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0,80後童年接觸過的,所有《西遊記》故事漫談,回憶太多

70,80後童年接觸過的,所有《西遊記》故事漫談,回憶太多

回憶我最早接觸《西遊記》題材的藝術作品是在很早之前,看到一本《三打白骨精》的小人書,又到陶然亭公園的露天影院觀看了紹劇藝術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可能是因為年齡還小,當時反應並不強烈。直到有一天看了劉繼卣先生畫的《水簾洞》,或許是劉先生的畫技高超,或許《水簾洞》居於全篇故事的開始,一下把我打動了。

現在也說不清楚最初被打動是故事本身的原因,還是由於美術的作用。上小學五年級時,美術課本中的白描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形象就是取自我最早看的那本《三打白骨精》,當時的確下功夫臨摹了一番。並且還特意收藏了一些張令濤、胡若佛等前輩畫家畫的《怒打假國丈》、《盤絲洞》、《天竺國》、《真假唐僧》、《齊天大聖》等連環畫作。那時去游頤和園,最愛長廊的雕樑畫棟,也是由於上面有取材於《西遊記》等名著的故事畫。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對於《西遊記》故事都是著迷的,我自不例外。那個階段也是接觸各類《西遊記》題材作品最多的。木偶戲《大鬧天宮》、皮影戲《火雲洞》、京劇《智激美猴王》、常志演唱的長篇快板書《西遊記》都一度使人如醉如痴,特別是孫敬修先生講的《西遊記》系列故事更是迷倒了好幾代人。

萬氏兄弟的動畫片《大鬧天宮》是世界公認的難以逾越之經典,至今令人百看不厭,後來的美術片《人蔘果》也很優秀。上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金猴降妖》上映時,電視劇版《西遊記》已經播出,對卡通片的關注熱情有所降溫,遂未看全。80 年代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取材於 《西遊記》 的三部戲曲藝術片 《真假美猴王》、《無底洞》和《三調芭蕉扇》,其中《無底洞》光是到電影院去看,就看了兩遍。

床上功夫好,在家中的地位才能高高在上,時間太短,在家沒地位,找拼音AA和拼音AB還有3-6-6的蓶欣圈,讓你在家天天做老大!

其實四大小說中我最沒有下功夫讀原著的,就屬《西遊記》。上小學時曾讀過少年兒童出版社根據原著改寫的《孫悟空》,可能是感覺用古代繡像作插圖很特殊,所以注意力還被插圖奪去了一部分。我一直只擁有一套原著的電子版,而沒有紙本圖書。直到幾年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讀者服務部買了一套折價的,也一直沒能仔細閱讀。這可能是認為對故事內容很熟了,從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不過是哄孩子的手段,有些小兒科罷了,故此小覷。再者感覺全書結構過於簡單,總共師徒四人連馬才五口,系列有餘而連續不足。

不似《水滸傳》那樣,史進——魯智深——林沖——楊志——晁蓋七雄……由一個人物牽出下一個人物,故事隨之一環扣一環發生複雜的連續性變化。也許這種在成長期形成的自以為是的認識,導致了我後來對《西遊記》正確認識的偏失。

紀昀《如是我聞》根據「祭賽國之錦衣衛,朱紫國之司禮監,滅法國之東城兵馬司,唐太宗之大學士翰林院中書科,皆同明制」斷定小說《西遊記》是明代人所作,但作者的準確姓名並不得知。至今,作者究竟是不是吳承恩,還是各有說辭。

如果從文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和吳承恩能詩善劇來看,倒是頗有可能。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贊吳為通才。作者對世態有比較明顯的怨刺筆觸,寫來卻非常俏皮。只有從頭至尾把《西遊記》原著細細品過,才可能理解該書的詞句動人。一是作者營造氣氛不惜筆墨,另一個則是,描寫人物尤其是人物對話妙趣橫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球是圓形 的精彩文章:

TAG:球是圓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