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功勛卓著的朱棣?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功勛卓著的朱棣?

公元1402年,即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奪取皇位,是為永樂帝,其侄朱允炆不知所終。

每讀此史,不覺自問:如若朱元璋將皇位傳給軍功卓著且國政經驗豐富的朱棣,則歷史上不會有靖難之役;叔侄倆不會短兵相接,兵戎相見;更不會有方孝孺被滅十族的慘劇。痛哉!哀哉!可惜歷史無法重演。

試問朱元璋赤手空拳起家,老謀深算,南征北戰多年方才問鼎天下,創立朱明基業。為保皇權永固,不惜殺戮開國元勛,設置特務網。卻為何在挑選繼承人時放棄頗為重視的朱棣,選擇年僅十六歲且毫無治國經驗的朱允炆,不怕其難挑重任,文臣武將不服從調度?不怕各路藩王不服,導致同室操戈?從其先後頒布的《昭鑒錄》和《皇明祖訓》條章可知,65歲的朱元璋並未因老昏聵,反而相當的瞭然。為此才反覆強調藩王當恪守臣子本分,越軌行事者以奸臣論,對不安分的二子秦王、三子晉王處以重罰,以儆效尤。此外,借題發揮賜死可能危及長孫的僅存的開國功臣傅友德、馮勝,為朱允炆做現成的皇帝除荊棘,鋪道路,可說是煞費苦心。

即便對孫子日後的情形充滿顧慮和擔憂,強悍的朱元璋依然將千斤重擔交給一個文弱的孩子,竊以為此種緣由並非是長孫仁孝,皇帝寵愛,而是受到宗法制度和儒家「仁政」思想的束縛。

1.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承襲

自周王朝始,為杜絕王位繼承上的紛爭,確保王位大宗,維持接班人傳承的的合法性,規定王位和財產必須有嫡長子繼承,是為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宗法制度早已根深蒂固,為歷代帝王採納。

譬如漢劉邦時期,因太子劉盈仁弱,劉邦以「如意類我」為由,試圖東宮易主,改立寵妃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遭群臣反對,呂后聞,得張良計,請來商山四皓最終打消劉邦廢長立幼的念頭。

再如唐高祖李淵的長子李建成無論在軍事實力還是政治遠見上都比李世民遜色,但為唐朝利益,李淵明知半壁江山出自世民之手,卻依舊傾向於長子建成,對世民則時時打壓提醒他忠心於皇兄,安守本分。只不過一場血腥的「玄武門之變」打破了李淵的初衷,太子被殺,世民即位,然此事也成了唐太宗一生無法洗刷的污點。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縱然是行事果斷,獨斷專行也難逃宗法制度的束縛,故而即便長子標溫文儒雅,不類其父,朱元璋在做吳王時就早早將其立為世子,稱帝後立為皇太子,作為帝國接班人精心培養,以絕後患。在他看來,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是維護大明正宗的最好方式,群臣支持,諸王信服。熟料,洪武二十五年帝國的繼承人一命嗚呼,喪子之痛加上東宮缺位的難題令老皇帝心力交瘁。

諸子中朱元璋最為看重的乃皇四子朱棣,倆人性格相投,都是殺伐果斷,陰冷狡猾且多疑猜忌之人,且朱棣早年跟隨元璋參與軍事活動,先後兩次率軍北征,在軍事實力上最勝。遺憾的是燕王為庶出,其上兩兄長健在。因此即使朱棣如李世民般雄才大略,為使諸王安分,維護大宗,老皇帝也只能放棄他。

反倒是朱允炆,雖年紀小,未受過政治訓練,卻是嫡長孫,合乎立法制度,人心,是正位儲級,立為皇太孫最合適不過。

2.儒家「仁政」思想

賈誼《過秦論》篇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道出秦滅亡的根因在「不施仁義,行仁政」。

漢武帝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帝王統治臣民的正統思想。孟子提出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倡導「仁政」之道,為君者以民為本,反對暴政,為聖明君主樂道。

明建國之初,朱元璋雖然實行恐怖政治,殺戮成性,卻也不否認嚴酷刑法非守成之君所用長法,禁令日後帝王使用黥刺、割鼻、凌遲等刑法。在子女教育上尤其是太子教育方面,強調德行並重,挑選儒生經師和德行端正者為太子師,同時再三強調「仁、明、勤、斷」四原則,即「仁才、明才、勤懇、決斷」,將「仁」置於首位。對皇太孫朱允炆的教育也是如此,將學問和德行作為首要條件培養,盼其成為仁德之主。因此朱標父子倆身上的溫文儒雅,性格中的仁愛正是守成之君所需要的。而燕王朱棣歷經沙場,看慣了血雨腥風,父王的殺戮和兄弟間的勾心鬥角,其心早已冷如堅石。故而,朱允炆稱帝合乎老皇帝心意。

可惜,朱允炆即位不久,推行「削藩」,燕王趁機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造反,於建文四年篡位自立,朱元璋疼愛的孫子下落不明,他的一番心思終究還是付諸流水。

作者:北歸燕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88ab7fe128ea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有「演技」的演員:劉備

TAG:時光如水歲月如歌 |