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通有意出售旗下手機業務 日媒:日本發明二維碼 如今以中國「標準」逆襲日本
日本富士通上周五表示,公司正在與北極星資本集團(Polaris Capital Group)商談出售其手機業務事宜。據當地媒體報道,此次交易金額約500億日元(約合4.56億美元)。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官方協定有望在本月末達成,富士通將出售手機業務多數股份。
日本《讀賣新聞》報道稱,北極星資本收購富士通手機業務後,目標在數年內將該業務上市。
富士通聲明稱,尚未就此問題做出決定;關於協商的股權出售規模,公司代表不予評論。北極星資本尚未置評。
富士通股價早盤上漲1.76%,日經指數則小漲0.15%。
富士通等日本手機製造商在全球智能手機競爭中表現不佳,被蘋果、三星及中國手機製造商超越。
富士通一直在剝離非核心業務。去年,聯想同意收購富士通個人電腦業務多數股份,金額高達2.69億美元。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保留手機業務的員工和工廠可能是交易的條件之一。另外,富士通或將在北極星資本管理下繼續運營Arrows品牌。
1月26日,多次就中國議題發表文章的日本經濟新聞產業部副部長中山淳史發文稱,日本對新技術過於「孤立」,導致很多日本產生的新發明和商業模式為中國所用,其中就包括了二維碼和汽車動力電池。
尤其隨著中國支付軟體進軍日本,二維碼也隨之「反攻」。「日本誕生了手機攝像頭和二維碼,中國則利用二維碼創造出巨大的商業機會。日本的銀行和其他產業為什麼沒有搶在中國之前注意到二維碼的便捷性和發展潛力呢?」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日本未來的競爭對手從歐美變為中國的可能性正越來越大。
使用手機掃碼支付的深圳地鐵@視覺中國
日本發明二維碼,卻讓中國發揚光大
最顯眼的例子是二維碼,文章稱,在中國,在手機支付已經成為了主流。這種支付方式將難以獲得信用卡的低收入人群拉入消費的大潮之中,為中國經濟的規模擴大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開始登陸日本。
但是,這一技術的核心在於「二維碼」。在日本印在機票等地方上的矩陣碼就是二維碼,這原本是日本的技術。
開發二維碼的是日本電裝公司(目前為子公司Denso-Wave的業務)為豐田所開發的。豐田汽車的「看板管理系統」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豐田旗下的電裝在1997年為實現看板管理系統的電子化開發出了比條形碼容納更多信息的2次元編碼,也就是二維碼。
電裝沒有獨佔該技術。當時的電裝不僅面向豐田,還提出推廣二維碼的戰略,免費公開製作二維碼的軟體,而銷售二維碼的掃碼器。
結果,電裝的二維碼和掃碼器被競相開店的便利店企業採用。但沒有擴大到海外,甚至被稱為「加拉帕戈斯技術」(Galapagosization,即在孤立的環境下,獨自進行「最適化」,最終對外喪失競爭力)。
情況在2010年之後發生了變化。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攝像頭讀取信息的二維碼在海外以驚人的速度滲透。
中國最早的手機支付使用自主編碼,由於安全層面存在問題,後改為使用二維碼。改用二維碼不僅在安全性上有了優勢,還因為電裝免費公開相關技術,不收取專利費。中國的手機支付軟體也是一樣,不向用戶收取手續費,因而實現了爆炸式普及。
Denso-Wave的執行董事田路勝彥表示,「經常有人跟我說,哪怕一個二維碼收10分錢也好啊」。但是,從戰略角度來說,電裝在免費問題上並沒有做錯。正是因為免費公開,二維碼才得以在全世界普及。美國微軟也開發出了類似於二維碼的編碼,但是由於收費,最終未能得到普及。
真是很難評判對錯。日本誕生了手機攝像頭和二維碼,中國則利用二維碼創造出巨大的商業機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日本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標準逆登陸」攻勢。
首先發明二維碼的日本為什麼不使用?
日本的銀行和其他產業為什麼沒有搶在中國之前注意到二維碼的便捷性和發展潛力呢?為什麼沒有預想到IT企業有可能威脅現有金融服務秩序這一點呢?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據悉,中國的銀行也曾反對過。但是,中國政府認為中國的銀行系統落後,希望通過智能手機服務進行升級,同時也更容易掌握納稅人的情況。中國積極推動放寬IT企業提供支付服務的限制,促進了新產業的誕生。
汽車電池,日本或面臨又一次戰敗
中國憑藉13億人口在「商業模式」和「標準」上威脅日本的事例今後或將不斷增加。例如拼車、共享單車、正在轉移汽車產業重心的純電動汽車(EV)等。
最近,一家中國的鋰離子電池企業頻繁拜訪日本知名汽車廠商。中國政府提出自2019年開始,要求車企銷售一定比例的純電動汽車,並通知汽車廠商,如果不採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電池,將不會被認定為合規的純電動汽車。
新能源汽車充電站@視覺中國
觀察中國政府發布的合規電池企業「白名單」可知,前10家全部為中國企業,松下和韓國企業等海外企業被排除在外。雖然沒有關於評選標準的正式說明,但顯而易見,佔世界汽車銷量3成的中國正試圖掌握純電動汽車心臟部位的「標準」。日本在一度領先的電池領域,正在被中國奪走霸權。
中國可能替代歐美,成為日本的新對手
另一方面,中國還將啟動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交易。預計從電力行業開始,汽車行業也將成為交易對象。有觀點指出,如果將來日本車企不滿足中國的排放標準,工廠有可能無法在中國開工。中國對於《巴黎協定》顯示出不同尋常的熱情,如果從通過排放量交易制度來更易控制汽車等主要產業、尤其是外資企業的目的考慮,就不難理解中國的行為了。
如今的中國或許正在從大量生產的「世界工廠」轉變為「標準大國」。在圍繞事實標準(De facto standard)和法定標準(De jure standard)的競爭中,美歐曾是日本的主要競爭對手。但今後的真正對手變成中國政府和巨大企業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TAG:日中資本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