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是創新之源

生活是創新之源

我參加過好多次鄭州小小說傳媒舉辦的活動,唯這次見到了許多的新面孔,很高興,這說明我們的小小說事業興旺發達,薪火相傳。在座的老作家有我跟劉國芳,這個「老」,是指業界里尊稱的「老一代」,即從湯泉池走來的第一代小小說作家,也就是出席全國第一屆小小說創作筆會的那一撥作家。這一批老作家,走的走了,擱筆的擱筆了,現在就只剩下我和國芳,還有今天沒來的凌鼎年、謝志強、滕剛等幾個,還在繼續寫著。我曾在微信的簽名上戲言說是「走資派還在走」。我屬於「三朝元老」,經過王保民主編時代、楊曉敏主編時代和現在的任曉燕主編時代,一直走到今天,但無論是哪一個時代,我都沒有走紅過。

不過,不走紅我也一樣堅持寫下去,其實寫作也不一定是為了走紅才寫的。

剛才有朋友提到一天寫幾篇的問題,這是對數量與質量的質疑。我也這樣做過,我也年輕過。記得那年從上海乘船溯江而上,在船上我曾經一天寫過八篇。這批小說的質量雖然參差不齊,可總體還算是可以的,有一半以上登上了省級以上的大刊。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小小說的內容創新和載體創新,在網路十分發達的今天,新媒體對紙媒的挑戰是十分嚴酷的。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無疑給了紙媒極大衝擊,尤其是微信的普及,不但青少年在用,相當數量的老人也在用。我曾經發文字給北京的朋友吳泰昌老師,他說你不要發給我了,我眼睛不好,看得太費勁。後來我就將電台廣播過我的小小說發給他,他說,這個好,不用眼睛就可以享受。現在很大一部分老人,特別是那些退休的老師,有文化,又能編寫,退休以後,與新的媒體形式相遇,成了微信控。

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載體怎麼新,作為作品,寫好、提高質量才是它的生命力。假如內容、質量不好,你即使運用最先進的載體也是無法生存的。不論怎麼創新,都還是以內容創新為根本。

避免雷同,追求生活化。生活是千姿百態的,我覺得從生活中來的小說是不會雷同的。從生活中的許多小事情開始,醞釀成一篇或數篇小說,都是可能的。下面我舉一個最近正在構思的、有可能成為小說的生活事例。

有一天,我陪我夫人去跳舞,她跳舞口渴了,找水喝,於是我為她去買水。一瓶水一元五,可是口袋裡只有一張百元和一張一元面值的鈔票。給大的,找不開;給小的,又欠了五角。賣水的阿姨說:你先拿去吧,啥時想起來啥時候拿來好了。拿到水後,我還真有點小小的激動,素不相識的,居然能賒給我五毛錢。我打算第二天就過來還她。可後來因為出差,耽誤了一段時間。回家後我騎上小電動車專程送過去,卻被告知有人幫還了。我便再次激動。到底是誰悄悄地替我做了?咱不是領導,不是名人,居然有人為我埋單,雖然只是五角錢。好一番感慨。由此我想將它寫成一篇小說,著重表現人與人的相互信任,我想它是會有新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說選刊 的精彩文章:

微小說 說好了的

TAG:小小說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