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時代,還需要雜誌嗎?

這個時代,還需要雜誌嗎?

01

不久前,一本曾經陪伴長沙走過十年風雨的文藝生活讀本《晨報周刊》正式宣布休刊。我是從朋友圈裡看到朋友轉發的推文才得知這個消息的。

這條宣布休刊的推文也沒有像預想那樣引起全城熱議,如果不是因為我在過去若干年間與它有過數次交集,恐怕也不會特意關注這個消息。

十年前,超女、快男的熱度從長沙開始席捲全國,十年後的長沙,酒吧、KTV、餐飲美食依舊大行其道,娛樂文化一波勝過一波,一本雜誌停刊只是人們閑聊中的一個小插曲,幾乎沒有激起什麼波瀾。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本雜誌,畢竟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紙媒行業的的確確不太景氣。

這個世界一直在更迭,有新的潮流風生水起,就有舊的領域慢慢蕭條。但對於我來說,是這本雜誌構建了我對藝文長沙的最初印象。

02

我第一次見到它是在六七年前的一個秋天,在一堂無聊的馬原課上,教授坐在講台上念ppt,教室內的同學要麼昏昏欲睡,要麼忙著做小動作。

這時候,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從書包里掏出兩疊報紙,我湊上前瞥了一眼,還分了A版和B版。

我問他這是什麼報紙,他低聲對我說:這是晨報周刊,在長沙很有名的呢。

說罷,很大方地分了我一疊。那一堂課,馬原我沒聽進去多少,倒是被手中的報紙吸引了。

後來,我成了它的忠實讀者,那時可真是便宜,2塊錢就可以買兩疊,A版負責生活,B版負責文藝。通過它,我開始慢慢了解這座我初來不久的城市。

長沙既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又有新潮的娛樂產業,這些看似矛盾的特質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氣質。再後來,許多的小確幸和小確喪也開始在這裡發生,這座城市是我們青春最初幾年的背景地。

我慢慢了解到,《晨報周刊》為推動這座城市的本土文化、藝術、傳統、建築,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甚至有很多人說它是「長沙藝文的開創者」。

它帶著大家穿街過巷,去尋找最地道的長沙韻味,通過文字和鏡頭的解說,讓大家認識「耐得煩、吃得苦、霸得蠻」的長沙人。

這十年間,它在長沙做了很多事,也經歷了很多故事,是這座城市飛速發展的見證。

03

我是一名從新聞學院走出來的學生,往屆的學長學姐都以能進入央視、衛視為榮。但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紙媒,所以我特別期待畢業後能成為一名雜誌記者或編輯。

學校圖書館有專門的期刊雜誌閱覽室,在那裡,我讀到了更多的雜誌——從以時事文化報道見長的《鳳凰周刊》,到以人物故事反映時代變遷的《南方人物周刊》,再到圖片與文字並重的《中國國家地理》,每一份雜誌都飽蘸著主創者的心血。

它們為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大門,或許我的三觀、審美、文學素養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它們的影響。

它們既張揚一家之見也包容大家之言,每一份報紙雜誌都代表其身後一個群體的態度和審美,雖然因為見解立場的不同,它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主觀臆斷的成分,但不可否認,它是很多人文學、美學、情感、生理、自然科學等的啟蒙讀物。

形形色色的雜誌,或年輕、活力、朝氣,或深刻、厚重、敏銳,它們共同豐富了那麼多人的精神生命。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曾經火爆的事物逐漸沒落,這是歷史的必然。

但我總覺得,那些傳遞給我們力量、給予我們憧憬的人和物,一定會對我們未來的走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04

人漸漸長大,內心越來越浮躁,外界越來越嘈雜,現在的我們已經很難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看一份報紙、翻一本雜誌。

我們很少再為偶得的好句子而歡欣雀躍,也很少能在書海中捕捉到瞬間的怦然心動。在快餐時代,閱讀也變成碎片式的、淺層次的,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獲得文字閱讀的快感,這應該算是紙媒的一大悲哀。

在《晨報周刊》休刊之前,《中國財富》《新視線》《外灘畫報》等知名雜誌也相繼宣布停刊。

曾經陪伴一代人成長的雜誌,有些永久停刊了,有些已經休刊但復刊時間未知,還有一些在銷售和廣告下滑的情況下艱難維持發行,頗有一腔孤勇的意味。

但正是因為還有這樣一群堅守信仰的前輩賜予力量,我才有勇氣在別人問「你的理想是什麼」的時候,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我想當個作家或者雜誌編輯。

初心這個東西並非從一而終就被歌頌,我們在往後漫長的人生里,喜歡一個新的人,做一份新的工作,告別舊時的自己,都是無可厚非的事。

我們沒了曾經引以為豪的諾基亞n9,更多的人記住的是papi醬和咪蒙,滿世界都在講大數據、用戶體驗和移動互聯網。落寞的雜誌主創們,守著心裡的燭火沿著河堤艱難前行。

05

但即便是再微弱的火把也可以照亮人心,學問、技藝、精神無不是這樣薪火相傳的。

如今的我,早已經從嶽麓山下的師範大學畢業,卻未能如願進入報社工作,而是選擇了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在電視台打工。

那晚看到《晨報周刊》休刊的消息,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打電話拜託長沙的朋友幫我買一本寄來,次日,朋友跑了好幾個報刊亭都沒能買到最新一期,報刊亭老闆們都搖搖頭說:已經很久沒有人來買周刊了。

我又去翻了翻它的推文,好在看到它們開的一間微店裡有售,立刻下了單,兩周後收到從長沙寄來的雜誌。

它早已從兩大疊變成了8元的單行本。那一刻的感情像看到了久違的老友,迫不及待拆開外膜,翻開來閱讀。

編輯部名單反覆看了好幾遍,內心一陣陣感慨。

那個曾與我在項目上有過合作的市場、那個我特別喜歡的專欄作者、那個曾經採訪過我們的記者、那個對我說「加油年輕人」的前輩、那個說「我很喜歡MINEFM」的學妹……很多熟悉的名字都不見了。

我不知道他們散落在何處,是否也和大多數人一樣由傳統媒體兜兜轉轉做新媒體。

錯綜複雜的感情到了我這裡混成一鍋粥,而我慢慢熬著,覺得每個人的心酸苦楚都別有其中滋味。

06

紙媒衰落,閱讀低迷,故人遠走,似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充滿變數,同樣在經歷翻天覆地變化的還有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

在「車,馬,郵件都慢」的時代,人們的「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在地球村的時代,人們跳槽、轉業、換男女朋友顯得稀鬆平常。

這個時代,書墨印刷的味道被稀釋了很多,我們還需要雜誌嗎?

其實,我特別排斥有些人說的「紙媒已死」,輕率宣判死刑是很不厚道也很不負責任的。

現代人越來越依賴網路,但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方式和良莠不齊的各類文章,使得很多人並沒有積累到多少知識。反觀雜誌,它的文章經過層層篩選,相對有質量保障,它的內容經過選擇、提煉、解讀,方便有特殊需求的讀者閱讀,這些是新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朱熙在《所有孤獨的行星都相遇》中寫道:夢想從來不是什麼堂皇漂亮的東西。它只是沉重的泥土下一顆乾癟到可憐的種子。甚至對旁人而言,如果它最終沒有開出耀眼的花朵來,就什麼也不是。但我自己知道自己心中棲居著怎樣的星辰大海。

那麼,如果我們的心中有一個美好的夢想,那就堅持去做,即便後來不得不遺憾退場,也只是換一種方式,繼續去愛這個世界。

「明天會怎樣」是一道代號為X的未解題,但任何時候,不論是得意還是失意,願我們都能不忘初心、平常心對待,就像《晨報周刊》的善意提醒:

擁有一切,仍舊只是擁有生活;

失去一切,依然沒有失去生活。

GIF

你有過「追雜誌」的經歷嗎?

歡迎在留言區里分享你的故事

專欄 張琦|圖片 黃河

音樂《 A Model of the Universe 》

MINEFM工作室 出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INEFM 的精彩文章:

TAG:MINE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