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自然筆記(一)

2018自然筆記(一)

2017年,開始稍稍認真地觀察起身邊的植物來,各種拍拍拍,不知道的就問問問,認識了不少新植物,但僅僅是粗糙的觀察,沒有專門記錄,也沒有深入了解,權當飯後散步消遣。就好像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和它們似乎只是一面之緣,點頭之交,對發生在它們身上的故事一點也不好奇。不過可能也是習慣成自然吧,之後不論做什麼,有意無意之中都會對各種植物有所關注,看書時會將植物名專門划出來(在《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中,我記得我在某一頁上划出了10多種植物,恩,大概文學家的另一個身份都是植物學家),坐公交時會看行道樹,刷微博時會刻意記一些常見植物的名字,甚至還買了植物觀察入門書。

2018年,想要做一份自然筆記,停下腳步,帶著好奇心去觀察身邊的常見植物,也算是為蒼白的生活塗抹些顏色。雖然我常常叫不出身邊常見植物的名字,也沒有高超的攝影技術與攝影設備,也不會給它們擺各種好看的造型,但依然想要記錄,好像通過記錄,會產生一種與萬物共生之感。與此同時,也是想要完成兒時起就有的一個心愿:如果有來世,我願做一棵樹。在我心裡,植物,尤其是樹,是萬物中最有靈氣的生命體。在《海鷗食堂》里,正子問為什麼芬蘭人能如此平和地生活著,那個男孩回答說:「因為我們有森林。」

這是我第一篇自然筆記,所記的,有散步時遇見的,也有我家庭院與菜園裡的各種植物。文中若有植物名稱、屬性等錯誤,還請大家多多指正。

一、養什麼,死什麼

在正文開始之前,我想先回顧一下我慘不忍睹的盆栽養成史。

其實我是一個「偽」植物愛好者。雖然大學期間養了不少盆栽,甚至還選修了一門園林植物賞析課。但是!兩盆文竹在我的精心呵護下,長勢一度達到瘋狂狀態,可後來,都被曬死了。再後來,我乾脆就直接養仙人球了,可誰知道,仙人球也被我養死了。也養過風信子,花也開了,但最後我連它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所謂養什麼,死什麼,大概就是我這類人吧。可是人嘛,總想要證明點什麼,於是,大學畢業時,在機械學院前的小樹林里拔了一顆小銀杏樹帶回家,恩,至今它還活得好好的,我和沈晴朗叫它「小杏杏」。

研一時,學校後勤送福利,每人可以領一個小盆栽。我和同學都領了一個叫做「鴨腳木」的植物,一盆兩株。偶爾想起來,會給它澆點水,長勢憂人。過了一個寒假,其他兩個同學的「鴨腳木」都壯烈犧牲了,我的姑且還留著一口氣,想著,春天了,要麼我認真養養它看,萬一這次成了呢。功夫不負有心人啊,這盆鴨腳木不斷冒新芽,周一還是嫩芽,周日就已經完全「成人」,到學期末的時候,我甚至還考慮給它換盆,暑假怕它渴死,還帶它上了回家的高鐵,可誰知道呢,我居然把它落在了高鐵上。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敢在寢室養盆栽了。寒暑假回家偶爾撥弄撥弄家裡的盆栽,盡量保證它們不因我而死。

以上就是我簡短而慘烈的盆栽養成史,它證明了我確實不太適合養盆栽。

二、2018年1月自然筆記

1.玉蘭

玉蘭是華師大校園裡最為常見的樹木之一,共有白玉蘭、粉玉蘭、廣玉蘭三種,三者都是木蘭科、木蘭屬的植物,但廣玉蘭是常綠大喬木,白玉蘭和粉玉蘭則是落葉喬木。

圖中的玉蘭先開花,後長葉,是春天頭一批開花的植物之一。花謝之後,玉蘭長出的葉子是非常清新的嫩綠色,葉片不厚,在陽光的照射下,每一片葉子都像綠寶石那樣通透,雖是春天,卻給人一種初夏之感。等到深秋葉子落完後,光禿禿的玉蘭樹很像歐美影視劇里常見的那種燭台,又有點像魚叉。因為要趕陽春三月的第一波,玉蘭的花芽和葉芽即使在冬天也是不停地長長長,到1月份時,玉蘭苞芽外面的保護鱗會逐漸脫落,幸運地話,可以看見「帶帽」的苞芽,甚是可愛(那天光線不好,小手機聚焦功能失敗)。

2.枯葉

散步的時候有個習慣,總喜歡撿起身邊的枯樹葉拿在手裡撕。那天也是如此,順手拾起一片枯樹葉開始撕,但圖中這片枯樹葉撕起來和往常的不太一樣,它讓你感覺很有韌性,低頭仔細一看,葉片裡面的輸導組織還未亡盡,啊,這是一片還活著的樹葉。而那幾天正好在讀希梅內斯的《生與死的故事》,瞬間覺得,希梅內斯的詩從書里跳了出來,落在這片枯葉上,更巧的是,散步回去後繼續翻看此書,發現希梅內斯有一首詩題目就叫《枯葉的筆記》,內心大喜,總覺這是上天有意的安排。這裡附上此詩:

《枯葉的筆記》

希梅內斯

1.像兩隻鳥

兩片枯葉穿過亮光落下來,在象徵恩賜(愛?)的波浪中彼此追逐,像兩隻鳥一樣啁啾著。

2.身體與靈魂的鼻子

枯葉和綠葉同時升揚,可真是濃烈的氣味,加倍地強烈!對於身體的鼻子和靈魂的鼻子,可真是加倍的快感。

3.我不知道

橡樹的枯葉,如絲的實體所顯露的那種紅色,上了釉,很豐饒,它是乾枯的嗎?

它是一大團溫暖的東西,由數以千計幾加數以千計所構成,以便成為地上一片葉子的原本外形!

不,它不是乾枯的,它不是綠色的。它以前是綠色的嗎?它會變乾枯嗎?我不再知道「乾枯」看起來如何,「綠色」看起來如何。

4.波動的銀色大海

在一處被亮光照得一望無垠的田野上,一片落下的枯葉從滑動的陽光身上取得了波動又平和的大海所擁有的銀色光輝。

3.枯柳

柳樹的葉子,往往到了深冬才落盡,而新芽,其實也已做好了潛伏。那天下到河岸邊,不經意間仰望了這棵枯柳,內心竟有一種神聖感。它顯得雜亂無章,又老又干,葉子全部凋零,但就是有一股力量讓你由衷地敬重它。

4.迎春花

迎春花在華師大校園裡也非常常見。櫻桃河河岸植有許多迎春花,深冬時節,竟有一顆已經開了花,真是一枝獨秀啊。但其他的迎春花花芽其實也已經非常明顯,只不過得站近些看。如果將照片放大,還可以看見迎春花的花萼上有許多小絨毛,再仔細看的話,還能看見裡面的花絲。

5.結香

其實,2017年是我第一次看見結香這種植物。結香的花很有特點,所以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大多數花都是拼了命抬頭挺胸綻放,而結香的花卻是朝下開的,一副羞嗒嗒的樣子,為了拍它的花,人們經常擺出各種奇奇怪怪的拍照姿勢。結香的枝條極其柔軟,據說能打結。結我倒是沒打過,不過枝條搖晃起來真的非常柔軟。結香和玉蘭一樣,都是陽春三月里的第一波。圖中的結香是在本科生公寓拍的,學校圖書館後面,理科樓旁邊的小山坡上亦有許多結香。

6.臘梅

哈哈哈,有多少人曾和我一樣,以為臘梅是梅花的一種?其實,臘梅不是梅,只因其花和梅花一樣在寒冬傲放,常常被誤認為是梅花。梅花是薔薇科,杏屬,梅種,臘梅則是臘梅科,臘梅屬,臘梅種。臘梅在華師大閔行校區似乎不多見(我沒見過),但中北校區卻種有許多臘梅,走在路邊就可以聞到臘梅濃郁的花香。圖中的臘梅就是在中北校區拍的,天氣陰沉,拍了許多張都失敗了。

7.夾竹桃

麗娃河兩岸栽有多棵夾竹桃。一開始我並不知道那是夾竹桃,只因其樹皮極富個性,故而拍了下來。後經網友告知,查閱取證,才知道這是夾竹桃。很多人看了圖中夾竹桃的樹皮會覺得非常難受,疙疙瘩瘩的,非常想將它磨平。但我倒是覺得這樣的樹皮個性十足,挺好。若將圖片放大,可以看到樹榦底部有許多新冒出的枝葉,樹榦上滿是葉痕,葉痕中間的維管束痕也清晰可見。

8.菜園子的野薺菜

(泥胡菜)

我家蘿蔔地里,長有許多野薺菜,開著白色的小花。剛開始,我以為上圖是沒開花的薺菜,因為兩種植物的形狀和葉片極其相似,都是蓮花座形狀,葉片也都是鋸齒形。後來上網查,又問我媽,才發現這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下圖是薺菜,上圖是泥胡菜。泥胡菜的全部裂片邊緣三角形鋸齒或重鋸齒(百度百科),而薺菜的葉片鋸齒較淺。在生物分類上,薺菜是十字花科,而泥胡菜是菊科。泥胡菜在桐鄉地區也被稱為「草頭」,是製作麥芽塌餅(嘉興地區清明時節的一種傳統食物)的原料之一,用它製作麥芽塌餅,一可染色,二可使麥芽塌餅甜而不膩。

(野薺菜)

9.枇杷

我家房子東邊,有一棵枇杷樹。小時候問我爸,它是不是人種的。我爸說這是一棵野枇杷樹。後來我家修房子,屋後面兩棵高大的梨樹和庭院里的葡萄樹、水杉與蝴蝶花都被拋棄了,唯獨這棵枇杷樹倖存了下來。在我的記憶里,這棵枇杷樹一開始與院子里的水杉相比,非常瘦弱,每年結的枇杷果肉少,核大,吃起來相當酸澀。因此,每年它結果時,我對它的期望都不高。家裡有人偶有傷風咳嗽時,老媽就會摘幾片枇杷葉放在水裡煮。後來,這棵枇杷樹好似在一夜間搖身一變,高度約有鄉下房屋的兩層高,枝葉繁茂,夏天可在樹下納涼,大學有一年暑假,我就搬了個躺椅在枇杷樹下看小說。它開的花也是一年比一年多,結的果也越來越甜,尤其是頂端的枇杷,看上去非常誘人,為了吃它們,老爸老媽搬出大梯子,我則拿著籃子站在底下負責尋找目標並指揮。這幾年,大枇杷樹下長出一大片小枇杷樹,就算打了農藥,草死了,它們卻仍頑強地生長著。

10.其他植物小記

(不知名的紅色小果果)

(樹葉落盡後,鳥巢清晰可見)

(香菜,大概了老了,頂端的葉片變成了淡紫色)

(檇李樹上的「刺毛」殼)

(鄰居家的樹)

(佛甲草)

(茶梅,因葉似茶,花似梅而得名,與山茶是親戚,有紅色和白色兩種)

(歐報春,花色頗多,紅橙黃藍靛粉都有)

(路過時,看見好多框「板栗」似的東西,定睛一看,框上寫著鬱金香,原來鬱金香的種球是這樣的,第一次見呢,很像板栗有沒有!)

11.南方的雪景

(門前)

(鐵樹)

(檇李樹枝)

(木柴與畚箕)

(雪地里的野薺菜)

(樹林里的樹)

(葉痕)

(林中小溪)

(雪地枯草)

(需要你轉動一下手機,枇杷樹下的鍋,像帽子)

(枇杷樹)

(林子里)

(八角金盤)

(八角金盤)

(林中樹)

(林中水泥板橋)

(林子)

(腳印)

(林中路)

(好像一幅江南水墨畫)

(桑樹枯枝)

(帶孔的磚頭)

(鳥的印跡)

恩,以上就是我1月2日至1月25日的自然筆記,昨天開始下的這場雪為這篇自然筆記增色不少。最後來一首《雪絨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歌時光 的精彩文章:

TAG:牧歌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