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為什麼不調傅作義兵團南下參戰?原因很簡單

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為什麼不調傅作義兵團南下參戰?原因很簡單

遼瀋戰役之後,全國軍事形勢發生新轉折,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l20餘萬人上升到300萬人,從劣勢轉為優勢;國民黨軍總兵力則由430萬人下降到290萬人,從優勢變為劣勢。當時毛主席就曾說:「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而國民黨蔣介石丟了東北之後,也是惶惶不可終日,在他心裡東北一丟,緊接著華北就要丟,解放軍的大軍就可以直逼南京和武漢。就在蔣介石想著關外的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入關,華北不保的時候,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發起了第二個戰略決戰性的戰役,即圍殲國民黨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部的淮海戰役。同時,西北野戰軍已將國民黨軍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壓縮於關中地區。

選擇讓華北剿總傅作義兵團固守華北,還是撤軍在淮海戰役中拚死一搏。蔣介石猶豫不決,如果固守華北,那傅作義兵團遲早會被殲滅;如果選擇撤軍以確保長江防線,或加強淮海戰場,一方面會產生惡劣的社會輿論和政治影響,另一方面,傅作義南撤,相應地東北野戰軍入關追擊,形勢也不會有多好。

而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是長期活動於綏遠地區的地方實力派,他深怕自己的部隊南撤後,其主力為蔣介石嫡系所吞併,因此不願南撤;傅作義的另一條路就是西逃綏遠,但他又怕西逃後勢孤力單難免會被解放軍圍殲的下場。所以傅作義也不知道何去何從。

後來,蔣介石命令傅作義到南京商談華北作戰計劃。經過國民黨高參們的磋商,他們認為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在兵力上不佔優勢,不足以對華北造成威脅,同時東北野戰軍剛剛經過遼瀋戰役,需經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關,因此華北暫時無憂。並且國民黨控制華北,可以牽制人民解放軍東北、華北兩支部隊,使解放軍不能南下,對淮海戰役整個戰局也非常有利。

蔣介石根據以上軍事判斷,決定讓傅作義繼續暫守北平、天津、張家口,並確保塘沽海口,將華北剿總60餘萬大軍,部署於東起灤縣、西至柴溝堡的鐵路沿線。蔣介石和傅作義雖然在方針上已統一於暫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防守北平及其以東廊坊、天津、塘沽一線;傅作義的部隊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懷來、宣化、張家口一線。這種軍事布局,可以說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先兆。戰局不利時,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可以從塘沽出海路南撤,傅作義的部隊可以從鐵路南撤或者向西逃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史 的精彩文章:

淮海戰役,邱清泉不願意救黃百韜?真實情況竟是這樣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