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會用哲學思維去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嗎?」

「你會用哲學思維去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嗎?」

「哲學生活化」與「混亂的詩性認識」

翹之

普哲學之思、之理於世,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無疑是運用哲學思維、理論去思考每個個體自己專屬的日常生活,這就是本文所指的「哲學生活化」。人們以自己的生活為對象、為材料,來進行哲學反思,不僅對對象和材料的把握更深入,並且反思的過程也與自己攸關,結果對個體來說無疑更具有生命力、更鮮活。由於這樣的做法讓人能更切近自己地進行哲學思考、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與哲學思維的有機互動、更便易地運用哲學,從而能夠對哲學的普及起很大作用。

要使得哲學生活化,我們就應該多用哲學反思去思考生活。生活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且都值得我們留意。如要生活化地運用哲學,則未必總要全面地反思生活的所有方面,也未必要謀求建立起什麼理論,完全可以是一門「私人語言」、「自我對話」。因為宏大繁瑣的東西通常與生活格格不入,反而使得哲學走向生活化的反面:要憑自己的生活經驗構建什麼客觀公允的結果體系則使這種活動異化了,哲學反而壓倒了生活,手段壓倒了主體,使得「生活哲學化」而非「哲學生活化」。所謂「私人語言」、「自我對話」,即可像寫日記那樣,不以徵得他人同意為目的,但要誠實、要經得住自己檢驗。

但是,問題來了,哲學生活化易導致哲學庸俗化。我們必須區分哲學生活化和哲學庸俗化。哲學生活化並不等於瞎談哲學。哲學也是一門學科。

在對自己的生活的個人事件進行哲學思考的時候,常常會用上「假哲學」。哲學是一門學科,如同其它學科一樣,它有它的知識框架和思維方式。但很多未接觸哲學的人往往以為哲學是無需像其它學科那樣給予認真的對待的。他們甚至不敢與會包餃子的人瞎談包餃子,卻隨意與任何人瞎談哲學。哲學生活化中多見的哲學庸俗化,就是自己對自己瞎談哲學的表現。雖說自己的生活是個人專屬,但與自己瞎談哲學,就是對自己不認真、不負責。如果對自己都不認真、不負責,還談什麼反思呢,更勿說哲學反思了。而且這樣的做法,對哲學的普及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只是走到了它的反面,因為這是在庸俗化、隨意化看待哲學,與文中開頭提到的哲學生活化的目的(促進哲學的普及)剛好相反,這是一條反哲學、反智的道路,哲學本來的性質就要求認真。

再者,既然認識到自己的生活是個人專屬的,那就應該接著認識到:對自己的個人生活進行的哲學化思考的結果的有效性是有範圍的。被你作為進行哲學反思的對象的你這部分個人生活,越是私人,其公共的有效性就越少,就越不能認為這是普遍真理。

另一方面,哲學反思生活,意味著從具體的事件、經驗的束縛中抽離出來,不是針對具體的事件思考具體的解決方法,而通常是從總體上去把握這些事件的定位和意義。一旦不具體,一旦運用抽象思維,沒有對哲學有基本了解的眾人(教育制度原因),往往偏向的不是哲學思考,而是詩意地看待生活。

我們很多時候會用詩性思維去看待世界。所謂詩性思維,指的是:「詩性思維,又稱原始思維,意指人類兒童時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徵為主客不分,運用想像力將主觀情感過渡到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從而創造出一個心物合融的主體境界。」這是一種進行藝術創作時候的思維,人們也偶爾這樣來看待生活,本身並不是謬誤,但是若未能意識到自己運用著的抽象思維是詩性思維,又或者誤認為這種抽象思維就是哲學思維,那麼就會產生謬誤。

如果不作出這種區分,混沌地運用抽象思維,不知道抽象思維有分詩性思維和哲學反思等,我暫時把此稱作「混亂的詩性認識」。詩歌講求共鳴,而認識講求符合。前者是人與人之間的共鳴,即主體和主體之間的共勉,甚至是讓客體去符合主體;和後者追求主觀符合客觀截然相反,前者中心在主體。還是那句,兩者本身沒有錯,如果是被混淆、混合、混亂地運用,則是錯誤。切勿把「混亂的詩性認識」當作真的認識。

「混亂的詩性認識」是一種講共鳴的認識。很多時候只有自己和自己共鳴,或者少數人共鳴。例如認為一些人認為人生是花在空中飄零,有人則認為人生是芽在土裡抽出……這種講求主觀上的滿足、共鳴的抽象思維,是對人生的認識的進展沒有好處的,也許對描述人生認識有好處。這種方式不能作為反思生活的根據、手段、工具,而只能作為對反思的結果的表達方式。若不能區分這一點,則無疑是混亂的、對自己不認真不負責的。如果要講求對自己的生活作一個認真的反思,「混亂的詩性反思」肯定算不上,頂多只能是場遊戲。有的人靠著種遊戲自欺欺人,有的人則是對生活的反思只是滿足在這種層次,即只講求主觀上的滿足,而不理會是否真實。

雖然這種認識同樣是以主觀形式去統攝客觀對象,但與康德不同,康德是認為人的認識範圍只在先驗的主觀形式和範疇所能處理的範圍為限,並非隨意的;但「混亂的詩性認識」,是隨意地運用主觀的形式去處理一切、隨意加工、不講求邏輯和範疇、不檢驗範圍。

我認為,認識個人生活、反思生活,也應該是認真的、講邏輯和理性的。而不是隨便地、無根據地就今天來一句:「我認為生活本質上是虛無的」;明天又來一句:「我認為生活本質上是自我救贖的」等,然後又以此為出發點,去看待身邊的事物,用「詩性思維」去賦予身邊的事物也有這種滿足你自己的主觀樂趣的特質,即自己覺得悲傷便覺得那座山也是無意義的、虛無的、無聊的。非理性主義雖以認為非理性主導著一切,但是它得出這個結論的推論過程也是運用理性的。即運用理性的過程去得出一個非理性的結果。而「混亂的詩性認識」則是把本來是合乎規律、合乎理性的自然,強制用一個非理性的臆想過程(以滿足自己、產生主觀共鳴為主),扭曲出一個非理性的結果。當然,這種共鳴式的認識,經常能引起很多人的贊同。但這樣引起共鳴的一堆人圍起來實在太可怕了,他們的生活認識愚昧、封閉得可怕,通常一些公眾號的矯情文就是這樣來圈粉。因為這樣反思生活,得到大家的贊同,靠的不是我所說的東西是真的,而是我所說的東西說出了你想聽的東西,而無問真假,只求共鳴。這樣的圈子聚集的人越多就越保守,共鳴的性質就是最厭惡異己的,因為有一點的異己就非常破壞共鳴的氣氛、質量和效果。杞人憂天也從這些共鳴式的反思大量產出,這種性質本身就決定了共鳴式反思的這麼一群人(同一種共鳴的圈子)會互相加強他們的杞人憂天,或者其它情緒。情緒得到過度的加強,就會產生極端情緒,而外人開來則覺得這群人噁心,圈內人則愈感團結的必要和圈內人的好,於是封閉和疏遠進一步加強。舉個例子,近年來極端的愛國主義者,一些小粉紅,如此讓熱噁心,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一開始就註定了很難和他們講理性,他們是極端愛國的,他們看來一山一水都是為國而生的。對圈內人(當這個圈子只有他一個人時就是指他自己)的天然依賴和對圈外人的天然敵意,常常讓外人覺得他們無可救藥,對個人來說則是產生非正常的(假意的、故作的)孤獨感。

而這一切都與這部分開頭所說的「混亂的詩性思維」無不相關,與那種不能區分抽象思維、不認真反思生活、對生活進行「拍腦袋」式或自我滿足式的反思有關。所以說這種思維一點都不是哲學生活化,而且我們也能從中看到,哲學生活化是多麼的必要。大的極端和不理智就是從這種小的任意發展息息相關。未必所有這樣的人都會走向極端,但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讓令人生畏、敬而遠之的哲學,真正地成為人們手中的檢驗自己生活的武器,才能有效地驅走那些不成熟的、落後的做法和隱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財Root哲學小組 的精彩文章:

TAG:廣財Root哲學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