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枝臘梅蘊茶香

一枝臘梅蘊茶香

此次大寒雅集共泡了兩款茶,一款是天心禪茶「水仙」,另一款是書友松洲兄帶來的「老樅水仙」。

不同於書法的直接書寫呈現,茶的呈現需要一些較繁瑣的準備,最後凝匯為一杯茶湯,我們通過一杯茶湯認識一味茶,認識與茶相關的種種,進而認識泡茶的人,識得茶的背後是怎樣的用心,令我們生起怎樣的觀照。

以下我們來說說這次雅集的茶。

水仙 和 老樅水仙

水仙

水仙是武夷山茶樹品種的一個名稱,武夷岩茶是以品種命名,故而得岩茶水仙。武夷山茶區素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的說法,水仙和肉桂是武夷岩茶中有代表性的兩款茶,集合了岩茶的韻味特點,水仙最大的特點就是茶湯滋味醇厚。作為半發酵的烏龍茶,水仙干茶的條索緊結捲曲,呈烏褐色,傳統工藝製作的水仙茶,干茶有白霜,泡展開可見成片向上凸起的小泡,俗稱「蛤蟆背」,乃焙火工藝所至。

老樅水仙

所謂老樅是指樹齡老,五六十年以上樹齡的茶樹稱為老樅水仙。與水仙條索外形近,只是因為屬於中輕焙火,顏色多為色澤烏綠潤帶寶色,滋味清香,突出特點在「樅味」,有木質味,青苔味,糙米味。

器物 茶席

時值臘月,梅花當令,選擇了有梅花圖案的側把壺作為主泡器。又是大寒節氣,過後即將進入春天,又一個輪迴。如蘇軾的《贈嶺上梅》詩中言「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梅花亦應君子之會,彰君子之品格。

茶托盤是陶質金屬紋理釉面的,其上有凸起似小山,紋理若波光粼粼的水面,組合起來好似舟行自在山水間。此外,茶托用「梅蘭竹菊松」的紋飾圖案,又作呼應。公道杯使用透明玻璃杯,以觀湯色。以青瓷觀音瓶為花器,樗林臨機插入了一枝「六齣花」,一抹靈動的花插誕生了。以藍色夏布為席,上覆紅色窄茶席,再在其上鋪展開壺、杯子與水盂等。

茶席與器物構成了一方茶之境,美好的茶境不在器物之華或茶席之繁,一方簡席,亦可飽富深情,令相見歡。

泡茶

沖泡之前先擺放好器物。將燒開的水倒入壺中,再從壺中倒入公道杯、杯子,然後再將杯子中的水倒入水盂。這個過程稱為「溫杯凈器」,

看起來頗繁複機械的手法,是日本煎茶道修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身體、手法的嫻熟,令人生起嚮往恭敬,亦令入一種安定之境。於我們的文化傳統,「凈器」是一種虔敬的表達,「溫杯」可讓器皿的內壁溫暖,呵護茶氣,呈現最好的茶湯之美。

將小茶包中的茶倒入茶則,醒放一會。然後將干茶投入壺中,根據所泡之茶的需要,用沸水沖泡。第一泡高沖低泡,令水有力注入壺中,若是用蓋碗,可見到茶條索能夠旋轉起來。大約5秒鐘即可出湯,將茶湯完全倒出瀝乾淨。再接續第二泡,選擇一個點,將水和緩注入茶壺中,10秒鐘即可出湯,將茶湯完全倒出瀝乾淨。後面依此接續,出湯稍晚,增加浸泡時間。將公杯中的茶湯均勻分到各個品茗杯中,即可品賞茶湯了。

對於泡茶人來說,無需更多的演繹,只需沉浸這個過程,凝神專註於茶、器、水,自己的如常呼吸。

品賞

品賞是從干茶開始的,由於現場人比較多,大家或坐或站地分散著,不便於傳遞茶則中的干茶,遂將干茶投入溫過的壺中,傳遞觀看,品嗅干茶的氣息。

對於吃茶人,觀看整個泡茶的過程亦是一種品賞,若能與泡茶人氣息相和,起伏同契,便入令人歡喜的一境了。

品茶湯是個仁者見仁的過程,如禪門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入口當下的那一瞬,你會升起怎樣的感受,是茶湯的釋放,亦是心的綻放。通常,我們不必很了解清楚這是什麼茶,有什麼特點,當你知道太多,就會去對應,那時便不是身體在喝茶,而是頭腦。

今天喝的是岩茶水仙,如共同總結出來的特點,大家都喝到了一份醇和,這是現場的成就,更是制茶人和它所在的山場的成就。一杯茶湯能夠將我們的身心帶入一片山水,注入自然的能量,令生喜悅,這也是品茶的妙趣。

當品茶之風大興,人們往往趨於雅好的展現,更關注此時眼前的演繹,而實際,一泡好茶有一半的功夫在看不見的背後。不僅在於特別的土地、氣候、水源,亦蘊含在製作、存儲、運輸等等的每個環節的細緻用心,所以,一泡好茶是眾緣的成就,如同佛家語「眾緣和合」。故而,我們該珍惜這入口的每一滴美享,那是多少因緣的成就,感恩如許。而所謂的「好茶」、「壞茶」亦不可從最後的價格而論,時下太多的名相名不副實,所有的遇見都有因緣,我們期待好的因緣聚合,卻無法把握所有,我們應心存清明的覺知,感恩每一份遇見。

比較茶底

因為沖泡了另外一泡老樅水仙,故而可以比較來認識兩種茶。不過,雅集不是專門品茶,老樅水仙的茶湯呈現無有細展,猶可欣然的是,可以從兩泡茶的茶底來覓得一分識茶的線索。兩泡茶基本都泡展開,浸泡在水中,將器皿並放來看茶底,可以看出呈現的明顯不同,從茶底色澤上、湯水的濃稠韻感上,以及茶拿在手上揉搓的感覺上。這其中有茶種類、以及工藝不同的呈現,也有所謂「好壞」的一些比較。具體蘊含太多細節,也是一個泡茶人探索逐漸明晰的學問。

時節之悟

這個時節很特別,從陰陽之氣上來說,之前強大的陰氣已經大大消減,而近乎歸零的陽氣能量卻觸底反彈,日益強大。日本茶人有用和歌表達所悟境界的傳統,茶道祖師千利休居士曾作過一首和歌:

苦待花報春

莫若覓山間

雪下青青草

春意早盎然

他認為唯有此歌之心才能完全表達「寂」的心境,是茶道的最高最美的境界。這陰陽交轉的時刻兼具兩極,茶道就是闊步於這廣袤空間的大道,這是一條看不到頂,也不知盡頭的無限深遠的大道。我們的文化大家林語堂先生曾說,「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亦是同樣的生命之悟。我想,於此道中,即便有路燈,也無有可替代行走之簡省,只有親行親歷,方可收穫種種。

「它非藝亦非術,它是我們自身構築起來的道本身。」

誠意 正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