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杯老白茶,一起看細水長流

一杯老白茶,一起看細水長流

春水綠的時候,我就河邊一躺。

聽風看雲吃茶,然後胡思亂想。

——老樹

白茶,是起初不經意卻會日久生情的那種茶;是青春年少、志得意滿的時候不會明白它的好,閱盡繁華、回歸平淡後才會對它心領神會的那種茶。

第一次喝白茶,是朋友送的老壽眉。普通的牛皮紙袋子裝著,樣子極為樸素。

打開一瞧,竟然是些蓬鬆又凌亂的葉子。深深淺淺的褐色,不好看不說,甚至有些枯槁的感覺。心想這算什麼茶呢?隨手抓了一把,沸水澆下去,悶了一會兒,一股葯香撲鼻而來。

那個味道像是有一股力量慢慢地把我從雲空拉回地面。我沒有像品嘗其他茶的時候,搜索枯腸尋找合適的詞描述它的香。

它不似綠茶的清雅,不似紅茶的甜潤,沒有烏龍的層層疊疊,也不像普洱的深沉厚重。一時間,只覺得瓊樓玉宇都是虛幻,裊裊炊煙才是真實的人間。

它讓人覺著踏實,接地氣。

正趕上那幾天連日奔波,幾杯下去,疲憊的身體在滿是葯香的茶湯里逐漸舒緩過來。原來民間對白茶「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的說法竟然不是胡扯。

從此,無論什麼季節,每當身體不太舒服的時候,總會煮一壺老白茶,聽著茶湯在陶壺裡咕嘟咕嘟冒泡的聲音,棗香葯香瀰漫開來,似乎病就好了一半。

本來,白茶最初也只是福鼎當地的老百姓用來消炎祛火的茶,人們常用白茶燉冰糖來降火去燥,治療小兒麻疹、發燒等疾病。近些年,隨著白茶工藝的發展,資本和政府聯手推廣,藥用和保健價值得到認可,白茶才又帶著它的各種傳說,款款而來。

有關白茶的起源和來歷,眾說紛紜,有混餚不實的信息,也有很多讓人著迷的誤會。無論是陸羽《茶經》里描述的「永嘉三百里,有白茶山」,還是岡倉天心的《茶之書》裡面寫的「宋徽宗最愛白茶」,亦或是蘇東坡《嘉木記》中記載的「峨眉白芽」,其實都很可能只是白化了的綠茶而已,跟今天我們說的不炒不揉的白茶毫無關係。比如安吉白茶,雖然名字叫白茶,其實是綠茶,只是茶芽有白化現象而呈現白色,而且會有殺青這道工序,就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白茶了。

直到明代,田藝衡的《煮泉小品》里才有了白茶製法的明確記載:「芽茶以火做者為次,生曬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

白茶的製作方法看似是六大茶類中最簡單的,只有萎凋和乾燥兩種工藝,卻蘊含著豐富又樸素的制茶精神。萎凋絕不是簡單的日晒使鮮葉失水,它要通過對溫度、水溫散失的速度、反應時間的控制,來使鮮葉完成外形、香味、甜味的塑造。這個過程需要茶農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萎凋方式,最大程度地表現出茶青的本質優點。這種制茶工藝需要很多實際操作經驗,也最考驗茶農的不焦躁、不迫切、不功利,也正如白茶的精髓——低調謙和,寵辱不驚。

歷經一百多年的歲月變遷,白茶保留了它最質樸最本色的特點,安安分分地守在屬於自己的時光里,任時光褪去它青蔥的底色,任歲月賦予它更深沉的力量。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白茶。作為一種微發酵茶,白茶的茶多酚含量遠遠高於其他茶類。因此,除了其他茶類的功效外,白茶還有許多特殊的功效。比如抗輻射、抗氧化、抗腫瘤。因為它不殺青不揉捻,最大程度保留了酶的活性,適用於經年存放。在存放的過程中,茶裡面活性物質會不斷轉化,茶性由寒涼變得溫和,儲存年份越久,茶味越是醇厚且更有保健功效。

白茶的第三次興盛就是因為歐美國家發現白茶的保健價值,許多著名化妝品牌都研發了白茶系列。許多大茶商也紛紛到福鼎、政和收購白茶,白茶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欣賞,價格也和其他茶類一樣節節攀升。

過去,福鼎當地人家中如誕下女兒,父母會為她存一罐白茶作為"女兒茶」,出嫁時作為嫁妝。今天,在福建白柳村,一碗白茶茶湯仍然是祖宗靈前最重要的祭品。它承載著人們之間最樸素也最深厚的情感。

它是嘗過三千弱水後的那一瓢,看過千帆側畔後的那一扁。

它是長裙當壚笑,洗手做羹湯。

一杯老白茶,一起看細水長流。

一般來說,五年以上的白茶就可是算是老白茶了。茶底好,存儲得當的10年以上的老白茶已經非常難得。

二零零七年的白牡丹和二零零六年的老壽眉

歷經十年以上的轉化

太陽的能量、自然的平衡、時間的力量

在茶湯里,你都可以感受得到。

可掃下方二維碼了解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寒夜客來茶當酒,冬日喝茶你最需要一種應景的裝備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