瞎寫的,可忽略不看哈!1 2 3 4是書中的「金句」。

《得到》的訂閱內容是允許分享的,絕無侵權呦。

1 任何一個具體的日常任務,都需要兩個半腦的共同參與。

2 那些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經常用腦的人,大腦更發達。

3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還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這樣,教給他們的不僅僅是單純的信息,而是獲取信息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他們在獨立成長的路上,就能夠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1 相比遺傳基因,教育條件、環境和人的生活經驗直接相關,對人本性的影響也最容易感覺到。

2 在孩子生命的前6個月里,他其實有很多機會去學習、積累分辨遠近深淺的經驗。

3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嬰兒觀察外部世界的表現,也能窺視出他們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4 嬰兒更喜歡新鮮的東西,對重複呈現的形狀感到厭煩,這也說明了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

1 對於「在想什麼」這件事兒並不難理解,人在清醒的時候是思考,人在睡著的時候,那就是做夢了。

2 夢是每個人大腦當中的活動,外部的人怎麼觀察,也不如當事人自己描述得更準確。

3 每個人在每天晚上都會做夢,並且每個人都「需要」做夢。

你會發現,無論你是在醒著還是睡著大腦都在運作,這些無意識的東西時常會將人帶離當下,將人帶入幻想中,有些無意識的想法成為了人們的靈感源泉,有些無意識的想法將人帶入情緒當中。而無意識的想法通常來至人們自身過去的經驗,這種無意識的主要特徵就是將人的思維帶入到過去或未來,而脫離當下。

1 很多生活當中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都是由一個一個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組合起來的。比如說,每到下雨天,你會打傘。

2條件反射為什麼會消退呢?這其中的原理就在於,如果長時間不接觸到和之前同樣的條件刺激,之前所建立的關聯就會慢慢恢復到自然狀態。

3 人們往往認為學習是人獨有的技能,但實際上,不僅是像小白鼠這樣的小型哺乳動物,包括鴿子這樣的鳥類,最終也能通過學習掌握新技能。

1 所謂行為主義,簡單說,就是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必須要以能夠被觀察和直接測量行為作基礎,反對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

2行為主義更多採取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它強調外在表現,強調科學的度量,這對心理學後來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糾偏作用。

3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叫做社會學習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學習是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學習主要發生在和其他人之見的互動當中。就比如,在你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老師、朋友等等一些列人,都在強化你的行為。

4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迷信行為。如果仔細分析,這些行為大約都遵循同一規律,那就是它和某些事的發生並不存在直接的關聯,但你相信它們存在著某種神秘的關聯。

1單純的智商測試並不科學,它不能評價一個人的全面表現。並且,傳統的智商測試當中,包含大量種族和文化的偏見。

2 智力不僅僅是「測試成績」這一個數字概念,它還是一個文化概念,在不同的文化環境當中有著不同的含義。

3 人是複雜的生物,智力也應該是一種多維度的能力,不能簡單的用一個指標來衡量。

1人的記憶並不是像通常認為的那麼穩定,在一段時間之後,它們會隨著新記憶的產生,而發生調整和改變。

2兒童和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到錯誤信息的引導。對小孩來講,這是因為記憶的機制仍在發展當中,一些信息的提取機能還不完善,而老人們則是因為記憶的機制已經出現衰退。

大腦會將經常出現的東西不影響安全的東西逐漸過濾,大腦是求存的(生存),他時刻保持關注那些不穩定的及新的事物。人們會在出門時忘記有沒有鎖門,我想這與健忘無關(除非上了年紀進入衰老期),這主要是人們經常做的事情大腦就不再重新記錄,而經常做的行為逐漸成為肌肉記憶,比如系鞋帶是不需要動腦的,還有玩魔方,起初學習魔方是靠大腦的記憶功能,而在後期學會之後,動腦的時間會越來越短,肌肉記憶的運作會越來越多。因為我發現,後期我在玩魔方時,只是用眼睛觀察魔方的圖形,此刻大腦只需作出應對這個圖形的反應,這個瞬間非常短暫,剩下的就交給肌肉記憶去處理了,那怎麼證明這就是肌肉記憶在處理魔方呢?很簡單,一是我意識到在動手恢復魔方的過程中我的確沒有動腦,二是如果我將恢復魔方的速度減慢,就會忘記之後的恢復過程,因為肌肉記憶,我只能快速的恢復魔方,突然降慢速度,肌肉記憶是記不住後面的環節,這就需要動腦完成後面的步驟了。

1 人在早期的情感經歷,對他在今後生活當中愛的能力和人際關係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2 人在不同的年齡發展出的認知策略是不同的,講白了就是思維方式不一樣。

3 道德是一種社會規範,它和法律一樣,是對人與人關係的一種調節機制。相比於法律,絕大多數道德不是紙面上的,而是在人們相處中發揮著無形的作用。

4 一個人在失去控制力的時候會感到無助,而無助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引發焦慮。

法律與道德,一個是約束我們的外在行為,一個是約束我們的內在思維。在我的工作中經常要強調「安全」,安全是抽象的概念,對於抽象的、靠想像的東西,在書本、法律上都是在約束人的外在行為,而人大腦的思維是外部難以約束的,只能靠自己當下的意識去把控。安全是有明確的規定的,但依然會發生意外,意外是可以避免的,但意外是時刻存在的,發生意外的自身原因多數來自自身思維與當下的脫離。很多抽象的東西很難用簡單的語言去說明,這就給哲學、心理學、藝術家更多的機會去表達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

1動機是驅動人類行為乃至整個社會體系運轉的一種力量。

2 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指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

3 動機的優先順序不一定是固定的,可能會根據情況的發展而隨時調整。

4 人在外部支持的理由不充分的時候,會通過改變自身態度來保持言行一致。

1大腦當中有一部分特殊的結構控制著人的情緒,叫做杏仁體,是一個左右對稱,像杏仁一樣的組織。它是人腦當中一個非常原始的部分,是恐懼記憶的中樞。

2 情緒由心理和生理的共同作用產生,而它又對生理或者心理造成影響。這種情緒對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的影響,叫做應激反應。

3情緒和疾病是有關聯的,這種關聯的通道就是應激反應。

4 人類共有一套固定的情緒表達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人和人之見的交流甚至可以不需要語言,直接用表情傳達就可以了。

關於了解我們自身,可以在網上觀看BBC的紀錄片。

1人和人之間的性格和氣質,是不一樣的。

2 僅僅通過表現出來的氣質來判斷一個人,尤其是以貌取人,往往是不準確的,這其實也是人格上的刻板印象。

3 每個人都是多樣化氣質的集合體,只不過在不同場合表現的不一樣,缺少了任何一種氣質,人格都不會是完整的。

4 一個人對命運的看法,是他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5 人的行為不可能發生在真空里,每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所在文化背景的影響。

1 一般來講,膽固醇水平越高、凝血時間越快,心臟病發病的幾率越大。

2 每一個人在思維當中都存在三種不同的時間觀念:現在、過去和未來。

3 時間觀念是人格的一種體現,在做決策的時候是哪一種時間觀念佔據主導,往往取決於不同的人格。

4 時間觀念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而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變得越來越關注現在。

推薦書目《當下的力量》由埃克哈特·托利編著,還可延伸閱讀他的《新世界》,這兩本書是我心中的「聖經」。我常說「現在的人不是在拜佛,而是拜自己心中的想法」,通過閱讀感受這兩本書,你可以了解到「你是誰」以及「你就是佛」。

1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2 在複雜多變的環境里,人們會經常感覺到無助。短期的無助,還可以通過一些心理調解來解決,但長期遭受挫折和失敗,就容易讓人產生惡性循環。

3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空間里,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間感,它不僅會影響人們生活的舒適度,實際上,它還會影響人們心理上的健康。

1 針對同一種病症,可以有很多種解決方案,而不同的解決方案之間並沒有高下之分,沒必要過於保守地只是堅持一種方法,而是應該開放性地綜合運用。

2恐懼症絕大多數情況是通過人的聯想產生的,要治療它,就要從人的心理聯想入手。

3人在觀察沒有規則的形狀時,注意力會被分散,人會處在一個非常放鬆的狀態,深藏在心底的想法就會浮現出來。

推薦電影《重返地球》是由威爾史密斯父子主演的影片,或者到百度直接搜索「重返地球經典台詞」,都是關於恐懼的經典台詞,比如那句「危險確實存在,但恐懼是自己選擇的」。

1 在突發事件當中,旁觀者越多,每一個人心裡的責任意識就越會下降。

2 突發事件每天都在發生,都在考驗著社會的良心,但這種良心的釋放,是遵循著一定心理學規律的。在危急時刻,千萬不要以為已經有人提供幫助,就放棄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念頭。

3 人在特殊的環境下,會因為某種無條件服從而壓制甚至喪失理智。這種理智的喪失,在一些重大的群體性事件當中,往往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這節推薦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從中了解「群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kylin趙攝影 的精彩文章:

TAG:kylin趙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