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雞尾酒,只在美國可能|大象公會

雞尾酒,只在美國可能|大象公會

雞尾酒的發展歷程,凝聚著美國各族人民的勤奮與智慧。




文|師弟




相比好萊塢、可口可樂和麥當勞,雞尾酒或許才是「美國文化侵略」的最佳象徵,卻幾乎從未代表美國遭受過世界人民的批判和抵制。







從款式名稱到配方技法,雞尾酒凝聚了美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文化,作為理解美國生活方式的起點,可能遠比洋快餐和碳酸飲料更為深厚可靠。




「先開個酒館再說」



雞尾酒的發展歷程中,凝聚著美國各族人民的勤奮與智慧。




當然,混合飲料的歷史比美國要久遠得多。在烈酒中加入砂糖、蜂蜜之類的做法,早在北美殖民地誕生前就已出現在各國酒文化中,只是材料都比較單一,遠不如後來的美國雞尾酒豐富多彩。



如著名的賓治酒(Punch),用烈酒(如朗姆酒)、砂糖、檸檬、肉豆蔻加上水即可製成,最初起源於南亞,17 世紀初由東印度公司水手介紹到英國,後來便在北美殖民地的英國移民中流行開來。




英國移民對飲酒也確實很有熱情。1708 年,托馬斯·瓦爾杜克船長在寄往倫敦的家信中寫道:每當有了新殖民地,西班牙人會先建教堂,荷蘭人會先修堡壘,英國人則會先開個酒館再說。





▍英國畫家威廉·霍加斯(1697-1764)筆下喝酒的英國人



不過,北美殖民地的酒客們最熱衷的並非賓治酒之類的混合飲品,而是朗姆酒。




早在美國誕生前一百年,新生不久、人口不及四千的波士頓就已經有了蒸餾廠,生產朗姆酒也逐漸成為新英格蘭地區的支柱產業。





▍位於羅得島州新港的白馬酒館(White Horse Tavern)是美國最古老的酒館之一,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 1673 年




殖民地人民對朗姆酒的熱愛,更是間接推動了美國革命:1764 年英國議會通過的《食糖法案》,嚴重影響到殖民地朗姆酒的生產,和稍後的《印花稅法案》一樣弄得人民怨氣衝天。



除朗姆酒外,黑麥威士忌、荷蘭式金酒、梨子和蘋果白蘭地、馬德拉葡萄酒、西打和麥酒等也頗受追捧。




與豐富多彩的酒類相比,當時能用的混合飲品配料就十分有限了,直到19世紀雞尾酒大行其道前,只有砂糖、糖蜜、雞蛋、牛奶、蘋果、干桃子、薄荷、苦精等。




當然,這些材料排列組合之後,也產生了一系列花樣繁多的飲品:賓治酒去掉果汁就成了「司令」(Sling),加熱之後又成了「托地」(Toddy),把果汁換成薄荷則是「朱勒普」(Julep)。





▍「

朱勒普」廣受歡迎,據說英國作家狄更斯赴美期間非常喜愛




1834 年,混合飲料行業迎來了第一個飛躍。由於廉價冰塊大量進入美國市場,混合飲料終於變得爽口起來,一時間出現了「冰雹風暴」(Hail Storm)、「木材塗鴉」(Timber Doodle)、「道義勸告」(Moral Suasion)等各種加冰的款式。




風潮之下,調酒者也開始用更貴的烈酒取代朗姆酒,如法國進口的白蘭地。




不過,這些新產品除了有冰塊外,和傳統的賓治系列的區別並不大,如「冰雹風暴」就只是「司令」加上冰,「道義勸告」則是在賓治酒里加一勺梨子白蘭地。




雞尾酒的爆發,還要等到 19 世紀中後期、一批批新移民湧入美國餐飲業以後。



各民族的貢獻


19 世紀 40 年代起,大量新移民湧入美國,其中主要是德國人和愛爾蘭人。




由於文化和生活習慣上的種種差異,新移民和本土美國人(早期移民的後裔)關係不佳,甚至結成黑幫互相打擊。





▍電影《紐約黑幫》反映了本土美國人和新移民的幫派衝突




新移民的酒文化也往往受到本土美國人的唾棄,如德國人愛喝的拉格啤酒,最初就遭到了美國媒體的抹黑,被稱為「污垢和毒藥的混合物」,只會給人帶來瘋狂和毀滅。




也有美國媒體給出相對中性的評價,如《紐約時報》就表示:「拉格啤酒與戲劇、雪茄和黃色文學一樣,屬於年輕人的必備。」




更糟的是,德裔移民習慣在星期天下午開家庭聚會,飲酒作樂,與當時美國人只在男士專用的沙龍聚眾飲酒的習慣大相徑庭,結果招致廣泛批評。由此引發的衝突中,本土美國人甚至撕碎德國移民抗議用的美國國旗。




不過,德國移民的另一種飲酒習慣,卻開始為美國人接受:用酒精製作混合飲料。




德國素有混酒喝的傳統,如以紅酒為基底的「Cups」,和各種用烈酒、利口酒和風味糖漿等材料製成的俱樂部聯誼飲品,都和德國移民一起來到了美國。




在酒吧工作的德國移民,對美國傳統的混合飲品作出了相當改造,比如他們調出的「朱勒普」,就採用了進口的白蘭地、波特酒、雪莉酒等,用料上也不再限於糖、薄荷和冰塊。




這些改造頗受美國酒客歡迎,受到鼓舞的德裔調酒師們也繼續創新,開發出了「威士忌戴茲」(Whiskey Daisy)、拉莫斯金菲士(Ramos Gin Fizz)、竹子(Bamboo)、飛行器(Aviation)等經典搭配,美國的酒精飲品從此開始變得複雜而有層次。





今天風靡世界、廣受女士歡迎的「瑪格麗特」(Margarita)雞尾酒,就是「威士忌戴茲」的間接衍生品




19 世紀後期湧入美國的義大利移民,則帶來了他們以酒佐餐的習慣,尤其是 Amaro 之類有明顯苦味的酒品,與美國人當時喝的威士忌、雞尾酒和剛剛接受下來的拉格啤酒大相徑庭。




早在美國內戰前,義大利移民就開始為美國雞尾酒作出貢獻,如當時新奧爾良的酒吧老闆約瑟夫·桑蒂尼,就是著名的「白蘭地卡斯特」的發明者。





▍19 世紀後期紐約著名調酒師傑瑞·托馬斯,最早記錄酒譜配方並整理成書,年輕時曾在約瑟夫·桑蒂尼的酒吧工作,後來將該酒吧的三種雞尾酒配方收錄在他的《調酒師指南》中。




義大利的味美思葡萄酒,更是成為了「曼哈頓」(Manhattan)和「馬蒂尼」(Martini)這兩款經典雞尾酒的必備配料,早在義大利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前,就成了美國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味美思的普及,其他族裔的調酒師也開始用這類酒品開發雞尾酒,如所謂「巴拉卡雞尾酒」(Baracca』s Cocktail),用三份義大利味美思加一份佛藍布蘭卡製成,從名字到配料都極富義大利風情,但其發明者其實是俄羅斯猶太裔調酒師雅各布·格羅哈斯克。




此前專註於喝威士忌的愛爾蘭移民,逐漸也開始為雞尾酒作出貢獻,如員工幾乎清一色愛爾蘭人的華爾道夫酒店,就以金酒、味美思和橙汁搭配創造出了「布朗克斯」(Bronx),20 世紀初大受歡迎。





布朗克斯雞尾酒




不過,相比於今天豐富多彩的雞尾酒世界,這一時期的美國雞尾酒的品種仍然比較單一,有待 20 世紀美國歷史的進程。




莫吉托、傅滿洲與蘇維埃



1920 年 1 月 17 日凌晨 0 時,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正式生效,禁止釀造、出售或運送酒類飲料,長達近 14 年的禁酒時代從此開始。





禁酒令迫使不少以酒佐餐的義大利餐廳轉入地下,結果有不少美國人為了喝酒也來光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義大利裔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圖為一家小牛肉很有名的義大利餐廳。




除了喝地下酒,經濟較好的美國人也可以選擇到古巴、加勒比地區和太平洋諸島旅遊,順便喝個痛快。1914 年到 1928 年,每年到古巴的美國遊客從 3.3 萬人激增至 9 萬人,其中不少人在古巴置業。




為滿足他們的口味,古巴當地的雞尾酒行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不但在 1924 年 6 月成立了古巴調酒師協會,當地的西班牙裔調酒師們還開發出不少經典雞尾酒款,如「莫吉托」(Mojito)、「戴基里」(Daiquiri)等,至今仍風靡世界。





在這些酒款的影響下,早已過時的朗姆酒也重振雄風




1933 年美國停止禁酒後,多年來出國喝酒的遊客們把這些熱帶風情的雞尾酒帶回了美國。




其中,有多年加勒比海遊歷經驗的前私酒販子恩內斯特·根特,在他開設於好萊塢的酒吧里開發了不少以朗姆為基酒的雞尾酒,配以棕櫚葉、竹節、菠蘿和椰子,酒杯也設計得充滿熱帶風情,甚至在酒吧里擺放假棕櫚樹。




根特的創新,對美國雞尾酒的發展影響巨大,其「提基」(Tiki)風格成為美式雞尾酒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桿大煙槍》中熱帶雨林般的奇葩酒吧,明顯受到

「提基」

風格的影響




為了提供全方位的熱帶風情,

「提基」

更僱傭中國廚師,為酒客提供南洋風格的粵菜。





更符合

「提基」

風格的顯然應該是波利尼西亞等太平洋島嶼的食物,但實在不合美國人口味,只得改用西化粵菜,再把擺盤改造成「太平洋風格」




結果,粵菜館老闆們也開始在店裡提供

「提基」

雞尾酒,並研發出了華裔特色的美國雞尾酒「Dr. Fong」。





Dr. Fong 的專用容器「傅滿洲杯」




直到今天,

「提基」

風格的酒吧文化在美國早已衰落,這種雞尾酒卻成了中餐館、特別是粵菜館的保留節目。





「提基」

雞尾酒常見的小傘裝飾也有明顯的中國風格




美國人飲酒習慣的另一次劇變,則源自二戰期間的美蘇同盟。在戰時親蘇宣傳的影響下,「俄式」成了美國商人百試百靈的營銷標籤,俄羅斯伏特加品牌「斯米諾」(Smirnoff)也被美國人約翰·馬丁收購,並在美國市場大量投放,至今長盛不衰,甚至被部分媒體稱為美國的「國酒」。




冷戰期間,伏特加並未因為蘇聯的惡劣形象遭到打擊,在第一部 007 電影《諾博士》中,邦德喝的便是一杯斯米諾 Vodkatini。







如今流行全球的基本款雞尾酒,如「大都會」(Cosmopolitan)、「

白俄羅斯

」(White Russian)等,都以伏特加為基酒。




時至今日,雞尾酒的發展仍未休止,一代代的新移民仍在為其帶來新的元素,如紐約著名酒吧「Employee Only」的創建者就是兩位前南斯拉夫移民,「Dead Rabbit」的創建者是兩位北愛爾蘭人,「NoMad Bar」的主管則來自委內瑞拉。




受美國文化深刻影響的國家,也不斷出現新的雞尾酒嘗試,如日式雞尾酒對不少經典美式雞尾酒的做法作出了創新,並有自創的酒款「雪國」。




雞尾酒誕生的時代並不長,至今仍在逐漸創新,各個族裔的調酒師,總難免想融入自己家鄉的飲酒文化,不好喝也沒關係,畢竟人們的口味也在不斷改變。





以中國白酒為基酒製作的「龍爪」雞尾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您」這樣的敬稱是怎麼來的|真問真答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