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良渚遺址正式申遺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良渚遺址正式申遺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原標題:良渚與古埃及同代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良渚遺址考古現場

↑王寧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良渚被國家考古局定位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也是學術界公認的能證明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近日,良渚遺址因為代表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再度受到關注。高高瘦瘦、戴著眼鏡的王寧遠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也是良渚古城考古團隊中核心成員。本報記者專訪了這位痴迷於良渚遺址考古的研究員。

1936年11月3日,良渚遺址第一次被發掘出來,雖然當時只是取得一些石器、陶器等實物資料,但良渚卻因此重見天日,也自此開啟了對良渚遺址考古發掘的序幕。

將中華文明推前了一千年

2000年,原本從事河姆渡遺址課題的王寧遠因對良渚遺址考古工作心生嚮往,如願以償進入了良渚古城考古團隊。當時團隊一共3名考古研究員,都是一腔熱血,誓要將這個課題發展下去,細算來至今也有17年。「過去因戰亂等原因,良渚遺址的挖掘研究工作被中止,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恢復,總體進程十分緩慢。1986年後反山王陵、瑤山祭壇、莫角山宮殿區等遺迹的相繼出土,才終於確定了良渚遺址在整個良渚文化里的地位。」王寧遠說,「但因為當時良渚遺址只是挖掘出了貴族墓,以玉器文化為主,而國內有精美玉器的墓葬並不少,所以彼時良渚遺址並未成為唯一性的遺址,關注度就不如現在那麼高了。2007年,良渚內城城牆部分被發現成為了另一個考古重要節點,良渚遺址進入了考古新階段。」

此後11年,良渚古城考古團隊的考古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團隊人數也增至6名。他們夜以繼日,通過勘探、發掘,最終確認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內城,外郭的完整結構,是中國古代都城三重結構的濫觴,亦發現了良渚古城外圍存在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大型水利系統。

2018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申遺範圍最終確定為:良渚古城+瑤山遺址+11條水壩。

王寧遠告訴記者:「良渚遺址的意義就在於,我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證據確鑿、國內國外學術界都公認能證明中華有五千年文明的遺址。在那之前,國際主流學術界對中華文明有五千年歷史心存疑慮,認為我們中國的文明始於商代,或至多始於四千多年前。良渚遺址的發現將中華文明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年。」

「手誤」發現照片上的堤壩

根據王寧遠的考證,5000多年前,杭州市西北郊瓶窯鎮是一片河湖遍布的水鄉澤國,良渚人在這裡建造了良渚古城。

2015年,良渚外圍水利系統考古研究成果對外發布,這個發現震驚了中外考古界——它是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也是世界最早的防洪水壩系統,並將我們中國大型水利遺迹的年代提前了一倍之多。王寧遠是最主要的發現人。

2009年,距古城西北面8公里處彭公有一個竹器市場在施工,考古團隊意外發現了有關高壩的線索,經過後續系列調查終於又找到了其他5個壩體,他們分兩組分別封堵了東、西兩個山谷的來水。奇怪的是,高壩卻與之前找到的塘山長壩在空間上無法連接起來,王寧遠百思不得其解。

2011年,王寧遠與同事拿到了一張1969年美國間諜衛星拍攝的衛星影像,他們想著能否在這個衛星照片里找到高壩區域里遺漏的水壩。之後數月,王寧遠將自己關在屋內,埋頭苦幹,他對著這張照片細細研究,無數次點擊放大查看,「誰知有一次,我點錯了位置,把焦點設置在了西南方向,結果放大一看直接就發現了低壩中的一條。」王寧遠回憶起當年的「手誤」,笑道,「雖然整個過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後來通過洛陽鏟等勘探以及我的驗證,確認了它和其它3條壩體,而低壩與高壩、河西面的山體也最終構成了整個水利系統。」那一刻,王寧遠心中無比激動,他知道這將是改寫歷史的重大發現。

良渚人或為百越祖先

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良渚遺址的勘探考古工作已經進行了80餘年,而這距今5300—4300年的考古學文化也在不斷刷新著人們對中國文明起源的見解。

「中國的水利史是從4000年前大禹治水的傳說開始,但這個傳說沒有遺迹,無法被證實。而在良渚之前,被發掘的靈渠、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遺迹,距今大概只有2400多年。良渚水利系統不僅把這個年代提前了一倍,甚至早於大禹治水的年代。」王寧遠表示,「良渚水利系統與其下游的古城構成了一個完備的體系,而且依照我們現有的證據,水利系統甚至比城牆建築得更早。換而言之,良渚人首先是建立了水利系統,然後才建立了這個城牆。這個發現,對於中國文明出現模式的研究,乃至世界文明史的研究,都是一項類似於教科書般的存在。」

那麼4000年後的良渚人又去了哪兒了呢?王寧遠告訴記者:「由於良渚整個區域海拔很低,受到洪水的影響,經常會發大水,淹沒水稻田,所以良渚人便開始漸漸向周圍遷移。3700年前左右,良渚被洪水完全淹掉,良渚人也就全部離開了。他們中有的人往南走,或就變成了百越的祖先;而另外一些人則往北面進入中原。現在杭州的居民基本與良渚人已無關聯。」

對話王寧遠

3到5年內挖掘城門與河道

記者:在做這個項目的考古研究員時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王寧遠:考古工作者是沒有固定雙休日的。工作狀態幾乎靠天,一旦下雨了,我們就無法從事室外工作,只能做一些室內研究工作。如果周末遇到晴天,我們自己也不會想休息,得抓緊分分秒秒時間在外進行挖掘、勘探工作,和朝九晚五的白領工作性質是不一樣的。

記者:未來良渚古城考古團隊的工作重點有哪些?

王寧遠:未來的工作重點有四個方面。第一,我們會對良渚古城的總功能性進行精細發掘,比如挖掘城門、河道等;第二,我們將對這個水利系統進行更大範圍的結構性調查,或許會發現更完整的水利系統。同時我們還將與水利專家合作,一起從其功能、結構設計等工程方面做一些功能性研究;第三,目前我們研究的主要範圍集中於古城及周邊大約110平方公里,但其實這個大盆地有一千多平方公里,所以我們還有一大部分區域沒有徹底調查。3~5年內,我們將會對整個區域進行調查。最後,我們還會做一些良渚資源的大範圍研究,比如良渚用做玉器的玉料、用做石器的石料等都是從何而來。

良渚遺址概況:

位於杭州北郊餘杭區境內的良渚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面積42平方公里,保護規劃區劃面積111平方公里。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徵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特別是與古埃及同時期建成的良渚古城,無論規模和內涵,在世界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堪稱「中華第一城」。權威專家認為,良渚古城遺址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標準,是我國最具價值的申遺項目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學詩計劃|《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