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家煙塵之李陵傳

漢家煙塵之李陵傳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別人是沒有表現的舞台;李廣有才能、有舞台、表現不錯,就是這麼坎坎坷坷。直到其孫李陵,也還是沒有翻身。

衛青不錯,李廣更不錯,都是大漢的好將軍。只是衛青佔了外戚這個便宜,這裡明顯地害怕李廣得了頭功,仗勢壓制前鋒司令官李廣。所以後來衛青被李廣的兒子李敢,揍了一頓,衛青對外只好隱瞞起來不敢說。李廣的孫子是李陵,以五千孤軍對付幾萬匈奴兵,打得很漂亮,敗卻還是敗了。匈奴人敬仰他,生擒了去,卻得罪了漢武帝,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身遭宮刑;憂愁發奮寫信史;太史公在《報任少卿書》中談及此事,可謂句句帶血。

回說李廣為將,勇謀過人,凡功均屬屬下,過自己一肩擔當;不管司馬遷的《史記》還是班固的《漢書》均有詳述;可見公道自在人心。李廣無身前名,但有身後名;飛將軍的名頭,也不是浪得虛名。諸君要問,名有何用?我卻要反駁,利又有何用?一頓美食,隔夜進下水道;一件名包名手機,兩三年即進垃圾場。飛將軍的名號卻傳揚至今。

李廣不得勢,李家也就不得勢,孫子李陵開始也就默默無聞。但李廣家是將門世家,錐子忒鋒利,總想戳破布兜。後來匈奴犯邊,李陵爭取到一個打支應的機會,五千步兵到了邊境,就遭遇匈奴幾萬騎兵。既無糧草,也無援軍,且戰且退,但李陵打得很猛。匈奴人看傻了,很敬佩他;既然李陵肯定不能反轉戰局,也沒有逃走的機會。匈奴人決定收服李陵,要活的,因此李陵佔了一點便宜,到底還是沒辦法,投降了。

戰到最後的李陵投降了敵人,匈奴人很敬重他,對他不錯,給他找了個女子安了家,期待他能為匈奴效力;李陵接受了前者。肯定會有人認為李陵不恥,但我認為他在將軍的職位上,奮勇殺敵;現在被敵人解除武裝等於也解除了職位,那麼被俘後的李陵,就還原成了一個平凡人。他可以去享受他在那種卑微處境下,能享受的生活。那些養尊處優、民脂民膏、錦衣玉食、依紅擁翠的貴人,其實是沒有資格去鄙視曾經風餐露宿出生入死的李陵的。我們現在可以這樣說話。假如當時,我像司馬遷一樣質問武帝,他也該讓我在項上人頭和臍下小鳥兩者之間選一個了。道學家和民間對於面臨類似李陵遭遇之人的評價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戲劇楊家將·四郎探母,大家對於投降金人,做了金家駙馬和朝官的四郎,還是很理解,對他內心的掙扎給予了很多同情。但是,不管是李陵還是我們,是生活在現實中而不斷不是戲台上。李陵還是的面對大漢的壓力。

李家門客得知消息,認為很恥辱紛紛離去。在我看來,離去的這些人,有些可能真是因為正義感,但另一些人不過是想避禍明面上找借口而已;世態炎涼。消息也到了御前:「李陵戰敗投降,聽說還在幫助匈奴練兵。」一句句一層層刺激著漢武帝。群臣都小心翼翼,唯有司馬遷出來說了句掉命根子的話,李陵以少敵多非但不丟人而且很給我大漢長臉,慘遭宮刑。李陵全家被抄斬,可憐一個人在冰天雪地的塞外,渾然不知。

漢武帝誅殺完李陵全家,不久就後悔了。武帝是皇四代,有權任性,但腦子好用,任性完能收回來。這會後悔也晚了,李陵心灰意冷是斷然不會回來了。武帝只好以天子之名,安撫李陵部下死裡逃生的那幾位。以九五至尊,皇帝沒法去認錯,但這個行為的象徵性意義,無異於皇帝承認自己錯了。至於司馬遷,遭了腐刑,發憤著《史記》,很多地方他都是實地考察的。我覺得漢武帝也一樣覺得也冤屈了太史公,我以為武帝後來以天子之名給過司馬遷幫助,完成那部巨著。《史記》寫道漢武帝就結束了,我想司馬遷寫武帝本紀,心情定然巨複雜。接著扯回李陵。

李陵在匈奴安了家,單于對漢文化比較了解,也非常敬重李陵。李陵呢,也只是在單于有事的時候提供諮詢,沒有也沒有機會參與機要。大漢和匈奴一直就打打談談。當初韓戰的時候,雙方也這樣,打打停停談談打打。不打的時候也有使者往來。不久漢有使者去匈奴,見到李陵,雙方見面是唏噓不已。使者說皇帝惱火是因為你幫敵人練兵。李陵很懵逼,說確有漢人幫他們練兵,但不是我,而是一個叫李緒的;一字之差,害死人。再也許是匈奴人為了斷李陵回去的念想,故意散布消息說李陵在幫他們練兵,也未可知啊。

李陵客住在匈奴了:大漢這邊卻有了變化。漢武帝駕崩,漢昭帝繼位。昭帝年幼,由顧命大臣霍光和上官傑輔佐朝政。這兩人以前和李陵私交不錯,李陵這委屈他們也知道。前面我說過,漢武帝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帝王,唯我獨尊,但也不是特固執的人。我猜他老年想起李廣李陵李家斯人斯事,或有內疚;或交待過兒子,把李陵請回來。如果老皇帝鐵心把李陵打到,再踩上一隻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在當時情況下,新皇帝是不便請李陵回來的。總之霍光上官一主政,就開始張羅這件事情。新使者被派到匈奴,暗藏的使命是請受盡委屈的李陵將軍回家。

使者到了匈奴。敵對國家之間,底層互相怨恨,上層見面照例還是把酒言歡。在匈奴的漢使也是和單于,也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李陵作陪。席間說話不便,漢使也著急,只好偷偷踢李陵的腳(走),摸自己佩刀上的環(還),用眼神不間斷瞟李陵。李陵心裡自然明白,估計萬般滋味,像蒸鍋裡面的水,漸熱漸翻騰。漢使明面上說,大漢現在很好,新主不錯,霍光上官主政(你的故交哦)。李陵明白,有心事又不便回話,只好摸著自己胡人式樣的腦袋說,我現在是胡人,說這些有什麼用呢?不一會單于起身離席去洗手。漢使趕緊說,老霍老上當權啦,向你問好,知道你委屈受苦了,想請你回去。李陵這會心裡,肯定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鹹的翻騰,腦袋裡,爺爺爸爸家人自個的過往經歷像電影480倍速度滾動循環。

我想,李陵做客卿的日子,對於故國和新主,對於過去和現在一定有過很多思考。所以他對漢使的回答猶如冰裂,「回去容易,恐怕再次受辱。」此間,單于歸座,聽到後半程談話。他果然是懂漢家文化的單于,他說,古代范蠡雲遊列國,何必守在一國一家。由余也是從犬戎去了秦國做客卿。說完就走了,意思很明白。

李陵既然在漢家無可依戀,他鄉即是故鄉。李陵在塞外生活了二十多年,一個為漢家拚死博命的將軍,客死他鄉。

我想國家存在的意義就是保護民眾。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我覺得「君」也可以換成「國」,雖然漢武帝是個明君,但李廣李陵的際遇還是讓人感慨。所以無論是作《史記》的司馬遷還是寫《漢書》的班固,依然對李廣李陵祖孫二人讚美有加,同情不已,這是一種大胸懷大情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之辭 的精彩文章:

TAG:楚之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